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特殊教育概述 1
第一节 教育的一般认识 1
一、教育的定义 2
二、教育的要素 2
三、教育的生态 3
第二节 特殊教育的认识 3
一、特殊教育的“特殊”性 4
二、特殊教育的概念 7
三、特殊教育的对象 10
第三节 特殊教育学科建设 19
一、特殊教育的学科属性 19
二、特殊教育的理论发展 21
三、特殊教育学科的建设 23
四、学习特殊教育学的意义 26
第二章 特殊教育的发展 29
第一节 特殊教育的产生 29
一、西方特殊教育的产生 30
二、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 37
第二节 特殊教育融合改革运动 44
一、融合改革运动产生的背景 45
二、融合改革运动的兴起 47
三、融合改革运动的发展 53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特殊教育 58
一、大陆的特殊教育 58
二、港、澳、台地区的特殊教育 61
第三章 特殊教育的功能 69
第一节 特殊教育的本体功能 70
一、个体发展的概念 70
二、特殊教育的个体发展观 71
三、特殊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 74
第二节 特殊教育的社会功能 76
一、特殊教育的政治功能 77
二、特殊教育的经济功能 79
三、特殊教育的科技功能 80
第三节 特殊教育的文化功能 81
一、文化与教育 82
二、特殊教育的人文化 82
三、特殊教育文化的特点 83
第四章 特殊需要学生 87
第一节 特殊需要学生的存在 88
一、特殊需要学生的本质属性 88
二、特殊需要学生的权利 92
第二节 特殊需要学生的分类 103
一、类别划分 103
二、关于分类的争论 115
第三节 特殊需要学生的发展 118
一、学生的非典型发展 118
二、学生发展中的障碍 120
第四节 特殊需要学生的学习 125
一、学习的一般理论 126
二、特殊需要学生的学习特点 128
三、特殊需要学生的缺陷补偿 134
四、特殊需要学生的潜能开发 142
第五章 特殊教育教师 150
第一节 教师职业概述 150
一、教师的职业性质 151
二、教师的职业角色 152
第二节 认识特殊教育教师 155
一、特殊教育教师的概念 155
二、特殊教育教师的构成 155
三、特殊教育教师的角色 156
第三节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 158
一、专业化的素质要求 158
二、专业化的国际走向 162
第四节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166
一、专业发展的内涵 166
二、专业发展的途径 168
第六章 特殊教育体制 173
第一节 特殊教育体系 173
一、特殊教育层次结构 174
二、特殊教育的类型结构 176
三、特殊教育安置形式 177
第二节 特殊学校培养目标 178
一、教育目标体系 178
二、特殊学校培养目标的内涵 181
三、特殊学校培养目标的构成 182
四、三类特殊学校培养目标 185
第三节 特殊教育学制 189
一、特殊教育学制的沿革 189
二、现行特殊教育学制 191
第四节 随班就读制度 192
一、随班就读的制度化 192
二、随班就读工作办法 193
三、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 194
第七章 特殊教育课程 199
第一节 特殊教育课程概述 199
一、特殊教育课程的含义 199
二、特殊教育课程的特征 200
三、特殊教育课程类型 202
四、特殊教育课程观 204
第二节 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设置 208
一、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设置原则 208
二、盲校课程设置 212
三、聋校课程设置 215
四、培智学校课程设置 218
第三节 特殊教育课程改革 220
一、特殊教育课程的演进 220
二、特殊教育课程改革 221
三、特殊教育课程发展趋势 224
第八章 特殊教育教学 229
第一节 特殊教育教学概述 229
一、特殊教育教学特点 229
二、特殊教育教学任务 231
三、特殊教育教学原则 233
四、特殊教育教学方法 234
五、特殊教育教学组织形式 237
第二节 个别化教学 239
一、个别化教学内涵 240
二、个别化教学改革 242
三、个别化教学策略 245
第三节 特殊教育合作教学 249
一、合作教学的含义 249
二、合作教学的形式 250
第四节 个别教育方案 254
一、个别教育方案的内涵 254
二、个别教育方案的功能 256
三、个别教育方案的制订 257
四、个别教育方案的本土化 264
第五节 教学辅助技术 275
一、教学辅助技术概述 275
二、教学辅助设备分类 277
三、教学辅助技术信息化 278
第九章 特殊教育合作 283
第一节 特殊教育合作概述 283
一、特殊教育合作的内涵 283
二、特殊教育合作的意义 285
三、特殊教育合作团队 286
第二节 特殊教育的专业合作 289
一、特殊教育专业人员 289
二、特殊教育专业服务 291
三、专业团队合作模式 295
第三节 特殊教育的家庭参与 298
一、家庭参与的意义 298
二、家校的双向合作 299
三、家校合作的方式 301
四、家校合作的沟通 304
参考文献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