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罪案的审查逮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贺恒扬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01855450
  • 页数:361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第一部系统研究审查逮捕理论与实务的专著。

(一)审查逮捕的含义和种类 1

上篇 审查逮捕理论概述一、审查逮捕概述 1

(二)审查逮捕的要求和作用 2

(三)审查逮捕的属性与功能 3

(四)逮捕制度与人权保障 10

(五)逮捕制度与刑事和解 11

二、审查逮捕的权限划分 13

(一)审查逮捕权归属的争议 13

(二)人民检察院行使审查逮捕权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15

(三)将审查逮捕权交给法院于法理相悖于现实脱节 17

三、审查逮捕的证明标准 21

(一)对国外的逮捕证明标准的评析 22

(二)对我国现行的逮捕证明标准的回顾与评价 25

(三)构建我国审查逮捕证明标准的思路 29

(一)法定的逮捕证明标准 43

四、我国法定的审查逮捕条件及证明标准 43

(二)不予逮捕的证明标准 47

五、对批准(决定)逮捕条件的理解和把握 50

(一)对“有证据证明”(即证据条件)的理解与把握 50

(二)对“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即刑罚条件)的理解与把握 52

(三)对“有逮捕必要”(即必要性条件)的理解与把握 52

(四)对违反规定(即特殊条件)逮捕的理解与把握 55

六、审查逮捕制度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7

(一)审查逮捕立法方面的问题 57

(二)审查逮捕具体工作中的问题 59

(三)批准逮捕案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60

(四)不批捕案件的执行和存疑不捕案件中存在的问题 63

七、加强审查逮捕工作的设想及思考 68

(一)更新审查逮捕工作观念 68

(二)完善审查逮捕立法规定 72

(三)严格掌握法定逮捕条件 74

(四)改进审查逮捕的工作方式 75

(五)强化审查逮捕保障措施 77

八、审查逮捕证据的原则要求 81

(一)逮捕依据的证据必须确实,不能虚假 81

(二)逮捕依据的直接证据之间不能矛盾 82

(三)逮捕依据的间接证据之间证明的方向不能相反 83

(四)逮捕依据的间接证据要能够排除合理怀疑 86

(五)逮捕依据的证据必须是依法收集的证据 86

(六)逮捕依据的证据要相对予以固定,防止捕后翻供 88

九、审查逮捕阶段的特点及证据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91

(一)审查逮捕阶段的特点 91

(二)证据收集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92

十、审查逮捕证据的审查方法 103

(一)资格确认法 103

(二)对照分析法 104

(三)寻根究底法 105

(四)察微析疑法 106

(五)比较取舍法 107

(六)矛盾排除法 107

(七)疑问质证法 108

(八)整合认证法 108

下篇 审查逮捕实务研究故意杀人罪案的审查逮捕 109

一、故意杀人案件审查逮捕和侦查中存在的问题 110

(一)收集证据不全面 110

(二)证据保管不善 111

(三)不善于有效组合证据和衔接证据 111

(四)对证据的认识把握能力较差 111

(五)不能多角度、全方位固定证据 112

(七)证据体系不稳定 112

(二)靠口供定案的案件 113

(一)“零口供”案件 113

二、要重视“五类”故意杀人案件的办理 113

(三)靠间接证据定案的案件 114

(四)靠言词证据定案的案件 114

(五)缺乏现场物证的案件 115

三、对故意杀人案件的审查逮捕需要把握的几个关键 116

四、故意杀人罪案的审查逮捕方法 118

五、错案点评与剖析 123

“涉黑”罪案的审查逮捕 136

一、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特征的理解和把握 136

(一)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组织特征 136

(二)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经济特征 138

(三)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行为特征 139

(四)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结果特征 140

(一)黑社会性质组织是一种组织犯罪还是一种犯罪组织 141

二、审查逮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41

(二)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与组织、参加恐怖活动犯罪 142

(三)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与一般的流氓恶势力团伙犯罪 142

(四)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与聚众“打砸抢”犯罪 143

(五)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与恶势力犯罪 144

三、典型案例分析 144

强奸罪案的审查逮捕 152

一、强奸案件审查逮捕时面临的问题 152

(一)定性上遇到的新问题 152

(二)证据认定上遇到的问题 153

二、审查逮捕时应注意的问题 155

(一)要注意全面审查证据,防止先入为主 155

(二)要紧紧抓住是否为“嫌疑人所为”和“是否违背妇女意志”这两个关键对证据进行审查 155

(三)注意引导侦查机关收集不变证据,固定和完善可变证据,防止捕后证据发生变化 159

(四)正确运用证据,防止靠“孤证”定案 159

三、案例点评与分析 160

四、西方强奸犯罪立法的趋势 169

一、审查逮捕应把握的重点 171

(一)正确认识本罪的要件特征 171

合同诈骗罪案的审查逮捕 171

(二)准确认定“非法占有目的” 174

(三)严格区分合同诈骗与合同纠纷的界限 177

二、审查逮捕合同诈骗案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81

(一)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的界限 182

(二)要慎用逮捕措施 183

(三)提高证据意识,严把事实、证据关 183

(四)强化监督,严格程序,加强协调和指导 183

保险诈骗罪案的审查逮捕 184

一、保险诈骗罪的“客观行为”认定 184

二、保险诈骗罪的“因果关系”的认定 185

三、“受骗人信以为真自愿交付财物”是否属于保险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186

轻伤害罪案的审查逮捕 188

(三)批准逮捕的多,移送起诉的少 189

(二)提请批准逮捕的多,直接移送起诉的少 189

一、轻伤害案件的诉讼特点 189

(一)立案侦查的多,批准逮捕的少 189

(四)移送起诉的多,法院判决的少 190

(五)公诉程序的多,自诉程序的少 190

(六)撤销案件的多、缓刑多 190

(七)多头鉴定直接影响案件的处理 191

(八)捕后案件证据发生变化,不能顺利诉讼 191

二、轻伤害案件办理中存在的一些困惑 191

(一)对轻伤害案件,公安、检察机关能否调解 191

(二)对轻伤害案件,侦查机关能否撤案 192

(三)进入公诉程序的轻伤害案件,能否改为自诉 192

(四)对轻伤害案件处理过严,逮捕人员多,司法资源浪费严重 193

三、审查逮捕轻伤害案件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193

(三)对伤害案件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处理 194

(一)对轻伤害案件尽量走自诉程序 194

(二)要努力减少刑事诉讼 194

(四)对轻伤害案件的调解处理要注意的问题 195

四、规范轻伤害案件的办理 195

(一)规范轻伤害案件的管辖范围 195

(二)统一伤情鉴定单位 196

(三)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196

五、恢复性司法与轻伤害案件办理 197

六、案例点评与分析 198

贪污罪案的审查逮捕 205

一、正确界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 205

(一)关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认定 205

(二)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的认定 208

(三)国有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性质的认定 209

(四)“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的认定 210

二、正确理解贪污罪中从事公务的本质和特征 214

三、正确认定贪污对象 215

(一)公共财物的认定 215

(二)“礼物”的认定 217

(三)保险金的认定 218

(四)正确认定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公有财物性质 220

(五)正确认定国有经济组织实行承包、租赁以后财产性质 221

四、正确判断和认定“非法占有”问题 222

(一)非法占有的常见方式和方法 222

(二)非法占有的含义 224

(三)如何证明和判断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225

五、正确理解“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问题 234

(一)“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含义 234

(二)“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在理解上要注意明确的几个问题 237

六、正确认识贪污罪共犯的构成形式及定罪原则 241

七、要注意防止口供的变化 251

受贿罪案的审查逮捕 253

一、审查逮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53

(一)对“为他人谋取利益”的理解 253

(二)对利用职务上便利中“职务”的含义的理解 254

(三)防止受贿犯罪口供的伪变 254

二、受贿犯罪的形态 256

(一)关于受贿犯罪的类型 257

(二)关于受贿犯罪的既遂和未遂 259

(三)关于受贿犯罪的中止 265

(四)关于索贿犯罪是否存在未遂 266

三、案例点评与分析 267

挪用公款罪案的审查逮捕 277

一、证据尤其是口供问题 277

二、名为“借贷”实为挪用的行为认定 278

三、对“个人决定”含义的理解问题 280

四、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公款出借给个人使用行为的认定问题 281

过失犯罪的审查逮捕 287

一、据以研究的案例 287

二、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启示 290

三、日本的过失犯罪理论的启示 293

四、过失犯罪的认定 295

(一)要强调行为人注意义务和注意能力的一致,确保义务要件的符合性 295

(二)强调行为人义务形态与义务违反的共存,确认有违法性 296

(三)强调行为人对结果的发生与对结果的回避有关联,确认其有责性 296

(四)强调危害结果已经实际发生,确认其有应责性 297

(五)强调行为人的违反义务行为、实际发生的危害结果都具有法定的责难性 297

五、过失犯罪的例外情况 297

(一)“合理信赖”造成的后果 297

(三)“不能预见”所造成的后果 298

(四)“不可抗力”所造成的危害后果 298

(二)“被允许的危险”造成的后果 298

六、过失犯罪与间接故意、意外事件的区别 299

(一)过失犯罪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299

(二)过失犯罪与无罪过事件的区别 300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查逮捕 302

一、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特点 302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作案特点 304

(一)行为的暴力特征明显 304

(二)行为的动机幼稚单纯 304

(三)形式多为团伙犯罪 305

(四)作案的反复性较大 305

三、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审查逮捕条件的理解和把握 306

(一)犯罪情节较轻 306

(二)具备不适用逮捕措施的主观条件 306

四、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审查逮捕的方法 307

(三)具备不适用逮捕措施的客观条件 307

(一)注重对年龄证据审查 308

(二)注重对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个性特点、社会活动等情况的审查 308

(三)注重对从轻条件的审查 308

(四)注重和有关部门沟通 309

五、审查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遵循的原则 309

(一)可捕可不捕的不捕 309

(二)注重教育、感化、挽救(三)保密和分别看管 310

(四)惩罚与教育相结合 311

六、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审查逮捕的特殊性 311

(一)讯问形式的特殊性 311

(二)权益保障的特殊性 312

(三)审查逮捕意见书内容的特殊性 312

(四)犯罪嫌疑人身份、语言不同 314

(三)作案手段相似 314

(二)作案工具便捷 314

(一)多为共同犯罪 314

一、涉外刑事犯罪的特点 314

涉外刑事罪案的审查逮捕 314

(五)在逃人犯居多 315

(六)作案公开大胆 315

二、涉外刑事案件侦查中存在的问题 315

(一)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不明 315

(二)涉案人员在逃的多 315

(三)收集的证据存在明显矛盾 316

(四)犯罪的共同故意不清 316

(五)取证不到位造成案件流失 316

(六)辨认程序违反法律规定 317

三、涉外案件审查逮捕时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317

(一)对犯罪嫌疑人国籍身份的审查 317

(二)严格涉外刑事案件诉讼程序 318

(三)涉外刑事案件的审查逮捕程序 319

四、案例分折与点评 320

附录 常见罪案审查逮捕证据参考标准 329

故意杀人罪审查逮捕证据参考标准 329

强奸罪审查逮捕证据参考标准 331

合同诈骗罪审查逮捕证据参考标准 333

抢劫罪审查逮捕证据参考标准 336

侵犯知识产权罪审查逮捕证据参考标准 338

贪污罪审查逮捕证据参考标准 348

受贿罪审查逮捕证据参考标准 350

行贿罪审查逮捕证据参考标准 352

单位行贿罪审查逮捕证据参考标准 354

对单位行贿罪审查逮捕证据参考标准 355

介绍贿赂罪审查逮捕证据参考标准 356

参考文献 357

后记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