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课程性质——怎样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
第一节 语文课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1
第二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哪里? 9
第三节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如何在教学中达成的? 18
第四节 什么样的语言素质是母语课程的? 25
第五节 语文素养是怎样“养”成的? 33
第二章 学习方式——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最好的 40
第一节 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40
第二节 怎样认识“讲”? 45
第三节 怎样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0
第四节 基于网络技术的学习方式就一定有效吗? 55
第三章 文本处理——怎样做到尊重与超越的统一 61
第一节 多元解读要不要恰当的价值引领? 62
第二节 教学情境可以脱离课文情境吗? 70
第三节 怎样做到“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 77
第四节 局部理解如何与整体感悟相结合? 85
第五节 用教材教还要不要教好教材? 92
第四章 课堂生成——是可遇不可求的偶然精彩吗 101
第一节 有效生成的课堂是什么样子? 102
第二节 期待生成就不要很好地预设吗? 108
第三节 动态生成课堂中教师的角色是什么? 113
第四节 面对不成功的生成该怎么处理? 117
第五章 语文教学资源——怎样开发和提炼才有价值 125
第一节 拓展的时空都是语文资源吗? 125
第二节 如何让课堂练习升值? 131
第三节 在网络资源中如何沙里淘金? 136
第四节 如何让生活转化为有效的语文资源? 143
第五节 错误能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吗? 150
第六节 差异能成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吗? 156
第六章 因类而异——怎样把握不同内容的教学特点 164
第一节 写字教学应给学生怎样的自主的空间? 164
第二节 识字教学需要怎样的情境? 168
第三节 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真的交际了吗? 174
第四节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有效思维? 180
第五节 如何架起读与写的桥梁? 186
第六节 怎样让学生自觉运用写作方法? 191
第七节 如何让习作散发真情的魅力? 196
第八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如何突出“语文味”? 202
第七章 教学技艺——是目的还是手段 206
第一节 怎样的提问才能点燃智慧的火花? 207
第二节 要进入语文佳境,应如何调控? 213
第三节 如何点拨才能引领学生走出迷茫? 219
第四节 怎样的朗读指导才是有效的? 226
第五节 创设情境到底是为了什么? 233
第六节 课堂表演有价值吗? 241
第八章 课堂评价——教师的终结判定还是师生间的视界融合 246
第一节 肯定和激励就是空泛的“捧场”或“叫好”吗? 247
第二节 课堂评价是教学环节的后缀或格式化语言的套用吗? 255
第三节 怎么走出“南山有鸟,北山张罗”式的牵引和诱导? 260
第四节 课堂评价是教师单向度的“终审裁定”还是民主化的辨析审议? 267
第五节 语文课堂评价的“语文”特性在哪里? 273
第六节 评价除了肯定和激励,还能否定、拒绝或回避吗?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