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前史简述 1
第一节 古希腊罗马哲学家对实践概念的认识 2
第二节 十七、十八世纪的英、法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4
一、达·芬奇的经验的实践观 4
二、培根把实验引入了哲学 6
三、狄德罗发展了科学实验的实践观 8
第三节 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观 12
一、康德的先验的实践观 13
二、费希特的“自我”实践观 17
三、黑格尔的绝对观念的实践观 19
四、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实践观 24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实践观的酝酿和雏形 30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实践观的酝酿 31
一、《博士论文》所讲的实践是指理论批判活动 32
二、《莱茵报》时期,对实践的理解已转向政治批判 35
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著作,开拓了通向形成科学实践观之路 41
四、恩格斯从理论批判活动转向处理阶级斗争实践 47
第二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实践观的雏形 51
一、生产劳动是决定一切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51
二、对生产实践主体——人的本质的认识 54
三、对生产实践客体——“人化自然”的认识 60
四、主体和客体辩证关系的初步解决 61
五、生产劳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初步形成 63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实践观的形成 75
第一节 科学实践观形成的前夜 75
一、从理想的生产劳动转向“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 75
二、接近彻底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76
三、对实践客体——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概念以及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进一步探讨 78
四、对实践主体——人民群众的作用的论证 81
第二节 科学实践观的确立 83
一、科学实践观的基本特点 84
二、对实践主体——人的本质的科学解答 88
一、什么是生产和交往 93
第三节 实践活动是生产活动和交往活动的统一 93
二、生产和交往的辩证统一关系 96
三、对实践诸形式及其关系的全面阐述 100
第四节 实践是科学解决主体和客体关系的基础 103
一、主客体的相互依赖 105
二、主体和客体之间双向对象化 106
三、主客体对立的解决方式 107
四、主客体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08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09
第五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09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10
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的标准 111
第六节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12
一、物质实践是唯物史观的前提 113
二、从实践出发,科学地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14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规律的发现 114
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学说的创立 120
五、阶级与国家理论的创立 122
六、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奠定 124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实践观的运用、验证和发展 128
第一节 科学实践观的公开问世 128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范畴的更精确论述 128
二、以社会实践为基础,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130
三、进一步论证社会意识随着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 135
一、科学实践观在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的运用、验 138
证和发展 138
第二节 科学实践观在1848年欧洲革命和巴黎公社时期的运用、验证和发展 138
二、巴黎公社经验对科学实践观的检验和发展 144
第三节 《资本论》——一部贯穿科学实践观的著作 146
一、社会实践概念的丰富和发展 146
二、实践客体——社会结构理论的新的重大发展 155
三、实践主体——人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160
第四节《反杜林论》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实践观 165
一、原则不是出发点,而是在实践基础上研究的最终结果 165
二、在实践的基础上论述了自由和必然的关系 167
三、实践是彻底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基础 169
第五章 列宁运用和发展了科学实践观 171
第一节 丰富和发展了实践概念 172
一、对实践含义的科学规定 172
二、丰富了实践的特点 173
三、在认识论范围内增加了实践的内容 174
第二节 以实践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75
一、实践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 176
二、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的发展 177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81
四、进一步阐述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183
五、认识论中的实践标准 185
六、真理与价值 186
第三节 主客体理论的新进展 188
一、主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研究历史主客体理论 188
二、主要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结合的角度研究认识主客体理论 194
三、从认识过程本身来考察主客体理论 200
第一节 先秦诸子的知行观 206
第六章 中国哲学史上知行观简述 206
一、老子的知行观 207
二、孔子的知行观 209
三、墨子的知行观 213
第二节 汉时期的知行学说 216
一、董仲舒的知先行后说 216
二、王充的行先知后说 218
一、程颐的知先行后说 220
第三节 宋代程朱学派的知先行后说 220
二、朱熹的知先行后、知行统一说 223
第四节 明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228
第五节 清初王夫之行先知后说 230
一、行先知后 232
二、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234
三、知行相异,相资以互用,进德不己 234
第六节 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 236
一、知难行易的论证 237
三、因其知而更进于行 239
二、由行致知 239
第七章 毛泽东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实践观 242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深入展开 242
一、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做或行动 243
二、进一步阐明实践诸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245
三、系统地阐明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49
第二节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253
一、从实践到认识 254
二、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意义更加伟大 257
三、认识过程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59
第三节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262
一、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262
二、从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接近和转化 265
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268
第八章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础 271
第一节 实践是全面把握唯物论体系的基础 273
一、物质的客观性是从实践中概括和总结出来 273
二、实践是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化的基础 275
三、实践是理解社会运动和人类发展的客观物质性的基础 276
四、物质世界在何种程度上被人类所把握,体现实践的基点 277
五、意识的科学说明有赖于社会实践 277
第二节 全面把握唯物史观的本质在于实践 278
一、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是在同一实践活动的两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方面 279
二、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在同一实践活动中又相互 280
贯通 280
三、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的对立统 281
第三节 实践是全面把握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基础 283
一、实践是辩证法发展史上实现深刻变革的关键 283
二、关于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以及客体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 285
三、历史辩证法、客观辩证法和自然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有机组成部份 287
第四节 实践是全面揭示认识的本质及在认识过程中真善美的统一的基础 292
一、认识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反映 293
二、真善美在认识过程中的统一 294
后记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