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上篇 总论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针灸治疗学的定义 1
第二节 针灸治疗学的发展概况 1
第二章 针灸的治疗作用 4
第一节 疏通经络 4
第二节 调和气血 5
第三节 调理阴阳 5
第四节 扶正祛邪 6
第三章针 灸的治疗原则 7
第一节 补虚与泻实 7
第二节 清热与温寒 8
第三节 治标与治本 8
第四节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9
第五节 局部与整体 10
第六节 因人制宜 10
第七节 八法在针灸临床上的运用 11
第一节 八纲辨证 15
第四章 辨证纲要 15
第二节 脏腑辨证 17
第三节 经络辨证 24
附一 经穴电测定法 27
附二 知热感度测定法 28
第五章 针灸处方 29
第一节 针灸处方配穴的基本规律 29
第二节 针灸处方选穴原则 30
第三节 针灸处方配穴方法 33
第四节 特定穴的应用 36
第五节 针灸处方的变化规律 43
第六节 针灸处方格式 44
下篇 各论 47
第一章 内科疾病 47
第一节 感冒 47
第二节 疟疾 50
第三节 咳嗽 52
第四节 哮喘 55
第五节 失音 58
第六节 呃逆 61
第七节 胃痛 63
第八节 呕吐 66
第九节 腹痛 69
第十节 泄泻 71
第十一节 痢疾 73
第十二节 便秘 77
第十三节 脱肛 79
第十四节 胁痛 81
第十五节 黄疸 83
第十六节 胸痹 86
第十七节 消渴 88
第十八节 惊悸 91
第十九节 不寐 93
第二十节 癫狂 95
第二十一节 痫症 97
第二十二节 郁症 99
第二十三节 淋症 102
第二十四节 癃闭 104
第二十五节 遗精 106
附:阳痿 108
第二十六节 头痛 110
第二十七节 眩晕 113
第二十八节 中风 116
第二十九节 面痛 120
第三十节 面瘫 121
第三十一节 痹症 123
第三十二节 痿症 126
第三十三节 腰痛 129
第三十四节 落枕 132
第三十五节 漏肩风 134
第二章 妇科疾病 136
第一节 月经不调 136
月经先期 136
月经后期 138
经乱 140
第二节 痛经 142
第三节 经闭 145
第四节 崩漏 148
第五节 绝经前后诸症 152
第六节 带下病 153
第七节 妊娠恶阻 156
第八节 妊娠痫症 158
第九节 胎位不正 159
第十节 产后腹痛 160
第十一节 产后血晕 162
第十二节 乳少 164
第十三节 阴挺 165
第十四节 阴痒 168
第十五节 不孕 169
第三章 儿科疾病 172
第一节 顿咳 172
第二节 小儿泄泻 174
第三节 疳症 177
第四节 急惊风 179
附:慢惊风 182
第五节 小儿痿症 183
第六节 小儿遗尿 185
第七节 痄腮 187
第四章 外科疾病 189
第一节 乳痈 189
第二节 乳癖 191
第三节 痔疮 193
第四节 瘰疬 195
第五节 瘿气 196
第六节 湿疹 198
第七节 风疹 200
第八节 肠痈 203
第九节 蛇丹 205
第十节 扁平疣 207
第十一节 牛皮癣 208
第十二节 扭伤 209
第十三节 脱骨疽 210
第十四节 斑秃 212
第五章 五官科疾病 214
第一节 目赤肿痛 214
第二节 针眼 215
第三节 迎风流泪 216
第四节 近视 218
第五节 色盲 219
第六节 暴盲 220
第七节 斜视 222
第八节 耳鸣 耳聋 223
第九节 聤耳 225
第十节 鼻渊 227
第十一节 鼻衄 228
第十二节 牙痛 229
第十三节 咽喉肿痛 231
第六章 急症 233
第一节 急症的意义 233
第二节 高热 233
第三节 痉症 235
第四节 厥症 236
第五节 脱症 238
第六节 出血 239
第七节 煤气中毒 242
第八节 食物中毒 243
第一节 针麻的特点 245
第七章 针刺麻醉 245
第二节 针麻的选穴原则 246
第三节 针麻的方法 247
第四节 针麻术后工作及注意事项 248
第五节 针麻原理 248
附篇 251
针灸治疗歌赋选录 251
一、四总穴歌 251
二、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251
三、行针指要歌 253
四、治病十一证歌 254
五、《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摘录 255
针灸规范化病历格式与书写方法 262
一、针灸门诊病历格式 262
二、针灸门诊病历书写的具体要求 262
三、针灸门诊病历举例 263
四、针灸住院病历格式 263
五、针灸住院病历书写内容 265
六、针灸住院病历书写的具体要求 267
《针灸治疗学》教学大纲(草案)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