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郡县治,天下安——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从古到今都不能回避的重大命题 1
一、我国县域的历史沿革 1
二、县域经济的基本内涵 3
三、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4
(一)县域经济是综合性的地域经济系统 4
(二)县域经济是中介性的地域经济系统 7
(三)县域经济是开放型的地域经济系统 8
(四)县域经济是特征鲜明的特色区域经济 8
四、建国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 9
(一)建国后县域经济的发展历程 9
(二)我国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13
五、壮大县域经济的时代意义 14
(一)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要求 15
(二)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必然选择 15
(三)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途径 17
第二章 喜忧参半——真实世界中的县域经济 20
一、县域经济之喜——经济总量不容忽视,成功模式可圈可点 20
(一)县域地域辽阔、经济规模巨大 20
(二)发达县域的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亮点 21
(三)全国涌现出一批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 23
二、县域经济之忧——八大问题不容忽视 31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31
(二)县域经济产业层次与劳动力素质的低下性 34
(三)县域范围内产业发展的高难度性 35
(四)县乡财政问题的突出性 36
(五)农民增收的极度困难性 38
(六)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诸多盲目性 39
(七)县级政府权力与义务的非对称性 40
(八)中央及省市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投入的不合理性 41
第三章 灵魂是行动的统帅——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44
一、壮大县域经济的基本原则 45
(一)突出特色的原则 45
(二)市场导向的原则 45
(三)改革创新、开放带动的原则 45
(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 46
(五)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6
二、壮大县域经济的思路 46
(一)激活县域经济三大资源 46
(二)加快推进“三化”进程 47
(三)尽快建立并完善“三个制度” 57
(四)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 58
第四章 县域经济发展出路一: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61
一、农业产业化的历史与内涵 61
(一)农业产业化的历史 61
(二)农业产业化界定与内涵 62
二、推进县域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与作用 63
(一)农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63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改造传统农业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途径 64
(三)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业效益 65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65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有利于转移剩余劳动力,推动农村城镇化 66
三、农业产业化的类型与成功模式 67
(一)农业产业化的类型 67
(二)农业产业化的成功案例 68
四、县域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突出问题 74
(一)主导产业培植困难 74
(二)农户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制约了产业化的推进 75
(三)龙头企业带动乏力 75
(四)基地建设规模小、专门化水平低 76
(五)缺乏合理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 76
(六)重复建设问题十分严重 77
(七)服务体系滞后 77
(八)政府与市场的功能有待协调 78
(九)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缺乏品牌意识 78
五、推进县域农业产业化的思路与对策 79
(一)切实加强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指导 79
(二)因地制宜,面向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农业产业化项目 79
(三)抓好龙头企业的建设 80
(四)搞好基地建设 82
(五)完善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内部利益机制 83
(六)培育市场和开拓市场 83
(七)建设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84
(八)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85
(九)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 86
第五章 县域经济发展出路二:加快发展工业化 88
一、工业化的内涵 88
二、县域工业化的地位与作用 89
(一)县域工业化是国家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89
(二)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 90
三、县域工业化的特点 92
(一)以民营经济为主 92
(二)以中小企业为主 93
(三)专业化的特色经济 93
(四)总体上处于分工环节的低端 93
四、县域工业化发展中的问题 94
(一)竞争力不强 94
(二)资本匮乏,融资困难 96
(三)体制约束,妨碍资源优化配置 96
五、县域工业化的类型与成功案例 98
(一)县域工业化的类型 98
(二)县域工业化的成功案例 100
六、县域工业化的思路与对策 107
(一)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107
(二)积极扶持中小企业 108
(三)培育专业化特色产业,形成企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 108
(四)推进技术创新,培育人力资本 109
(五)完善融资体制,解决资本短缺 110
(六)强化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中 111
(七)推动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111
(八)改善宏观调控 112
第六章 县域经济发展出路三:加快实施城镇化 113
一、城镇化的内涵 113
二、小城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114
(一)小城镇是我国多元城镇化战略中的重要部分和县域城镇化推进的现实基础 114
(二)小城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 115
(三)小城镇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就业机会 116
(四)加快推进城镇化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集约增长 117
(五)实施城镇化战略有利于拉动需求,开拓农村市场 118
三、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8
(一)规模偏小,经济实力弱,产业和人口集聚水平低 119
(二)缺乏规划 119
(三)小城镇财力有限,建设资金不足 120
(四)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抑制了农民进城的意愿 120
(五)现行土地制度制约了小城镇发展 121
(六)小城镇管理体制不完善,综合协调能力差 121
四、小城镇建设的成功模式 122
(一)龙港镇——农民造城、改革创新 122
(二)白沟镇——市场兴镇、滚动发展 123
(三)锦丰镇——多业并举、厂地联合 124
(四)塘村镇——工业支柱、社会融资 126
(五)小协镇——科学规划、制度创新 127
五、小城镇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29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 129
(二)强化产业基础,提升小城镇的集聚能力 130
(三)建立多元投融资体制,解决小城镇建设资金 130
(四)建立和健全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进镇的后顾之忧 131
(五)完善小城镇土地使用制度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132
(六)在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基础上,界定好县(市、区)与镇的事权关系,加强镇的调控能力 132
第七章 县域经济发展出路四:土地管理与经营制度的创新 134
一、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 134
(一)农地产权制度变迁 134
(二)家庭承包经营的绩效与局限 137
(三)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探索 142
二、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下县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46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况 147
(二)圈地之弊:园区的功与过 149
(三)“地根”紧缩背景下,县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策略 154
(四)部分县市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成功经验 156
第八章 县域经济发展出路五:市县行政体制改革的希望与出路 160
一、市县行政管理体制的现实评价 160
(一)市县行政体制的演变 160
(二)现行市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61
二、国外行政管理体制的结构 165
(一)行政管理的层级 165
(二)行政管理的模式 166
三、地级市不管县市,就得不到发展?——市县行政体制改革的几点探索 168
(一)改革的进程 168
(二)改革的效果 171
(三)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172
四、乡镇体制改革的出路 174
(一)建国以来我国乡镇体制的形成 174
(二)乡级政府的设置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75
(三)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的进展与探索 177
五、市县管理体制的方向 180
(一)积极稳妥地推进省管县体制 180
(二)因地制宜地加快县市合并 181
(三)建立以县(市)派出机构为主的基层管理体制 181
(四)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 182
第九章 县域经济发展出路六:农村财政金融体制的创新 183
一、当前我国县域金融的基本情况 183
(一)农村资金外流愈演愈烈 183
(二)农村资金外流的主要原因 186
二、农村金融改革的突破口 187
(一)促进资金回流机制的建立,引导资金流向,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 187
(二)为县域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和信用环境 190
三、我国县域财政的现状分析 192
(一)县域财政状况堪忧 192
(二)县域财政存在的主要问题 192
四、解决县域财政问题的对策探讨 195
(一)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支持基础教育的职责及投入力度,减轻县级财政负担 195
(二)科学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原则,适当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及省以下各级政府之间的财力分配关系 196
(三)研究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减少政府层级,以“省管县”来逐渐取代“市+管县”,降低行政管理成本 196
(四)推进县级公共支出改革,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县级财政支出结构 196
(五)积极引导民间投资,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增加县级财政收入 197
(六)对贫困县增加财政扶贫资金、特别是以工代赈资金的投入规模 197
(七)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 197
(八)继续加大对农业的补贴 198
(九)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果 198
第十章 县域经济发展出路七: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199
一、人才是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 199
(一)我国县域地区人才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99
(二)县域人才资源匮乏的原因分析 200
(三)缓解县域地区人才短缺压力的主要思路 201
二、县域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的战略途径 203
(一)构建人才培养机制 203
(二)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206
(三)健全人才使用机制 208
(四)完善人才发现机制 211
(五)山东省禹城市的用人“高招” 212
三、劳务经济是解决县域地区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途径 213
(一)劳务经济兴起的动因、特征及其社会经济效应 213
(二)新时期县域发展劳务经济的必要性 217
(三)县域发展劳务经济的制约因素及主要对策 219
(四)广西自治区田东县的“下山、进城、入谷”模式 223
第十一章 县域经济发展出路八:扩大开放与招商引资 226
一、经济发展环境的营造——地区发展的先导 228
(一)“家庭的素质”很关键——塑造具有亲和力的软环境 228
(二)“实实在在的嫁妆很重要”——完善地区经济发展的硬环境 233
二、当前县域招商引资工作中的几个误区 234
(一)浮夸的数字招商 234
(二)劳民伤财的全民招商 235
(三)不计后果的高成本招商 235
(四)竭泽而渔式招商 237
三、县域招商引资的策略与模式 237
(一)县域招商引资的总体思路 237
(二)招商引资的主体策略 238
(三)县级政府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的几个着力模式 243
第十二章 县域经济发展出路九:国家宏观政策的强有力支持 248
一、政策的一般功能与作用 248
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政策框架制定的基本原则 249
(一)分类指导的原则 250
(二)综合性原则 250
(三)阶段性原则 250
(四)全局性原则 250
(五)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250
(六)可操作性原则 251
三、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框架设计 251
(一)财政政策 251
(二)金融政策 256
(三)产业政策 258
(四)扩大对外对内开放政策 259
(五)吸引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的政策 260
(六)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政策 261
(七)有差别的区域政策 263
(八)深化县域综合改革,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263
第十三章 他山之石——国外地方经济振兴的成功模式 267
一、美国地方经济振兴的成功经验 267
(一)美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性及不良影响 267
(二)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区域经济差异性的变化 268
(三)美国各时期的区域经济开发法案 270
(四)美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主要特点 272
二、欧盟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 275
(一)欧盟地区经济发展概况 275
(二)欧盟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关政策 277
(三)地方政府在协调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职责 280
三、日本区域振兴战略的基本模式 281
(一)日本地区产业开发在地区政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281
(二)日本不同时期的综合开发 282
(三)日本地方产业振兴战略的基本经验 284
四、国外区域及区域产业发展经验的几点启示 286
(一)把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努力缩小地区差距看作国家的一项战略任务,长期抓下去 286
(二)进一步重视区域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287
(三)加强规划和法律、法规建设,增强经济社会调控的规范 287
(四)进一步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并切实严格资金监管 288
(五)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创造经济发展环境 288
(六)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对地区经济的促动作用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