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1
目录 1
序2 6
序3 10
终于回家——作者自序 13
第一章 绪论 23
1.1 “语言是存在之居所”与“语言是人类最后的家园” 23
1.2 行为一语言行为一程式性语言行为 28
1.3 “三活”:人的基本生存状态 35
1.4 语用学的中国转世投胎的两个标志 37
2.1 哲学介入 40
第二章 哲学、语用学如何介入 40
2.1.1 “语言是存在之居所” 42
2.1.1.1 海德格尔这一命题的本意 42
2.1.1.2 对海氏这一命题的讨论 46
2.1.1.3 das Sein(“存在”)这个词 56
2.1.1.4 语言分析:解决千年哲学老题 63
2.1.2 哲学介入之一:存在把人从外到内地牵引到语言中 65
2.1.3 中国哲学精神的介入 68
2.2 语用学介入 70
2.2.1 语言使用与人类其他社会行为 70
2.2.2 活动类型的语用分析框架 81
2.2.3 一个农村司法调解个案 89
2.2.4 以三种类型的语用学来分析日常语言 98
2.3 小结:“哲学的”与“语用学的” 103
第三章 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 104
导言:词语缺失处,无人出场 104
3.1 人活在语言中 106
3.1.1 人的主要行为寄生在言说上 107
3.1.2 人活在话语场里 114
3.1.2.1 倾听与言说:人生在世的主要方式 115
3.1.2.2 话语场的预先设定性 121
3.1.2.3 一两个句子控制我们一辈子 131
3.1.2.4 话语场的传承也就是历史在传承 135
3.1.2.5 小结 152
3.2 人不得不活在语言中 153
3.2.1 语言本身就是生命活动 153
3.2.2 语言是民族的最后的指纹与遗产 159
3.2.2.1 民族认同中的宗教与语言 159
3.2.2.2 语言共同体的指纹意义 168
3.2.2.3 民族的最后的遗产 176
3.2.2.4 乡音认同:心理上的家园 196
3.2.3 语言:一个文明的溃散或者持守 199
3.2.3.1 最有效的征服和同化 200
3.2.3.2 母语一母文化:一个文明最温暖的襁褓 206
3.2.3.3 语言中的不可共量性使一个文明稳定 213
3.2.3.4 语言与文字的稳定性守住一个文明 219
3.2.3.5 语言之间的“隔”守住了一个文明 222
3.2.3.6 语言之间的交流加强一个文明的活力 230
3.2.4 语言规定思想论及其机制 233
3.2.4.1 萨一沃假设 234
3.2.4.2 对萨一沃假设的讨论 244
3.2.4.3 语言规定思想的机制 261
3.2.4.4 语言是人认知世界的先在结构 271
3.3.1.1 定义:三个“基本固定”或者三种程式性共生 275
3.3.1 程式性语言行为的界定与特征 . 275
3.3 人活在程式性语言行为中 275
3.3.1.2 程式性与变异 278
3.3.1.3 程式性倾向 282
3.3.2 何以有程式性行为与程式性话语的稳定的配合 284
3.3.2.1 协作活动的结果 284
3.3.2.2 预先期望的促进 284
3.3.2.3 文化稳定性的推动 289
3.3.2.4 生命效度的驱动 292
3.3.2.4.1 程式与活动目的最相关 303
3.3.2.4.2 程式兑现活动目的最经济 312
3.3.2.4.3 程式利于协作效益最大化 313
3.3.2.4.4 三种程式性共生的其他有效性 315
3.3.3 程式性语言行为是如何推动人类交际的 317
3.3.3.1 遵循程式的正效应 317
3.3.3.2 不遵循程式的负效应 318
3.3.3.3 程式变异的二重性 319
3.3.4 程式性语言行为的语用机制 320
3.3.4.1 话语场的牵制 321
3.3.4.2 话语引导行为 322
3.3.4.3 语用博弈论 325
3.3.4.4 目的意图的牵制 329
3.4.1 哲学介入之二:人以言说使自己出场或现身 330
3.4 本章结论 330
3.4.2 “家园论”的主要思想概括 337
3.4.3 中国哲学精神的涵摄 339
第四章 语言背叛人:“家园论”的悖论 340
4.1 施害假信息 341
4.2 语言扭曲世界 343
4.3 我们不得不活在谎言、妄言或者谬言之中 345
4.4 “当语言休假时,哲学问题就出现了” 351
第五章 选择不说 360
后记:摘取我够得着的葡萄 368
附录一:主要参考书目 395
附录二:钱冠连学术著述目录 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