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14
第一章 土地资源 48
第一节 幅员 48
一 地理位置 48
二 境域变迁 49
第二节 自然资源 51
一 地质 51
二 地貌 52
三 矿藏 54
四 气候 56
五 水资源 58
六 土壤 60
第三节 名胜古迹 61
七 植被 61
一 芒砀山名胜风景区 62
二 孔子先代故里 81
三 崇法寺塔 82
四 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烈士陵园 83
第四节 盐碱地调查与土壤普查 84
一 土壤母质 85
二 土壤类型 85
三 土壤肥力 87
四 土壤水分 88
第五节 土地资源现状 90
一 土地利用结构 90
二 土地利用特点 90
三 土地利用分区 91
四 土地资源潜力 93
一 人均耕地面积 94
第六节 土地与人口 94
二 人口密度 97
三 土地人口负荷量 99
第二章 土地制度 102
第一节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102
第二节 奴隶主土地国家所有制 103
第三节 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 104
一 秦汉土地制度 104
二 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 105
三 隋唐宋金元土地制度 106
四 明清官田和民田 108
五 中华民国土地制度 109
六 封建土地剥削形式 110
七 反封建剥削的斗争 111
一 土地改革运动 114
第四节 农民土地所有制 114
二 互助组 116
三 初级社 117
第五节 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117
一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117
二 全民所有制 119
第六节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120
一 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120
二 集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122
第三章 土地利用与治理 129
第一节 农业用地 129
一 耕地 129
二 园地 130
三 林地 131
一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132
第二节 非农业用地 132
二 交通用地 136
三 水域 138
四 未利用土地 138
五 特殊用地 139
第三节 治河除涝 142
一 沱河治理 142
二 浍河治理 143
三 包河治理 144
四 王引河治理 144
五 碱河治理 145
第四节 农田基本建设 145
一 “三田”建设 145
二 除涝配套重点工程建设 146
三 改良土壤 147
四 农田灌溉 149
第五节 盐碱地改良 150
一 深翻压碱 151
二 挖沟淋碱 151
三 浇地洗碱 151
第六节 低产田高效开发 151
一 酂城乡土地整治示范区 152
二 黄口乡土地整治示范区 152
三 蒋口乡土地整治示范区 152
四 演集镇土地整治示范区 153
第七节 土地复垦 153
一 废除阻水工程还耕 153
二 废弃坑塘治理 154
三 空心村与围村林改造 156
四 采煤塌陷地复垦 157
五 荒山开发 158
第四章 土地赋税 159
第一节 田赋 159
第二节 农业税 164
第三节 农业特产税 168
第四节 非农业土地税 170
一 耕地占用税 170
二 城镇土地使用税 173
三 土地增值税 175
四 契税 175
第五节 规费 176
一 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费 176
二 征地管理费 177
三 土地登记费 177
第一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79
第五章 土地利用规划 179
一 指导思想 180
二 基本原则 180
三 规划方案 180
第二节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189
一 规划期限 190
二 指导思想 190
三 规划原则 190
四 规划依据 190
五 保护重点 191
六 基本农田控制指标预测 192
七 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 192
八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193
九 基本农田保护措施 194
二 指导思想 196
一 规划依据 196
第三节 县城(市区)总体规划 196
三 老城控制与搬迁 197
四 矿区规划 198
五 新城总体规划 199
第四节 城镇体系规划与村庄规划 207
一 城镇体系规划 207
二 村庄规划 209
第六章 地政地籍管理 214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214
一 外业调查 215
二 内业工作 217
三 调查成果 221
一 准备工作 225
第二节 城镇地籍调查 225
二 宣传发动 227
三 地籍调查 227
第三节 土地登记 230
一 土地初始登记 232
二 变更土地登记 232
第四节 土地统计 235
第五节 土地纠纷调处 235
一 处理权限 236
二 处理程序 236
三 典型案例 236
第六节 土地分等定级 238
一 农村土地分等定级 238
二 县城区土地定级 239
一 建立组织 249
二 基本原则和方法 249
第七节 地价评估 249
三 区域范围 250
四 技术流程 251
五 基准地价评估 251
六 宗地地价修正体系的建立 254
七 成果 257
第八节 地籍档案管理 258
一 档案分类 258
二 管理制度 259
三 档案管理现状 260
第七章 建设用地管理 261
第一节 国家建设用地管理 261
一 政策规定 261
二 审批权限 262
三 审批程序 265
四 推行土地管理“五统一” 267
第二节 集体建设用地管理 268
一 乡(镇)村企业建设用地 268
二 砖瓦窑业用地 270
三 乡村公益事业建设用地 272
第三节 农村宅基地管理 273
一 管理原则 273
二 审批权限与程序 273
三 申请宅基地条件 274
四 用地标准 274
第四节 用地补偿 275
一 征地补偿安置标准 275
二 永城征用土地补偿工作 279
第五节 土地市场管理 282
一 土地自由交易 282
二 规范土地市场 285
三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 287
四 集体土地使用权承包与联营 289
第八章 土地监察 291
第一节 组织建设 292
一 机构职责与队伍建设 292
二 土地监察制度 293
三 土地违法案件办案程序 295
四 专项治理 296
第二节 土地行政执法 297
一 非农业建设用地清查 297
二 依法查处违法占地 298
三 依法处理闲置撂荒土地 301
四 清查干部违法建私房 302
三 接待对象 306
四 处理信访的原则和方法 306
第三节 土地信访 306
二 主要职责 306
一 组织制度 306
五 信访概况 307
第四节 创建“三无”乡镇活动 307
一 “三无”标准 308
二 开展“三无”乡镇活动 308
第九章 科技宣教 309
第一节 宣传教育 309
一 围绕土地管理宣传政策法规 309
二 利用节日宣传 311
三 庆祝“土地日”活动 312
四 写稿件赠刊物 314
一 业务培训 315
第二节 职工教育 315
二 思想建设 317
第三节 科学技术 318
一 土地学会 318
二 科技成果 318
第十章 土地管理机构 320
第一节 县土地管理局 320
一 主要职责 321
二 内设科室 322
三 下属队所 325
四 办公条件 326
五 机构改革 327
第二节 乡镇土地管理所 332
一 财务管理制度 336
第四节 土地财务管理 336
二 团组织 336
一 党组织 336
第三节 党团组织 336
二 会计稽核制度 337
三 主要支出规定 337
四 财务工作 338
第五节 先进单位 339
一 全国先进单位 339
二 河南省先进单位 340
三 商丘地区先进单位 340
四 县(市)先进单位 341
人物 342
一 人物传 342
二 人物简介 349
三 先进人物 362
编后记 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