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引论 24
第一节 西方的理论之花在东方结出果实 2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联动特点 38
第三节 社会主义物化实践与理论的现状分析 48
第四节 串研马克思主义的系列“边缘问题” 56
第五节 改革、创新苏联学科模式与发展、前移剩余价值理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76
第二章 自然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密码” 106
第一节 自然与人的基本定义 107
第二节 人自我的系统存在是社会 110
第三章 自然与人的本质 118
第一节 自然的本质具有两面性:芜杂性与规律性 118
第二节 人的抽象本质与具体本质:科技性与社会性 120
一 人的本质像人的存在一样处于运动之中 124
二 谈论人本质的重要意义 126
第四章 自然与人的存在原理 134
第一节 自然与人处在不同的存在阶位上 134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对象与科学技术 137
第三节 人是自然物质及生物的进步性生成 142
第五章 人“自我”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146
第一节 人类的历史观从思辨走向科学 148
一 思辨历史观的产生与结束 148
二 马克思的“异化—复归”论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什么不能完全吻合? 163
三 关于“公有制→私有制→公有制”公式的理论困惑 170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根本性质是自然性,不是人(或社会)性 175
一 人类对原始社会的研究成果及认可现状 175
二 原始人的所有制性质 188
第三节 人(社会)的制度在“自然制”基础上的衔接与统一 218
一 从社会的“私有→公有”到人的“狭义所有→广义所有” 218
二 人类的历史结局——逾越自我的开始 223
第六章 从人的二重本质到《资本论》的二重意义 232
第一节 人首先是与自然的动物区别开来 234
一 自然动物的物质过程与“自然制” 236
二 人的物化过程与社会制度 238
第二节 《资本论》的二重意义 284
一 揭示人类物化历程在商品经济阶段的客观规律 285
二 揭露人的制度历程在资本主义阶段的历史缺陷 312
一 价值的使用价值与质量价值、剩余价值与数量价值的对接与穿插 336
第三节 资本与主义的矛盾运动 336
二 《资本论》三个核心观点的深化与扩展 350
三 剩余价值论走向资本财富论的论证网络 375
第七章 二重意义构成共产主义的辩证要素 379
第一节 《共产党宣言》的肯定和否定 379
第二节 共产主义的目标形态与开放形态 401
第八章 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辩证关系 412
一 资本属于物化形态、主义属于制度形态 413
第一节 资本与资本主义的分离 413
二 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及社会主义关于资本“文章”的差异 415
第二节 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及社会主义的派生次序 422
第三节 “现代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443
第九章 邓小平理论的回思与升华 462
第一节 崭新社会主义模式的创立 463
一 是模式又不是模式 472
二 既坚持一般原理,又结合客观实际 473
三 《资本论》精髓要义的准确诠释 480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学科形态的发展与建设 487
一 人类的一般政治经济学 491
二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494
三 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 496
四 小结:政治经济学学科形态的构建要点 497
第三节 对现代流行经济学观点的概略分析 508
一 关于“资源的有效配置”理论 508
二 同资源有效配置的“相反情况” 509
三 关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510
四 “消费需求决定价值” 511
五 “知识价值论” 513
六 价值概念的多极化、边缘化 514
七 关于“资本无止境”的忧虑与释然 515
第四节 时代对理论的更高要求 519
一 社会主义国家的物化过程与制度建设 523
二 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532
三 人类经济为主导的全球一体化 544
后记 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