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全球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3
第一章 新世纪的生态文明建设 3
第一节 全球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一、全球变化简介 4
二、全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
第二节 产生环境危机的原因和表现 8
一、生态危机的表现 9
二、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 12
第三节 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和内容 16
一、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16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19
第二章 西北干旱区的生态位 23
第一节 生态位适宜度应用于绿洲人口问题 24
一、河西走廊概况 24
二、人类生态位及生态适宜度模型 25
三、绿洲开发与人口协调对策 27
第二节 沙坡头地区不同配置格局油蒿和柠条水分生态位适宜度 28
一、材料与方法 29
二、结果与分析 31
三、植物与水分供需的平衡 34
第三章 在西部大开发中关注化肥农药对环境和食品的污染 37
第一节 化肥农药污染已成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37
一、化肥农药使用情况 38
二、化肥过量危害环境 39
三、氮肥对食物的污染有损人的健康 40
四、磷肥污染产生危害 41
第二节 农药对环境和食物的有害影响 42
一、农药污染食物严重 42
二、甘肃农药的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43
第三节 消残毒 护生态 保健康 44
一、分析利弊,正确对待 44
三、开发化肥农药的新品种 45
二、加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45
四、改进农用化学品使用技术和方法 46
五、深入研究指导农业生产技术的生物机理 47
六、生物药肥为生态农业护航 48
第二编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53
第四章 西北的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53
第一节 开发利用过程和问题 54
一、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过程 54
二、本区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现实 57
第二节 开发利用资源的战略 60
一、树立科学的持续发展思想 60
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61
三、开源节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62
四、开发能源和有色金属等资源,振兴社会经济 63
一、矿产资源浪费严重 65
第一节 资源环境面临的严重问题 65
第五章 甘肃经济发展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65
二、土地资源质量差,限制因素多 66
三、水资源短缺,利用率不高 67
四、物种资源丰富但环境脆弱、丰度低 68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69
一、转变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 69
二、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69
三、积极开展自然资源的评估 70
四、以科学技术为依托 71
第六章 青海经济应沿交通干线的城镇和资源点发展 73
第一节 现有资源开发和经济基础的分析 73
一、工矿经济已有一定基础 73
二、优先发展省内东西部两区域经济 74
第二节 搞好结构调整 促进经济迅速高效发展 77
一、资源的最佳化配置 77
二、依托资源优势求发展 78
三、抓住有利时机,筹集建设和发展资金 79
第三节 发展点线经济的几个问题 81
一、城镇规模问题 81
二、注意硬软件基础建设 82
三、大力开展城郊建设和菜篮子工程建设 83
第七章 西北矿业的生态型开发 85
第一节 以往矿业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85
第二节 矿业仍将是大发展的重要产业 88
第三节 矿业生态型开发问题 89
一、科学分析以往发生的问题 89
二、强化矿业管理 90
三、依法治矿 90
四、开展全程监督检查 91
五、靠科技进步求发展 91
六、建设矿产资源重点开发区及与之相匹配的生态城镇 92
一、资源概况 93
第四节 甘肃的矿产资源与经济发展 93
二、开发建议 97
第八章 甘肃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02
第一节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103
一、土地和土壤类型多 103
二、总量大、林地少、难开发的多 104
三、光热条件好,水资源不足且匹配差 104
第二节 土地利用状况的评析 105
一、土地利用现状的构成和类型 105
二、土地资源适宜性和潜力评析 106
三、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07
第三节 土地持续利用的对策 108
一、保护现有适宜农用地的数量 108
二、保护和提高农用地地力 109
三、广建工厂化阳光农业 111
四、建立动态性监测,加强科技服务 112
第九章 西部开发中甘肃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14
第一节 水资源特点及开发现状 115
一、甘肃水资源的四个特点 115
二、开发利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17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与水质水量的协调 119
一、逐步实现水的现代化管理 120
二、解决好各种用水矛盾 120
三、大力发展非消耗性水资源产业 123
四、发展节水雨养农业和旱作农业技术 124
五、保护水源水质,提高利用率和效益 125
第十章 建设甘肃的生态农业经济 127
第一节 生态农业及传统农业 128
一、甘肃农业生态形势的分析 128
二、可持续生态农业的具体模式 130
三、生态农业与我国传统农业的关系 131
一、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甘肃 133
第二节 转变农业发展观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133
二、脱贫致富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 134
三、广辟食物来源,增加各类食品的产量 135
四、缓索取,养生息 135
五、三元农业结构 136
第三节 甘肃生态农业的建设重点 137
一、促进以“三田”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 137
二、封山育林,植树种草 137
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138
四、拓宽乡镇企业生存发展空间 138
五、依靠科技改善农业生态 139
六、建立可持续生态农业的管理方式 140
第十一章 生态旅游和西北的旅游生态 141
第一节 旅游、生态旅游和旅游的生态型 141
一、旅游和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 141
二、生态型旅游 142
三、旅游业是现代社会最大最有前景的产业 143
第二节 西北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建设 144
一、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144
二、甘肃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 146
三、突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 148
第三节 发展生态旅游 保护资源环境 151
一、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资源的和谐统一 151
二、风景区环保和管理的主要问题 155
三、理顺管理体制,确立管理、教育和监督体系 157
第三编 西北开发中的环境灾害与灾害经济 163
第十二章 自然灾害与灾害经济 163
第一节 自然规律和灾害现象 163
一、自然灾害现象是自然规律的表现 164
二、某些自然灾害现象的利与害 168
一、自然灾害概念的内涵 175
第二节 关于自然灾害的理论 175
二、减轻灾害损失就是增加社会财富 177
三、守业经济效益 177
第三节 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形式 178
一、直接灾害损失 179
二、次生灾害损失 181
三、衍生灾害损失 182
四、大灾后效反应灾害损失 183
第四节 灾害损失指标及其评估模式和方法 186
一、评估概念及其边界的确定 187
二、灾害损失评估的统计指标体系 188
三、灾害损失评估的方法与模式 189
第十三章 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191
第一节 自然灾害损失的历史变化 192
一、危害人类机体的时期 192
二、威胁人类衣食的时期 193
四、当今是破坏生态环境的时期 196
三、破坏技术设施的时期 196
第二节 灾害对人类社会的严重威胁 200
一、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世界各国人民 200
二、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不利影响 202
三、灾害损失呈增长趋势 206
第三节 减轻灾害损失的可能性 213
一、地震预报和预防典型事例分析 214
二、热带暴风雨预警系统建立的效益 217
三、重视和无视火山喷发损失差距大 218
四、减轻滑坡灾害损失的事例 218
五、成功减轻海啸灾害损失 220
六、减轻洪水灾害损失的成功 221
第四节 “国际减灾十年”在我国 224
一、“国际减灾十年” 224
二、《“国际减灾十年”规划》 227
三、国际减灾的主要活动 228
四、中国“国际减灾十年” 231
第十四章 西北的自然灾害与大西北的开发 234
第一节 西北开发建设面临的灾害问题 235
一、西北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征 235
二、开发建设面临的主要灾害 235
三、对本区社会经济的危害 239
第二节 甘肃泥石流灾害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241
一、泥石流的时空分布及其危害特点 241
二、甘肃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246
三、减轻泥石流灾害损失的对策 248
第三节 在西北开发建设中减轻灾害损失的问题 253
一、在发展中防治和减轻灾害损失 253
二、发展产业要注意保护环境 254
三、建设水库要注意潜在的滑坡灾害 256
四、合理调配水资源,减轻干旱和沙漠化危害 256
第十五章 西部大开发中甘肃荒漠化态势及其防治 261
第四编 西北的生态环境工程建设 261
一、荒漠化中的人与自然 262
第一节 甘肃荒漠化态势分析 262
二、荒漠化问题严重 263
第二节 防治荒漠化是生态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67
一、未来防治荒漠化有两方面的不利条件 267
二、对荒漠要讲道德伦理,尊重其生存权 269
三、防治举措的继承与创新 270
四、走生态产业发展之路 271
第十六章 甘肃退耕还林还草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入侵 273
第一节 甘肃植被生境和物种特点 274
一、六大区系的生物多样性 274
二、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275
三、多样性的濒危和丧失 275
第二节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 278
一、恢复和重建退化的林草植被 278
三、宜林草和宜荒漠都是必要的 279
二、按生境种植适宜的树和草 279
四、引进、培育、筛选丰产和高WUE相结合的植物 281
五、引进林草要慎防生物入侵 283
第十七章 减少水土流失是甘肃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285
第一节 甘肃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其危害 285
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地水土的流失 285
二、土壤侵蚀情况及其危害 287
第二节 水土流失治理及存在的问题 289
一、三大流域不同年份水土流失的治理 289
二、治理中的主要问题 290
第三节 增加效益 减少流失 291
一、改变观念,提高认识 291
二、制定本省全面治理规划和分阶段的执行计划 292
三、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恢复和重建植被 293
四、依靠科技振兴水保业 294
一、概况 296
第十八章 陇南水土流失的复合整治 296
第一节 水土流失的情况和成因 296
二、成因 297
第二节 对水土流失灾害经济损失的评估 301
一、本区社会经济概况 301
二、灾害对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危害 301
三、防治中的经济负担和经济效益 304
第三节 防治灾害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307
一、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 307
二、治灾、扶贫、致富 309
第十九章 水淹略阳县城灾害的防治 312
第一节 略阳县城的山洪灾害 312
一、山洪灾害情况 312
二、山洪灾害的成因 314
第二节 防治山洪灾害的五条建议 318
二、制定科学治理水淹县城的综合规划 319
一、减灾是关心爱护群众的体现 319
三、解决人为因素加剧的危害 320
四、增大植被覆盖率 321
五、在上游修建控水工程设施 321
第二十章 兰州的灾害防治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324
第一节 灾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324
一、形成自然灾害的自然因素 325
二、形成自然灾害的社会经济因素 326
第二节 兰州滑坡灾害的防治 328
一、滑坡灾害对策 328
二、防治措施 329
第三节 环境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 330
一、可持续发展以良好的环境为基础 331
二、增强忧患意识,提高灾害防治的管理水平 332
三、加强地方性减灾法规建设,消除人为因素诱发和加重灾害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