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的多维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顺著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01907396
  • 页数:287 页
图书介绍:

1.1 语法学研究的学科对象 1

1.1.1 人们对于语法的认识 1

第一章 语法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1

1.1.2 语法学研究的学科对象 6

1.2 语法学研究的语料对象 9

1.2.1 现代汉语语料的复杂性 9

1.2.2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语料对象 10

1.3 语法学研究的任务 11

1.3.1 语法学研究的目的 11

1.3.2 共时语法学研究的任务 12

2.1.1 语音对词法的影响 14

第二章 语法和语音的关系 14

2.1 语音对语法的影响 14

2.1.2 语音对句法的影响 21

2.2 语法对语音的影响 29

2.2.1 共时平面上语法对重音的制约 30

2.2.2 历时平面上语法对重音的制约 33

第三章 语法和词汇的关系 35

3.1 语法和词汇的共时关系 35

3.1.1 词汇意义对句法规则的制约 36

3.1.2 词的价特征以词汇意义为基础 39

3.2 语法和词汇的历时关系 40

3.1.3 词汇意义对词类划分有重要影响 40

3.2.1 句法位置的改变引起实词语法化 41

3.2.2 词义的变化引起实词语法化 45

第四章 语法和语境的关系 47

4.1 语境的性质 47

4.1.1 人们对语境的认识 47

4.1.2 语法学的语境观点 50

4.2 上下文语境和语法的关系 50

4.2.1 鉴别语法单位的性质 50

4.2.2 为句成分的从缺提供条件 52

4.2.3 制约句式的选用 53

4.2.4 确定指称内容 54

4.3 情境语境和语法的关系 56

4.3.1 理解非主谓句 56

4.3.2 消除多义 57

4.3.3 理解句子内容 58

4.3.4 评判句子的合法度 59

第五章 语法和语体的关系 61

5.1 语体的性质及分类 61

5.1.1 语体的性质 61

5.1.2 语体的分类 62

5.2.1 口语体和书面语体的差异动因 63

5.2 口语体和书面语体的语法差异举隅 63

5.2.2 口语体的语法特点 64

5.2.3 书面语体的语法特点 66

5.3 语体的语法学意义 67

5.3.1 分语体研究语法的必要性 67

5.3.2 正确区分口语和书面语 70

第六章 名词的空间性及其与句法位置的关系 72

6.1 名词空间性的本质及认知基础 72

6.1.1 名词空间性的本质 72

6.1.2 名词空间性的认知基础 73

6.2.1 名词空间性的语言表现形式 76

6.2 名词空间性强弱的语言表现形式 76

6.2.2 名词空间性强弱的等级序列 77

6.3 名词的空间性与句法位置的关系 78

6.3.1 主语位置对名词空间性的影响 79

6.3.2 宾语位置对名词空间性的影响 82

6.3.3 定语位置对名词空间性的影响 85

6.3.4 谓语位置对名词空间性的影响 88

6.3.5 状语位置对名词空间性的影响 90

第七章 普通名词的时间过程 92

7.1 内在时间性名词的语义、句法特点 93

7.1.1 内在时间性名词的语义特点 93

7.1.2 内在时间性名词的句法特点 94

7.2 外在时间性名词考察 100

7.2.1 顺序义名词 101

7.2.2 语境顺序义名词 103

7.2.3 标记性顺序义名词 105

7.3 普通时间名词在时间系统中的表现 109

7.3.1 在时相结构中的表现 110

7.3.2 在时态结构中的表现 113

7.3.3 在时制结构中的表现 115

第八章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名词的意义分析 117

8.1.1 概念意义 118

8.1.2 内涵意义 118

8.1 词的意义类别 118

8.1.3 联想意义 119

8.2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名词的意义 120

8.2.1 名词体现内涵意义 120

8.2.2 名词体现联想意义 127

第九章 一价名词及其句法表现形式 133

9.1 名词配价的性质和分类 133

9.1.1 名词配价的性质 133

9.1.2 名词的价分类 136

9.2 一价名词的语义特点和分类 137

9.2.1 一价名词的语义特点 137

9.2.2 一价名词的分类 137

9.3.1 名元显现为定语 140

9.3 名元在句子中显现情况考察 140

9.3.2 名元显现为主语 141

第十章 现代汉语动词的零形式名词化 147

10.1 动词零形式名词化的进程 148

10.1.1 动词演变为名词 148

10.1.2 动词分化出名词的语法功能 149

10.1.3 具有名词性的动词 151

10.2 动词和零形式名词化名词的语义关系 152

10.2.1 动词和零形式名词化名词的语义关系 152

10.2.2 能够零形式名词化动词的特点 155

10.3.1 社会的发展 157

10.3 动词零形式名词化的原因 157

10.3.2 语言的接触 159

10.3.3 语言系统的自身调整 160

第十一章 名词借用为临时量词 161

11.1 名词临时借用为名量词 161

11.1.1 “一+N1+N2”的句法结构分析 163

11.1.2 “一+N1+N2”的语义分析 166

11.1.3 “一+N1+N2”的语用价值 169

11.2 名词临时借用为动量词 170

11.2.1 动量格式的语义特点 170

11.2.2 动量格式的句法、语用特点 173

12.1.1 名词谓语句的性质 176

第十二章 影响名词谓语句自足的语言形式 176

12.1 名词谓语句的性质 176

12.1.2 研究方法 178

12.2 影响名词谓语句自足的语言形式 178

12.2.1 NP1是名词性成分的名词谓语句 178

12.2.2 NP1是主谓短语的名词谓语句 184

第十三章 “对”字短语研究 187

13.1 “对”和“对于”的语法意义及互换条件 188

13.1.1 “对”和“对于”的语法意义 188

13.1.2 “对”和“对于”的互换条件 193

13.2 “对”字短语作状语 195

13.2.1 谓词由形容词性成分充当 196

13.2.2 谓词由动词性成分充当 204

13.3 “对”字短语作定语 212

13.3.1 “对”字短语作定语的基本类型 212

13.3.2 对+N+的+V 213

13.3.3 对+N1+的+N2 214

13.3.4 对+N+的+A 215

第十四章 现代汉语焦点的分类及其表达形式 216

14.1 焦点的性质和分类 216

14.1.1 焦点的性质 216

14.2.1 自然焦点的性质 217

14.2 句子的自然焦点 217

14.1.2 焦点的分类 217

14.2.2 汉语的自然焦点 218

14.3 句子的对比焦点 220

14.3.1 对比焦点的性质 220

14.3.2 对比焦点的表现形式 221

14.4 否定与焦点 228

14.4.1 否定的性质 228

14.4.2 否定焦点 229

14.5 疑问与焦点 231

14.5.1 特指问句的焦点 231

14.5.2 正反问句的焦点 232

14.5.3 选择问句的焦点 233

14.5.4 是非问句的焦点 234

第十五章 句成分的从缺和移位 235

15.1 句成分从缺 235

15.1.1 句成分从缺的性质 235

15.1.2 句成分从缺的类型 238

15.2 句成分移位 245

15.2.1 句成分移位的性质 245

15.2.2 句成分移位的类型 246

15.2.3 句法成分移位跟相关语法现象的区别 249

16.1.1 无指的性质 251

16.1 无指名词性成分的分类 251

第十六章 现代汉语无指的分类和分布位置 251

16.1.2 无指的分类 252

16.2 不指名词性成分的分布位置 253

16.2.1 宾语位置上的不指名词性成分 253

16.2.2 准领属关系中的不指名词性成分 256

16.2.3 谓语位置上的不指名词性成分 257

16.2.4 定语位置上的不指名词性成分 258

16.3 非指名词性成分的分布位置 259

16.3.1 重动句中动词宾语位置 260

16.3.2 准领属关系的定语位置 260

16.3.3 类似复合词的动宾短语的宾语位置 262

17.1.1 研究现状 264

第十七章 现代汉语通指的指称地位和分布位置 264

17.1 现代汉语通指的指称地位 264

17.1.2 通指的指称地位 266

17.2 现代汉语通指的分布位置 268

17.2.1 动词谓语句中的通指成分 268

17.2.2 形容词谓语句中的通指成分 272

17.3 现代汉语通指的表现形式 273

17.3.1 以往的研究 273

17.3.2 通指的表现形式 273

参考文献 276

后记 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