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序言 1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公共政策学概念 1
一、公共政策学的对象 1
二、公共政策学的性质 3
三、公共政策学的结构 10
第二节 公共政策学简史 14
一、学科前史 14
二、创立和发展 17
三、现状和趋势 19
第三节 研究公共政策学的意义和方法 22
一、理论意义 22
二、实践意义 25
三、学习和研究的方法 27
第二章 公共政策本质论 29
第一节 公共政策概念 29
一、“政策”词源 29
二、广义政策说 30
三、狭义政策说 33
四、公共政策新定义 36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本性 38
一、实践理性 39
二、政治性 42
三、方法性 47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价值 49
一、生命价值 49
二、导向价值 51
三、管理价值 54
一、公共政策系统定义 59
第一节 公共政策系统概念 59
第三章 公共政策系统论 59
二、公共政策系统边界 63
三、公共政策系统特征 65
第二节 公共政策系统结构 69
一、公共政策系统微观结构 70
二、公共政策系统宏观结构 70
三、公共政策系统深层结构 83
第三节 公共政策系统功能 86
一、自我维持功能 86
二、综合治理功能 88
三、多功能最大化 90
附 战略政策系统的威力:海湾战争中美国军事战略案例分析 94
第一节 公共政策信息概念 98
一、公共政策信息定义 98
第四章 公共政策信息论 98
二、公共政策信息的要求 104
三、公共政策信息的功能 108
第二节 公共政策信息调研 111
一、政策调研的意义 111
二、政策调研的态度和方法 113
三、调查研究的方式和类型 116
第三节 公共政策信息处理 120
一、公共政策信息流程 120
二、公共政策信息加工 123
三、建立公共政策信息资料库 124
附一 信息灵通效率高:我国第一个省级信息系统案例分析 125
附二 信息失真损失大:“川气出川”工程案例分析 129
第五章 公共政策策划论 132
第一节 公共政策策划概念 132
一、公共政策策划定义 132
二、公共政策策划特性 134
三、公共政策策划类型 135
四、公共政策策划的意义 138
第二节 公共政策问题分析 140
一、公共政策问题概念 140
二、公共政策问题确认 142
三、公共政策问题立项 146
第三节 公共政策方案设计 148
一、公共政策设计的根据 148
二、公共政策设计的原则 151
三、公共政策设计的程序 153
附一 动员型政策策划:美国向贫困宣战政策案例分析 162
附二 为了生存而创造: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案例分析 166
第一节 公共政策决策概念 171
一、公共政策决策定义 171
第六章 公共政策决策论 171
二、公共政策决策特性 173
三、公共政策决策的意义 175
第二节 公共政策决策者分析 176
一、议会决策模式分析 177
二、精英决策模式分析 179
三、政党决策模式分析 182
四、团体决策模式分析 185
五、公民决策模式分析 188
第三节 公共决策思维模式分析 191
一、经验决策模式分析 191
二、理性决策模式分析 194
三、非理性决策模式分析 197
四、渐进决策模式分析 199
五、综视决策模式分析 204
第四节 公共决策过程模式分析 208
一、政治系统决策模式分析 209
二、功能过程决策模式分析 211
三、制度程序决策模式分析 215
四、公共选择决策模式分析 218
五、追踪决策模式分析 221
附一 决策中的方案选择:古巴导弹危机决策案例分析 222
附二 领袖在决策中的作用:中美建交决策案例分析 225
第七章 公共政策执行论 233
第一节 公共政策执行概念 233
一、公共政策执行定义 233
二、公共政策执行的特性 236
三、公共政策执行的意义 238
第二节 公共政策执行因素分析 241
一、公共政策执行者 242
二、公共政策执行手段 246
三、公共政策执行方案 248
四、公共政策目标群体 250
五、公共政策执行环境 251
第三节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分析 253
一、公共政策执行过程模式 253
二、公共政策执行前的准备 260
三、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活动 264
四、公共政策执行后的工作 271
附一 公共政策执行难: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案例分析 272
附二 政策执行中的反复:葛洲坝工程实施案例分析 275
第八章 公共政策控制论 279
第一节 公共政策控制概念 279
一、公共政策控制定义 279
二、公共政策控制的特性 283
三、公共政策控制的意义 285
第二节 公共政策控制系统分析 286
一、公共政策控制系统的层次结构 287
二、公共政策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 290
三、公共政策控制系统的活动程序 291
第三节 公共政策控制模式分析 293
一、公共政策控制的时态模式 293
二、公共政策控制的空间模式 295
三、公共政策控制的条件模式 301
附一 政策监控的效益:美国救援计划审查案例分析 303
附二 政策失控的后果:海南汽车走私案例分析 308
第九章 公共政策评价论 312
第一节 公共政策评价概念 312
一、公共政策评价的价值观前提 312
二、公共政策评价定义 317
三、公共政策评价的特性 320
四、公共政策评价的价值 322
一、公共政策评价的一般标准 325
第二节 公共政策评价标准 325
二、公共政策评价的特殊标准 329
三、公共政策评价者的主观标准 332
第三节 公共政策评价活动 334
一、公共政策评价过程 334
二、公共政策评价方法 335
三、公共政策评价失误及改进 338
附一 政策评价中的政治:美国智力开发计划案例分析 342
附二 评价失误的教训:阿斯旺大坝案例分析 346
第十章 公共政策实现论 355
第一节 公共政策实现概念 355
一、公共政策实现定义 355
二、公共政策实现的特性 357
三、公共政策实现的意义 358
第二节 公共政策实现的类型 360
一、公共政策终结 360
二、公共政策继续 370
三、公共政策法律化 372
第三节 公共政策实现的规律 374
一、公共政策质量互变规律 375
二、公共政策利益分配规律 376
三、公共政策效力周期规律 380
附一 宏观调控见成效:中国经济“软着陆”案例分析 385
附二 “一国两制”结硕果:香港回归祖国案例分析 389
第十一章 公共政策方法论 394
第一节 公共政策方法观 394
一、公共政策方法的概念 395
二、公共政策方法的特性 398
三、公共政策方法的体系 400
四、公共政策方法的地位 401
第二节 哲学思维方法 402
一、本体思维方法 402
二、知性思维方法 404
三、辩证思维方法 408
第三节 系统分析方法 411
一、系统特征分析方法 411
二、系统逻辑分析方法 413
三、系统工程分析技术 416
第四节 模型分析方法 418
一、模型分类与建模原则 418
二、系统动态仿真模型 419
三、博弈对策模型 421
附一 囚犯二难博弈对策模型分析 421
附二 齐王与田忌赛马博弈对策模型分析 422
四、决策树模型 423
附 某社会福利政策试点方案决策树模型分析 424
第五节 数理分析方法 426
一、数理分析分类 426
二、相关回归分析法 431
附 新疆“八五”时期保险预测案例分析 441
三、马尔柯夫分析法 443
附 应用马尔柯夫法预测棉花产量案例分析 447
第六节 历史分析法 449
一、历史条件分析法 449
二、阶级关系分析法 456
三、群众路线方法 460
附 利益分析方法:美国加州智力保健案例分析 463
第七节 创新思维方法 471
一、创新思维方法特点 471
二、专家会议法 473
三、头脑风暴法 474
四、主观概率预测法 475
五、交叉影响法 476
六、德尔斐法 477
附 运用德尔斐法对我国生物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预测与评价案例分析 480
七、脚本写作法 486
第十二章 公共政策组织论 491
第一节 公共政策组织观 491
一、政治学的组织观 491
二、管理学的组织观 494
三、公共政策组织观新说 499
第二节 公共政策组织职能体制 504
一、公共政策研究组织体制 505
二、公共政策决策组织体制 508
三、公共政策执行组织体制 514
第三节 公共政策组织层级行为 517
一、中央级公共政策组织行为 517
二、地方级公共政策组织行为 521
三、基层级公共政策组织行为 526
附 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中国政府第四次机构改革案例分析 529
第十三章 公共政策民主论 537
第一节 公共政策民主观 537
一、公共政策体系和人民的关系 537
二、两种不同类型的公共政策民主观 542
三、建构新的公共政策有序民主观 552
第二节 民主制定公共政策 559
一、公共利益表达 559
二、公共政策倡议 567
三、公共决策规则 572
第三节 民主实施公共政策 576
一、民主执行公共政策 576
二、民主监督公共政策 580
三、民主评价公共政策 583
附 营造民主的政策环境:中国村民自治案例分析 589
一、公共政策发展概念 596
第一节 公共政策发展观 596
第十四章 公共政策发展论 596
二、公共政策发展逻辑 599
三、公共政策发展战略 601
第二节 公共政策发展动力 605
一、元动力:经济要求 605
二、直接动力:政治要求 609
三、重大动力:文化要求 613
第三节 公共政策发展前景 618
一、改善公共政策组织系统 618
二、创造公共政策分析新方法 627
三、开创公共政策发展新局面 637
附 公共政策发展的必然性: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案例分析 643
参考文献 651
附录 专家鉴定评审意见 662
跋 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