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化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昭军,孙燕京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101087734
  • 页数:438 页
图书介绍:中国近代文化史是中国近代文化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历史。作为专史,中国近代文化史以1826~1956年间的中国文化为研究对象,重在考察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过程,阐述近代新文化生长和嬗变的轨迹,探求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在近代的蜕变与新生。根据中国近代文化的历史特点,结合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本书把中国近代文化史划分为时间上前后相续又有所重叠的六个段落,即:从1826年到1894年,作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新文化的准备期;从1895年到1912年,为新文化的草创期;从1912年到1927年,为新文化的奠基期;从1927年到1937年,为新文化的建设期;从1931年到1945年,中国文化困厄更生,民族精神空前焕发,新文化的民族性得到加强;历经长期探索,194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人系统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到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确立,新民主主义文化由小到大,形成了完整的社会文化形态,是为近代文化发展的最后阶段。

导言 1

一、概念界定 1

二、内容组织 2

三、学科简史 7

第一章 传统与求变 11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兴盛与危机 11

一、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 11

二、中西文化交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15

第二节19世纪中期儒学的变化 19

一、汉学的延续与衰落 19

二、程朱理学趋于活跃 21

三、今文经学的复兴 24

第三节 经世致用思潮 27

一、经世思潮的兴起 27

二、经世思潮的内容 29

第四节“开眼看世界” 35

一、了解夷情 35

二、魏源与《海国图志》 37

三、徐继畲与《瀛环志略》 40

四、洪仁玕与《资政新篇》 42

五、翻译近代西方科技书籍 43

小结 45

第二章 中西体用之间 47

第一节“理学复兴” 47

一、理学地位的提高 47

二、曾国藩、倭仁的理学思想 49

三、“理学复兴”与“同治中兴” 52

第二节 传统文化秩序的重建 54

一、道德教化 54

二、兴教劝学 56

三、刊刻书籍 57

第三节 中西文化论争与“中体西用”论 58

一、洋务运动中的中西文化论争 58

二、“西学中源”说 62

三、“中体西用”论 64

第四节 洋务学堂与官派留学 70

一、新式学堂的设立 70

二、官派留学 73

第五节 翻译西书和创办报刊 76

一、翻译西书 77

二、近代报刊的创办 82

小结 84

第三章 戊戌新文化 86

第一节 甲午战争后中国文化的转变 86

一、近代文化自觉的起点 86

二、“求变”成为共识 88

三、以日本为师 90

第二节 今文经学与康有为的变法主张 92

一、今文经学的进展 92

二、康有为与《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93

三、康有为的变法思想 96

四、今古文经学之间的论争 99

第三节 戊戌时期新文化的开展 102

一、学会组织的兴起 102

二、新式报刊的涌现 105

三、社会政治学说的译介 108

四、文艺革新运动 111

第四节 戊戌维新思潮的高涨 113

一、戊戌维新思潮 114

二、维新人士与守旧势力之间的文化论争 120

三、戊戌维新思潮的特点和意义 124

小结 125

第四章 清末十年的文化变局 128

第一节 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文化的变动 128

一、清政府文化政策的调整 128

二、改良与革命思潮的激荡 132

三、国人文化心理的转变 136

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废除与士人阶层的分化 139

一、科举制度的废除 139

二、士人阶层的分化 145

第三节 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与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149

一、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149

二、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155

第四节 知识体系的重构 158

一、大规模引入西学 158

二、近代新学科的出现 162

三、新语汇的输入与白话文运动的肇端 168

第五节“国粹”与“欧化”之争 172

一、国粹学派及其文化主张 172

二、欧化派及其主要观点 177

三、国粹学派与欧化派的论争与调和 178

小结 180

第五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 183

第一节 民国初年文化观念的更新 183

一、共和肇建与民主潮流 183

二、民国文化新气象 184

第二节“五四”时期的教育改革 188

一、民国初年的教育变革 188

二、“五四”时期的教育改革 190

三、新教育思想的传播和教育团体的涌现 194

四、收回教育权运动 197

第三节 文学革命与思想启蒙 199

一、《新青年》的创刊与新文化阵营的形成 199

二、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思想革新 201

三、文学革命 206

四、新文化阵营的分裂 210

第四节 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思潮传播与文化论争 216

一、社会主义思潮 216

二、无政府主义思潮 219

三、东西文化论争 221

四、科学与人生观论争 228

五、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232

小结 233

第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化建设与文化运动 236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236

一、三民主义教育 236

二、教育制度变革 242

第二节 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奠基 246

一、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 246

二、自然科学的奠基 249

三、中央研究院的创立 253

第三节 左翼文化运动 255

一、革命文学的兴起 255

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 258

三、左翼文艺活动 262

第四节 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 267

一、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267

二、中国社会史论战 269

三、论战的转向与消退 271

第五节 新生活运动 273

一、新生活运动的缘起 273

二、新生活运动要义 276

第六节 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运动 280

一、《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 280

二、“本位文化”派与“全盘西化”派的论争 283

小结 287

第七章 抗战时期的文化 290

第一节 日本的文化侵略与沦陷区的殖民文化 290

一、日本的文化侵略 290

二、伪满洲国的殖民文化 294

三、关内沦陷区的殖民文化 298

第二节 国统区的抗战文化 305

一、国民精神总动员 305

二、现代新儒家与民族文化复兴思潮 308

三、高校内迁和中国教育的艰难发展 312

四、抗战文艺运动 319

第三节 根据地的抗战文化 326

一、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化主张 326

二、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教育 329

三、抗日根据地的文艺运动 331

小结 335

第八章 新民主主义文化 33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337

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337

二、“五四”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 339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的创立 342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342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的建立 344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的基本内涵 350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推行 352

一、延安整风运动与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 352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实践 356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传播 358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文化走向胜利 362

一、“毛泽东思想”的提出 362

二、新民主主义的理论纲领 364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胜利和发展 370

四、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过渡 376

小结 380

第九章 学术与社会文化 383

第一节 历史学 383

一、传统史学在近代的进展 383

二、新史学的兴起 385

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崛起 391

第二节 文学艺术 395

一、文学 396

二、艺术 404

第三节 宗教 409

一、基督教 409

二、佛教 414

三、道教 418

第四节 社会文化 420

一、民众生活 420

二、社会风尚 429

小结 435

后记 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