目录 1
前言 1
历法初步 1
历书 2
太阳历 2
太阴历 3
阴阳合历 3
公历 4
公历的创立 4
公历的二次重大改革 5
公元元年的确定 8
世纪 8
年代 9
日·月·年 9
旬的由来 11
星期与礼拜 11
朔·上弦·望·下弦 13
农历 15
中气 17
昼夜时辰 20
生肖与属相 22
日食·月食·潮汐 26
历法与气象 29
四季的划分 30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32
二十四节气的划定 33
二十四节气详解 35
三伏 43
数九 44
物候 46
七十二候 48
二十四番花信风 49
海东月令 51
历法与节日 55
春节 56
元旦 56
破五 57
春社和秋社 57
花朝 58
上巳 58
上戊 59
龙抬头 59
入梅和出梅 60
端午 62
分龙 62
夏九九 63
三时 64
七夕 64
中元 64
中秋 64
重阳 65
冬九九 66
腊八 69
除夕 70
扫尘节 70
我国主要节日与纪念日 71
我国民节及民俗日 71
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节日 72
宗教性节日 77
国际性节日和纪念日 78
历法与天干地支 81
天于地支 82
六十花甲子 84
干支的广泛应用 86
天干地支代数表 87
年干支推算法 87
月干支推算法 88
日干支推算法 90
时干支推算法 93
五虎建元 96
太岁 97
历法与星象 101
古代星象学 102
星象 102
星象学与天文学 103
星象学与天人感应学说 104
星象学与阴阳五行 105
星象学与《周易》文化 106
星象学与中医学 107
占星术 108
步天歌 109
二十八宿 109
星命术 117
四余 117
生辰八字 118
神煞变曜 120
十二建星 120
历法与《周易》 123
河图洛书 124
易经 125
太级 126
阴爻与阳爻 128
四象 129
八卦 129
六十四卦 132
消息卦 136
易经与阴阳五行 137
纳音五行 140
《易经》与筮法 141
纳甲 141
《易经》与历法 143
历法与中医学 145
中医学与《周易》 146
子午流注 146
九宫八风 147
纳子法 149
补母泻子法 151
五腧开穴法 152
手足同名经开穴法 152
纳甲法 153
俞募开穴法 153
五腧穴与脏腑阴阳、五行的分配 154
养子时刻注穴法 156
灵龟八法 157
飞腾八法 158
干支纪时快速推算法 159
八卦人 159
巽卦人 160
离卦人 160
乾卦人 160
坎卦人 161
坤卦人 161
中国历代公元与历史纪年对照详表 163
三皇 164
五帝 164
夏 165
商 165
西周 166
春秋时期 170
东周 170
战国时期 186
秦 200
西汉 201
东汉 212
三国 222
西晋 224
东晋、十六国 227
南北朝 235
隋 245
唐 247
五代十国 263
北宋、辽 268
南宋、金 277
元 285
明 290
清 303
中华民国 315
1950—2010年易学年表 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