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篇 3
第1章 质量管理及其发展 3
1.1 质量管理的重要概念 3
1.11 质量的含义 3
1.1.2 质量管理的相关概念 4
1.2 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4
1.2.1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4
1.2.2 领导作用 6
1.2.3 全员参与 7
1.2.4 过程方法 8
1.2.5 管理的系统方法 9
1.2.6 持续改进 10
1.2.7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11
1.2.8 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11
1.3 质量管理的演变 12
1.3.1 质量检验阶段 12
1.3.2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13
1.3.3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14
第2章 ISO 9000族标准与质量管理体系 18
2.1 ISO 9000族标准的产生与发展 18
2.1.1 ISO 9000族标准的产生 18
2.1.2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修订和发展 19
2.1.3 我国采用ISO 9000族国际标准的情况 20
2.2 ISO 9000族标准的构成和特点 21
2.2.1 ISO 9000族标准的构成 21
2.2.2 ISO 9000族标准的特点 23
2.2.3 ISO 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简介 24
2.3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26
2.3.1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与意义 26
2.3.2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与步骤 27
2.3.3 企业推行ISO 9000族标准的一般步骤 28
2.3.4 企业实施ISO 9000族标准应注意的问题 32
第3章 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 37
3.1 老七种工具 37
3.1.1 调查表 37
3.1.2 分层法 38
3.1.3 直方图 38
3.1.4 控制图 41
3.1.5 排列图 42
3.1.6 因果图 44
3.1.7 散布图 45
3.2 新七种工具 46
3.2.1 关联图 46
3.2.2 亲和图 47
3.2.3 系统图 49
3.2.4 矩阵图 49
3.2.5 矩阵数据分析法 52
3.2.6 过程决策程序图 52
3.2.7 网络图 53
3.3 质量管理方法 55
3.3.1 零缺陷质量管理 55
3.3.2 六西格玛质量管理 58
3.3.3 精益生产管理 64
第4章 我国政府质量工作 71
4.1 建国初到1978年 71
4.2 从1978年到1988年 74
4.3 从1988年到2001年 75
4.4 2001年以后政府质量工作 76
4.5 我国政府质量管理机构沿革 80
4.5.1 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职能的历史沿革 80
4.5.2 目前国家质检总局的质量管理职能 81
4.5.3 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主要职责和机构设置 81
工作实务篇 85
第5章 质量兴省(市) 85
5.1 质量兴省(市)活动发展历程 85
5.2 部分质量兴省(市)典型介绍 86
5.2.1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质量强省的若干意见 86
5.2.2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强省提升产品质量的意见 90
5.2.3 广东质量强省活动方案 92
5.3 质量兴省(市)绩效考核指南 95
第6章 质量激励制度 104
6.1 发达国家质量激励制度实施情况 104
6.1.1 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简介 104
6.1.2 欧洲质量奖简介 105
6.1.3 日本质量奖简介 106
6.2 我国质量激励制度实施情况 107
6.2.1 实施质量激励制度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107
6.2.2 我国设立国家质量奖励制度有充分的法律依据 107
6.2.3 我国设立国家质量奖励制度已经具备良好的工作基础 108
6.2.4 国家质检总局2011年开展全国质量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工作情况简介 108
6.2.5 中央批准设立中国质量奖 111
第7章 质量统计分析 116
7.1 综合统计 116
7.1.1 机构和人员 116
7.1.2 经费 117
7.1.3 国有资产 118
7.1.4 法制工作 118
7.1.5 行政执法情况 119
7.1.6 质量管理 119
7.1.7 质量监督 119
7.1.8 标准制修订 120
7.1.9 计量 120
7.1.10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121
7.1.11 纤维检验 122
7.1.12 职工教育 122
7.1.13 科技项目管理 122
7.1.14 食品 122
7.2 质量竞争力测评工作 123
7.2.1 质量竞争力测评工作简介 123
7.2.2 发展历程 131
7.2.3 实施现状 132
7.2.4 未来展望 133
7.3 工业产品质量指标 134
7.3.1 工业产品质量指标统计工作背景介绍 134
7.3.2 工业产品质量指标解释 134
7.3.3 工业产品质量指标统计工作实施现状 139
7.3.4 工业产品质量指标统计工作的未来展望 146
7.4 产品质量合格率统计调查 147
7.4.1 产品质量合格率统计调查工作简介 147
7.4.2 实施现状 150
7.4.3 未来展望 151
第8章 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152
8.1 信用相关基础知识 152
8.1.1 信用的基本概念 152
8.1.2 诚信的基本概念 152
8.1.3 质量诚信的基本概念 152
8.1.4 质量信用的基本概念 152
8.1.5 信用缺失的理论根源 152
8.2 国外信用体系发展概况 153
8.2.1 国外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模式 153
8.2.2 主要发达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的政府职能 154
8.2.3 主要发达国家的信用评级机构 156
8.2.4 主要发达国家的征信信息来源 156
8.2.5 主要发达国家的信用档案管理 157
8.2.6 主要发达国家的不良信用惩戒机制 157
8.2.7 主要发达国家有关隐私保护的规定 158
8.2.8 国外信用标准化组织 158
8.3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159
8.3.1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59
8.3.2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原则 159
8.3.3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160
8.3.4 我国社会信用标准管理 161
8.3.5 我国主要社会信用标准简介 163
8.4 我国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166
8.4.1 我国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167
8.4.2 我国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167
8.4.3 我国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的实施措施 169
8.4.4 全国企业质量信用档案 169
8.4.5 产品质量信用信息平台 171
第9章 品牌建设 174
9.1 中国名牌制度实施情况 174
9.1.1 名牌战略全方位推进 174
9.1.2 实施名牌战略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75
9.1.3 中国优秀品牌的国际化实践 177
9.2 国家对品牌建设有关要求 178
9.3 国家质检总局品牌建设有关工作 180
9.3.1 研究制定新时期加强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 180
9.3.2 开展“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 182
9.3.3 开展品牌价值测算试点 184
9.4 顾客满意度测评 185
9.4.1 顾客满意度测评工作简介 185
9.4.2 发展历程 186
9.4.3 实施现状 187
9.4.4 未来展望 191
第10章 产品质量瑕疵担保责任 192
10.1 产品质量瑕疵担保责任概述 192
10.1.1 产品质量瑕疵的概念 192
10.1.2 产品质量瑕疵担保责任 192
10.1.3 产品质量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 192
10.1.4 产品质量违约责任适用的法律 193
10.2 产品质量瑕疵担保责任的内容 193
10.2.1 产品质量违约责任的责任主体 193
10.2.2 承担产品质量违约责任的条件 193
10.2.3 产品质量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 194
10.2.4 产品质量瑕疵担保责任的追偿权 194
10.2.5 产品质量违约责任的诉讼时效 194
10.3 我国对产品质量瑕疵担保责任的管理 195
10.3.1 对产品质量瑕疵担保责任管理的法律规定及其意义 195
10.3.2 我国现行的“三包”制度 195
10.4 产品质量瑕疵担保责任的立法发展 200
10.4.1 确立现行的“三包”制度的法律地位的必要性 200
10.4.2 《产品质量担保责任条例》(草案)的主要内容介绍 200
10.4.3 关于产品质量担保的方式 203
10.4.4 关于无理由退货(冷静期或后悔期)的规定 204
10.4.5 关于产品质量担保的期限 204
10.4.6 关于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对产品质量担保的监督 204
第11章 群众性质量活动 206
11.1 群众性质量活动简介 206
11.1.1 国际QC小组活动情况 206
11.1.2 中国的QC小组活动 206
11.1.3 QC小组活动的基本程序 206
11.2 我国“质量月”活动总体情况简介 207
11.3 历年质量月情况介绍 208
第12章 设备监理 215
12.1 设备监理制度 215
12.1.1 设备监理的概念 215
12.1.2 我国设备监理制度管理体制 215
12.1.3 设备监理单位 216
12.1.4 设备监理工程师 217
12.2 设备监理单位行政核准程序 217
12.2.1 设立依据 217
12.2.2 许可条件 217
12.2.3 审批程序 218
12.2.4 审批时间 220
12.2.5 申请格式 220
12.3 地方、行业和企业经验 220
12.3.1 地方经验 220
12.3.2 行业经验 222
12.3.3 企业经验 227
第13章 产品防伪监督管理 234
13.1 产品防伪基本知识 234
13.1.1 产品防伪一般概念 234
13.1.2 防伪技术产品分类和特点 234
13.1.3 我国防伪技术产品的发展 235
13.1.4 产品防伪的作用和应用领域 236
13.1.5 我国产品防伪监督管理的发展过程 236
13.1.6 我国产品防伪监督管理的范围和原则 237
13.1.7 实施产品防伪监督管理的意义与发展过程 238
13.2 生产许可证管理 239
13.2.1 生产许可证的申请 239
13.2.2 生产许可证受理、审查、检验程序 240
13.2.3 生产许可证的审定、颁发及公告 244
13.2.4 生产许可证的换证、变更、补领和年审 245
13.2.5 获证企业应当遵守的规定 247
13.2.6 生产许可证申办费用及有效期 247
13.3 防伪注册登记管理 247
13.3.1 实行防伪注册登记管理的必要性 247
13.3.2 防伪注册登记条件 248
13.3.3 防伪注册登记应当提交的材料 248
13.3.4 申请受理 249
13.3.5 审核程序 249
13.3.6 产品质量检验 250
13.3.7 《防伪注册登记证》的颁发和公告 250
13.4 防伪技术评审 254
13.4.1 防伪技术评审的意义 254
13.4.2 防伪技术评审的主要内容 254
13.4.3 申请防伪技术评审的条件 254
13.4.4 防伪技术评审申请材料 254
13.4.5 防伪技术评审的程序 255
13.4.6 增项申请和重新申请 256
13.4.7 防伪技术评审应当遵循的原则 256
13.5 机构确认管理与专家注册管理 259
13.5.1 机构确认管理 259
13.5.2 防伪技术专家的注册管理 262
13 6 防伪技术产品使用备案 272
13.6.1 防伪技术产品使用备案 272
13.6.2 防伪技术产品使用推广机构备案 273
13.7 防伪技术产品统一使用的招标管理 276
13.7.1 招标管理的作用 276
13.7.2 工作程序 276
13.7.3 备案手续 277
13.8 日常监督管理 277
13.8.1 监督抽查 277
13.8.2 无证查处 279
13.8.3 失效管理 279
法规标准篇 283
第14章 规章 283
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 283
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办法 287
产品质量申诉处理办法 291
设备监理管理暂行办法 294
设备监理单位资格管理办法 297
注册设备监理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 302
注册设备监理师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 306
关于重新核定设备监理单位资格评审收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 308
注册设备监理师继续教育暂行规定 309
注册设备监理师执业资格注册管理办法 311
部分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 315
农业机械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 319
移动电话机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 328
固定电话机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 332
微型计算机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 336
家用视听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 345
职业素养篇 357
第15章 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 357
15.1 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概述 357
15.1.1 制度的主要规定 357
15.1.2 制度实施的主要依据 358
15.1.3 制度实施情况 359
15.2 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实施 360
15.2.1 报名 360
15.2.2 考试大纲、用书及试题审定 361
15.2.3 考试 361
15.2.4 成绩公布及证书发放 362
15.2.5 注册登记 362
15.2.6 继续教育 363
15.2.7 工作人员违纪违规行为处理 364
第16章 设备监理执业资格 365
16.1 制度概况 365
16.1.1 背景 365
16.1.2 注册设备监理师定义 365
16.1.3 注册设备监理师执业范围 365
16.1.4 职责与分工 365
16.2 注册设备监理师执业资格考试 366
16.2.1 依据及组织形式 366
16.2.2 考试时间、考试科目、考试成绩 366
16.2.3 报考条件 367
16.2.4 报名、考试收费 367
16.2.5 培训教材 367
16.2.6 考前培训 367
16.2.7 资格证书 367
16.3 注册设备监理师执业资格注册管理 367
16.3.1 依据 367
16.3.2 职责与分工 367
16.3.3 注册申请及应具备的条件 368
16.3.4 证书废止、违规处罚及注销注册 368
16.3.5 注册管理系统 369
16.4 注册设备监理师继续教育 369
16.4.1 依据 369
16.4.2 组织实施 369
16.4.3 继续教育学时、内容及方式 370
16.4.4 继续教育课程 370
第17章 珠宝玉石质量检验师执业资格 371
17.1 制度概况 371
17.1.1 关于制度建立的背景 371
17.1.2 珠宝玉石质量检验师定义 371
17.1.3 组织与实施 371
17.1.4 制度筹建重要事项记录 372
17.1.5 主要政策法规(目录) 372
17.1.6 专家委员会 372
17.2 考试 372
17.2.1 考试设置依据、组织形式 372
17.2.2 考试科目、考试方式、考试时间 373
17.2.3 报考条件 373
17.2.4 报名办法 373
17.2.5 考试收费 373
17.2.6 港澳台地区居民参加考试规定 374
17.2.7 执业资格证书 374
17.3 注册管理 374
17.3.1 注册制度 374
17.3.2 注册管理 374
17.3.3 注册分类和注册条件 374
17.3.4 注册证书(样本、编号) 375
17.3.5 港澳台地区人员注册 375
17.3.6 继续教育制度 375
17.4 队伍发展现状 375
附录 379
一、质量工作相关法律目录 379
二、质量工作相关行政法规目录 379
三、国务院质量工作相关文件目录 379
四、质量工作相关规章目录 379
五、有关部门质量工作重要文件目录 380
六、质量工作相关标准目录 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