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 1
第一节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一、什么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1
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
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历史 2
第二节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1
一、探索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 11
二、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其素质 13
三、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3
第三节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4
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4
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设计 17
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21
一、华生的生平 29
第一节 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发展理论 29
第二章 心理发展的理论 29
二、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 30
第二节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33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 33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 38
第三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43
一、皮亚杰的生平 44
二、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 51
第四节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51
一、维果斯基的生平 51
二、维果斯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 51
第五节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 54
一、朱智贤的生平 54
二、朱智贤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 55
一、遗传及其作用 58
第三章 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58
第一节 遗传、成熟与环境的关系 58
二、成熟及其作用 63
三、环境及其作用 65
四、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69
第二节 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70
一、心理发展的实质 70
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71
三、知识的领会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 72
第三节 心理发展的动力 73
一、心理发展动力的几种观点 73
二、心理发展动力的实质 74
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76
一、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实质 76
二、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 77
三、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78
四、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80
第四章 婴幼儿心理的发展 83
第一节 婴幼儿发展的概述 83
一、婴幼儿的生理发展 83
二、婴幼儿主导活动的发展 89
第二节 婴幼儿心理过程的发展 91
一、感知觉的发展 91
二、记忆的发展 95
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 98
四、言语的发展 104
五、情绪情感的发展 109
六、意志(动作)的发展 113
一、个性的发展 114
第三节 婴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114
二、社会性的发展 119
第五章 小学生心理的发展 122
第一节 小学生发展的概述 122
一、小学生的生理发展 122
二、小学生主导活动的发展 125
第二节 小学生心理过程的发展 131
一、感知觉的发展 131
二、记忆的发展 138
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 141
四、言语的发展 147
五、情绪情感的发展 149
六、意志的发展 152
一、个性的发展 153
第三节 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153
二、社会性的发展 154
第六章 初中生心理的发展 158
第一节 初中生发展的概述 158
一、初中生的生理发展 158
二、初中生生理发展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 162
三、初中生主导活动的发展 164
第二节 初中生心理过程的发展 165
一、感知觉的发展 165
二、记忆的发展 167
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 169
四、言语的发展 173
五、情绪情感的发展 175
六、意志的发展 178
一、个性的发展 179
第三节 初中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179
二、社会性的发展 183
第七章 高中生心理的发展 190
第一节 高中生发展的概述 190
一、高中生的生理发展 190
二、高中生生理发展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 194
三、高中生主导活动的发展 196
第二节 高中生心理过程的发展 197
一、感知觉的发展 197
二、记忆的发展 199
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 201
四、言语的发展 209
五、情绪情感的发展 210
六、意志的发展 212
一、个性的发展 214
第三节 高中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214
二、社会性的发展 219
第八章 个别差异 224
第一节 个别差异的概述 224
一、什么是个别差异 224
二、个别差异在教育教学中的意义 225
三、学生个别差异的表现 231
第二节 超常儿童 236
一、什么是超常儿童 236
二、关于超常儿童的主要研究 236
三、超常儿童的心理特点 240
四、超常儿童的诊断 246
五、超常儿童的成长与教育 248
第三节 智力落后儿童 250
一、什么是智力落后 250
二、智力落后的诊断与分类 252
三、智力落后的成因 254
四、智力落后的预防和教育 260
第九章 学习概论 264
第一节 学习的一般概念 264
一、什么是学习 264
二、学习的分类 266
三、学习过程的模型 269
第二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273
一、学习的联结理论 273
二、学习的认知理论 281
三、学习的联结—认知理论 294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观 298
一、影响学习的内部条件 299
第三节 影响学习的条件 299
二、影响学习的外部条件 300
第十章 认知领域的学习 304
第一节 广义知识的分类与学习阶段 304
一、知识与技能的划分和广义知识的分类的对应关系 304
二、广义知识的分类与加涅认知学习结果分类的对应关系 306
三、广义知识的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 307
第二节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309
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309
二、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分类 313
三、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315
第三节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322
一、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323
二、智慧技能的学习 324
一、什么是学习策略 333
第四节 学习策略 333
二、元认知 334
三、学习策略的分类 337
四、学习策略的学习过程 340
五、影响学习策略的学习条件 343
六、学习策略的培养与训练 347
第十一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与学习的迁移 351
第一节 动作技能的概述 351
一、什么是动作技能 351
二、动作技能的特征 352
三、动作技能的分类 354
第二节 动作技能的习得 355
一、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355
二、动作技能形成的一般趋势 357
三、动作技能形成的有利条件 361
第三节 动作技能的保持 368
一、动作技能保持的特点 368
二、影响动作技能保持的因素 370
第四节 学习的迁移 371
一、什么是学习的迁移 371
二、学习迁移的种类 371
三、传统的学习迁移理论 373
四、现代的学习迁移理论 380
第十二章 品德心理 387
第一节 品德的概述 387
一、什么是品德 387
二、品德的结构 388
第二节 品德理论 393
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393
二、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 395
三、斯陶布的社会行为理论 400
第三节 品德的形成和品德不良的转化 403
一、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 403
二、品德不良的转化 412
第十三章 学习动机 418
第一节 动机的概述 418
一、什么是动机 418
二、学习动机 421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 425
一、动机的认知理论 425
二、动机的人本理论(人本主义动机理论) 434
三、动机的强化理论 436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变化 439
一、学习动机的形成 439
二、学习动机的变化 440
第四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 443
一、远景性学习动机教育与近景性学习动机教育相结合 443
二、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求知欲 444
三、充分利用反馈与评价的作用 445
四、科学运用奖励与惩罚 447
五、合理开展学习竞赛活动 448
六、引导学生对学习成败进行积极归因 450
第十四章 教师心理 453
第一节 教师的角色 453
一、教书的角色 453
二、育人的角色 456
三、管理的角色 458
四、代理的角色 462
五、研究的角色 463
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464
第二节 教师的人际关系 464
二、教师与教师的关系 468
三、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的关系 469
四、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470
第三节 教师的品质 471
一、教师的教育能力 471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 479
三、教师的教育机智 485
第十五章 学习的测量与评价 488
第一节 学业成绩测量与评价的概述 488
一、测量、测验与评价 488
二、学习测量与评价 490
三、学习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功能 490
一、教师自编测验 492
第二节 学习测验的类型 492
二、标准化测验 496
第三节 测验的质量分析 498
一、测验项目的质量分析 498
二、测验整体的质量分析 500
第四节 学习评价的类型 506
一、诊断性学习评价 506
二、形成性学习评价 508
三、终结性学习评价 509
四、三类学习评价的比较 511
主要参考文献 513
后记 518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523
Ⅰ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523
Ⅱ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524
Ⅲ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