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1
第一章 家世与早年教育 4
一、家乡诸城 4
二、就读观海书院小学 8
三、抗战后转读育德小学 14
四、济南峨雅坊小学 18
五、就读诸城县立中学 21
第二章 青岛四年学生生活——市中初中部与省立青岛临中高中 27
一、转读青岛市中初中部 29
二、考进省立青岛临时中学高中部 36
第三章 南来台湾的成长奋斗 47
一、联勤高雄(小港)被服厂担任司账 47
二、选读台湾师范学院(台湾师大)而未读台湾大学 53
三、预备军官班第三期(1954年8月/1955年7月) 64
四、省立桃园中学执教半年 74
第四章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研究生涯(前期) 79
一、早期近史所的史料编纂与专题研究 82
二、负笈夏威夷大学东西文化中心与哥伦比亚大学 98
三、1964-1968年间的近史所 131
四、参加美国密西根大学第廿七届国际东方学者会议(1967年8月) 136
第五章 赴加州大学(U.C.Santa Barbara)攻读博士学位(1968-1971) 147
一、在UCSB的研读与见闻 149
二、妻儿前来圣芭芭拉一年 169
三、加州大学的传统与各校区迅速崛起原动力评析 182
第六章 返回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后期) 187
一、郭廷以师被迫辞职 188
二、第一次被「三公」否决升等(1971年6月) 194
三、兼教师大历史研究所与政大历史系 195
四、近史所新所长梁敬錞先生与1972年中美大陆问题研讨会 198
五、第二次被「三公」否决升等(1972年7月) 202
六、1972年8月台大政治系(所)合聘任教 207
七、首访新加坡与再度参加国际东方学者会议(1973年7月,巴黎大学) 222
八、游览巴黎、波昂(西德首都)、慕尼黑 229
第七章 执教新加坡(国立)大学(1973-1990) 237
一、英制新加坡大学初体验 237
二、接妻儿南来新加坡居留 246
三、痛心辞去中研院近史所与在新加坡大学的教研工作(前期) 253
四、任教新加坡大学前期的人与事 305
第八章 新加坡政治与经济的发展(1959-1990) 342
一、继承自大英帝国的殖民遗产 342
二、李光耀领导新加坡自治邦(1959)迈步向前 347
三、1959-1969之十年问成就评析 358
四、1970年代至90年代的硬、软新建设:都市重建与绿化美化 359
五、「西体中用」「小巨人」的另一走向:区域金融中心与观光中心 366
六、全球华人「奇蕊」「永不腐败」的密诀与其解析 370
第九章 返台参加诸学术研讨会与担任台湾师大客座教授一年 378
一、参加中华民国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1981年8月) 382
二、新大休假(1981年8月/1982年6月)返台湾师大客座一年 385
三、返回新大与晋升副教授(英制Reader,略如副主任) 398
四、赴美国阿拉斯加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开会(1983年5月/8月) 402
五、返台参加高雄〈孙中山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1985年11月) 421
第十章 休假赴伦敦大学访问研究/全家欧陆六国之旅/访问美东耶鲁与重访哈佛及美西柏克莱加州大学(1986年3月/10月) 429
一、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访问教授与在伦敦PRO的资料搜集工作 431
二、全家欧陆六国之旅 450
三、访问耶鲁大学与重访哈佛及柏克莱加州大学 473
第十一章 参加〈蒋中正与现代中国研讨会〉、中研院〈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与〈国家建设会议〉 494
第十二章 恒儿读获柏克莱加州大学电机系博士与第一次返回大陆探亲(1989年5月/6月) 517
一、参加柏克莱工学院毕业盛典 519
二、大陆探亲行(上海、青岛见闻/诸城敬祭父、母、祖母/南京三日游) 522
第十三章 国立政大外交系客座一年与返回新加坡国大办好退休(1989年10月/1990年7月) 545
第十四章 重返中央研究院近史所专任十年(1990年8月/2000年7月) 559
一、毅儿毕业美国普度大学与两儿之成家就业 569
二、与大陆及美国学术界的交流互动 578
三、出版《日本军战争暴行之研究》(1994)与《战时日本贩毒与「三光作战」研究》(1999)两书 652
第十五章 中央研究院退休后出版著编三种(《东南亚华人史》,2003/《近代中国外交史事新研》2004/《注视日本新军国主义的动向》,2007) 664
一、撰写出版《东南亚华人史》(2003) 673
二、赓续出版《近代中国外交史事新研》(2004)与《注视日本新军国主义的动向》(2007)二书 683
第十六章 回顾与前瞻 700
附录 李恩涵教授简介(李仕德、周琇环) 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