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642
第一卷 1642
壬午(明崇祯十五年 1642
五月五日同人分韵得愁字 1
己丑(清顺治六年 1649
嵩岳寺 1
郭元甫、焦锡三读书壶丘,访之值雨 2
村居 2
七夕闻笛 2
庚寅(顺治七年 1650
登太室绝顶 3
宿少林寺 3
辛卯(顺治八年 1651
洛阳古意 3
试洛谒关帝庙 4
题《井梧遗恨图》 4
君子学以至其道 4
天地位焉 5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6
壬辰(顺治九年 1652
公车北上留别傅左启门人 7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 8
子曰“参乎吾道”全章 9
经正则庶民兴 9
顺治九年七月二十二日,上亲出郊外,遣谕定远大将军及诸将南征应制 11
遣官赈贷天下水旱饥民诏 11
拟上于孟秋躬祀太庙,以功臣配享应制 12
早朝金水桥待制 12
以禁囿假贫民举直言极谏之士诏 12
圣驾临雍应制 13
拟恭进《太宗文皇帝实录表》 13
西山霁雪 14
拟以房玄龄、杜如晦为仆射,以魏徵守秘书监参预朝政制 14
拟汉文帝亲耕藉田诏 15
赋得“龙池柳色雨中深” 15
中秋素濑亭得萤字 16
除夕作柬嵩山诸社友 16
癸巳(顺治十年 1653
甘泉房中芝产九茎颂并序 16
赋得“东风已绿瀛洲草” 17
赋得“夏云多奇峰” 17
拟上轸念畿辅灾荒,特发帑金,敕大臣分郡赈济,全 18
活饥民无算,廷臣谢表 18
重建翰林院先师祠 19
送周亦大年兄 19
送表兄叔甘翰林督粮江南 19
菊 19
重阳雨 20
闻雁 20
送吴定辞同年归省 20
园丘陪祀 20
晏朝鲜贡于礼部 21
耕藉田颂并序 21
送顾见山同门使视芦政 22
长安早春 22
春晓 23
春日言怀 23
士君子立身行己法度论 23
二月八日,扈从圣驾庆贺皇太后万寿有述 24
甲午(顺治十一年 1654
读二十一史论断 25
赋得“河山念禹功” 26
长安雪和熊缑仙侍御韵 26
治河通漕议 27
咏史 28
金台怀古赋 29
初雪 30
重建翰林院先师祠记 30
雀鹰 31
都门送表舅焦阳长归嵩山 31
历代备荒良法考 32
国学观礼闻雅颂 33
挽亡妻四章 33
除夕哭亡荆 34
郊社分祀合祀考 34
乙未(顺治十二年 1655
都门饯吏部宋容庵座师归养启 36
立春 36
八月十五夜月 37
萤火依郭快庵同年韵 37
秋燕 37
吹笳 37
菊 38
老马 38
风雪 38
送桑笈云以侍御参政汝南 38
丙申(顺治十三年 1656
人日 39
送洪洞刘闇然告归 39
龙潭寺 39
雨霁峻极禅院 40
玉皇峡 40
游清微宫 40
入闽纪行 41
将之任闽中留别诸亲友 41
题宿州署竹 42
虎丘八月十五 42
吴山 42
湖心亭行 42
九日桐江舟中 43
仙霞关 43
丁酉(顺治十四年 1657
由南平至闽 43
还自延平,经尤溪界,日夕风雨来,滩高水驶,亟命盘子泊舟岩下,旦时早发乃霁,喜而赋此 44
九日登乌石山 44
大兵恢复闽安,五言排律五十韵,时大司马李公督师 44
道山亭子四首 45
署中老梅一株,时来花下吟咏独酌,遂成此诗 46
探春 46
茉莉 46
兰 46
屯田官考绩判 47
仲春同张都谏立庵、王大行逸庵、萧观察含之华林寺精舍小集 47
游叶园诗并序 47
第二卷 1658
戊戌(顺治十五年 1658
莆阳道上 49
枫亭 49
再渡乌龙江 49
宿福清署中 50
洛阳桥 50
晋安 50
登漳州城楼 50
清明日行役丹霞有感而作 51
感怀五章,章四句 51
同赵观察章峨游虎硿岩 51
棠梨为群雀所食叹并序 52
徐逋水以扇索句,卧疴小斋,率尔书之 52
闽中送王大行还都门 52
闽中送方伯入觐 53
黯淡滩 53
枫岭 54
仙霞道中 54
江郎山 54
严子陵钓台 54
江雪 55
虎丘霁雪 55
慧山泉 55
己亥(顺治十六年 1659
崇效寺访静观上人 56
除夕二首 56
庚子(顺治十七年 1660
疏慵 56
君不见 57
七夕行 57
秋兴八首 58
题卢生祠 59
铜雀台怀古 59
辛丑(顺治十八年 1661
巽峰塔 60
巽峰塔和焦锡三韵 60
梦香斋观梅 60
暮春月夜赏花 61
讯友人宿法王寺 61
牡丹 61
五月二十日驻车丰乐镇,时大雨雹,书以纪事 61
雨霁真定道上 62
旅馆见傅左启门人壁上花月诗和元韵 62
都门送刘定寰臬宪江南 62
萤火长安作 63
想到 63
乌石嵚崎歌 63
昔予 64
寿诗 64
渡黄河 65
十月十九拜违老母之任江右,二十一次许昌,途中依依,因有是作 65
早发 66
荆山 66
雨中望庐山 66
壬寅(康熙元年 1662
湖东观风录序 67
正月六日署中瑞香盛开 68
四十 68
正月二十六盱江之豫章舟中作 68
二月十五日盱江送五弟亮归省 69
创建太平石桥序 69
春日游麻姑山 70
苦旱行 70
八月十日夜 71
八月十六夜,盱江楼晏饮得白字 71
秋日游麻姑山 71
盱江送狄鲁修同年入都门 72
题观瀑亭 72
盱江署中见早梅,怀表兄傅叔甘翰林兼订栖遁之情 72
除夕 73
癸卯(康熙二年 1663
嵩阳纪事序 73
甲辰(康熙三年 1664
观风移文 74
天雄祷雨文 75
附录:天雄万民感德碑记&成克巩 76
答浚县李乡绅启 77
回王东皋吏部札 77
饯张盐院启 78
与汤孔伯同年书 78
附录:祝太恭人寿逾八帙序文&沈荃 79
祝太恭人寿逾八帙序文&成克巩 80
祝太恭人寿逾八帙序文&冀如锡 81
呈详督抚两台告病文 82
交代谢事辞督抚两台禀启 83
附录:祭太恭人文&成克巩 83
祭太恭人文&杜玄德 84
祭太恭人文&萧惟豫 85
祭太恭人文&张沐 86
先大夫中宪府君耿公,先太恭人耿母傅氏行状 88
上阁下成老师禀启 89
附录:墓志铭&成克巩 90
乙巳(康熙四年 1665
祭资政大夫河阳薛行坞年伯馆师文 92
?岭创修广惠庵施茶功德碑记 93
丙午(康熙五年 1666
与河道邵公祖书 94
约文会小启 95
丁未(康熙六年 1667
与太守朱公祖书 96
除夕 97
戊申(康熙七年 1668
拟大成琴操 97
咏菊 98
己酉(康熙八年 1669
《太上感应篇》附功过格序 98
靓园梅花 99
逸民 100
庚戌(康熙九年 1670
重建洛阳周公庙碑记 100
送表兄叔甘翰林左迁江左 102
题温宪之山房 102
《克省录》叙 103
辛亥(康熙十年 1671
即园诗序 104
迎春花赋并序 104
讯同人雪霁游龙潭寺 105
奉和焦锡三雪中迟我游龙潭不至 106
三将军歌咏汉柏 106
壬子(康熙十一年 1672
五十 106
与适公清夜诗话 107
游少林寺 107
西园亭子 107
雨后望法王寺 107
俭约跋 108
即园小集 108
浇竹 108
由西郭草堂寻五一园偶然作 109
《理学要旨》序 109
癸丑(康熙十二年 1673
贺藩台金亦庵同年启 110
答金藩台启 111
与金藩台同年启 111
与金藩台书 112
与太守王公祖启 112
与汤孔伯年兄书 113
附录:汤孔伯年兄回书 114
汤孔伯年兄上夏峰先生书 114
夏峰先生手书 115
与汤孔伯年兄书 116
附录:夏峰先生语 116
读《通书》跋 117
读《易》 117
与焦十舅 118
上夏峰先生书 118
附录:夏峰先生回字 118
与郭元甫年兄 119
赵宽夫以诗见讯,即韵和寄 119
上夏峰先生 120
附录:夏峰先生回字 120
自课 120
廓然室铭 122
止庵铭 122
寄赵宽夫兼订后游 123
第三卷 1674
甲寅(康熙十三年 1674
与郭元甫年兄商订所学,作诗以纪之 124
回孙君侨世兄书 124
附录:夏峰先生手书《读易诗》后 125
《冯氏族谱》序 125
理学举业是一非二解 126
与金亦庵藩台 127
矩庵说 128
跋《白鹿洞学规》 128
嵩阳书院双柏赋并序 129
评焦四舅《看山最佳处》文 130
易斋说 131
与焦十舅 131
读《易》偶书 132
?岭施粥白 132
即园题壁 133
上元文昌帝君告文 133
与郭元甫年兄 133
附录:夏峰先生寄示日谱一则 134
《百思箴》并序 134
焚黄告文 135
读《西铭》跋 136
上夏峰先生书 136
附录:夏峰先生回书 136
与赵宽夫书 137
与傅公定门人 137
居学 138
甲寅除夕 138
跋陶渊明《归去来图》一卷 138
自课 139
辅仁会约 140
为学六则 142
乙卯(康熙十四年 1675
读《易传》跋 144
偶成 144
跋《兰亭帖卷》 144
闻琴 145
与盐院张立庵 145
与焦十舅 146
读《易》偶书 146
题画石 147
石榴 147
与张仲诚先生书 147
奉邀张仲诚先生游嵩少兼宽夫、升阶诸公 148
读《春秋》跋 148
读史偶评 149
偶书 149
自课 150
与孙君建世兄 152
与孙君建世兄 152
夏峰先生像赞 153
与郭骙臣 153
祭征君夏峰孙先生文 153
与张仲诚先生 154
《易》中疑义二条寄商 155
《学言诗》序 155
自课 156
与傅公定门人 157
赠张仲诚先生 157
杖铭 158
与郭元甫年兄书 158
答友人 159
与傅公定门人 160
寄傅公定门人 161
与郭元甫同年 161
丙辰(康熙十五年 1676
人日试笔 162
嵩阳书院程朱子祠上梁文 162
创建嵩阳书院碑记 162
嵩阳书院和万更生明府韵四首 164
落成嵩阳书院四首 165
与汤孔伯年兄 166
与汤孔伯年兄 166
与姚岳生 167
嵩阳书院程子祠 168
张仲诚先生游嵩少书赠四首 168
傅公定相邀观莲未赴,用仲诚先生韵四首 169
与履泰兄 169
《家乘》序 170
《家乘》小序 171
敬恕堂劝孝浅说 172
祭张焕辰先生文 173
《家规》小序 173
先大兄传 175
赋得龟山“此日不再得”四首示劝学 176
秋日赠别张仲诚先生四首 177
与汤孔伯年兄 178
寄呈汤孔伯年兄 178
附录:汤孔伯年兄回书 179
题《商山四皓图》 180
冯克从见怀以诗,即韵和寄二首 180
与履泰兄书 181
“希庵”说 181
培心堂铭并说 182
砚铭 183
灯铭 183
自课 183
第四卷 1677
丁巳(康熙十六年 1677
读《易》偶录 187
与汤孔伯年兄书 188
附录:汤孔伯年兄回书 189
与汤孔伯年兄书 190
与彭广文 191
与万明府书 192
与万明府 193
与万明府 194
与曾盐院书 196
与蒋太守书 196
与彭德馨广文书 197
存养穷理说 198
与彭德馨广文书 199
秋日赠彭德馨广文 199
落花 200
九日同履泰、侄天嘏、侄孙孝标登高用杜工部《蓝田会饮崔氏庄》韵 200
自课 200
钱升阶太夫人八十寿序 205
阖邑公祭佟抚台文 206
与万明府 207
读《道德经》偶书 208
与彭德馨广文 209
与钟尔知 209
与崔玉阶先生 210
与李贞孟先生 210
与孙静子 211
与姚岳生 211
又与姚岳生 212
戊午(康熙十七年 1678
与窦敏修 213
与彭德馨广文 213
感兴八首 214
祭大兄文 215
与孙君建世兄 216
与梁树百 216
与窦敏修 218
祭焦阳长表舅文 218
与傅叔甘表兄 219
答李仁玉 220
与窦敏修 220
答履泰兄 221
苦旱 221
秋日同李德功、冯克从嵩阳书院得“山”字 222
与李仁玉 222
与常持庵 222
与守道杜公祖书 223
与万更生寿序 224
自课 225
敬恕堂学规 228
己未(康熙十八年 1679
与窦敏修 229
请张牖如明府新任启 229
与彭德馨 230
送彭德馨之江西石城任二首 231
跋《兰亭帖卷》 231
与学台吴五崖先生 232
张牖如明府春敬恕堂赏牡丹 232
喜雨偕同人丽泽堂分韵 233
即园偶成 233
与窦敏修 233
忧旱二十二韵呈张牖如明府 234
与张牖如父母 234
洗心堂箴 235
秋日同天嘏、孝标宿梁树百南山草堂 235
呈蒋郡守 236
讲“参乎吾道一以贯之”章 236
嵩阳书院四时读书乐,效紫阳夫子体 237
偶梦得句云:“乘时而学道,百川以赴海。”语曰“百川学海而至于海”,言学当以圣人为归也。梦有其意用,足成此诗 238
嵩阳书院图说 238
讲“温故知新”章 239
讲“博施济众”章 239
十月读象山《白鹿讲义》有感 240
与窦敏修 241
讲“颜渊季路待”章 241
读《宋史》终卷偶批 242
冬至日雪霁,独游嵩阳书院 243
嵩阳书院恭承学使者吴五崖先生阐发《孝经》大义有感赋此 244
讲“疏食饮水”章 244
重修登封县儒学记 245
张公牖如寿序 247
讲“颜渊喟然叹”章 248
自课 249
第五卷 1680
庚申(康熙十九年 1680
讲“吾十有五”章 252
与汤孔伯年兄书 253
新正七日敬恕堂限韵咏怀 254
张牖如重新学宫,月朔集多士讲书名伦堂,为此诗纪之 254
讲“子在川上”章 254
讲《孝经》首章 255
嵩阳书院讲学纪事 256
三公石 258
与张牖如父母札 259
与吴五崖学使书 259
与张牖如父母札 259
书《鄢公墓表》后 260
商人感德碑颂 260
跋《学宫讲书诗》后 262
因论文语景东旸 262
与张牖如父母札 263
跋《张公劝农十咏》 263
与张公札 263
与张仲诚先生书 264
书院雨后观瀑布 264
与窦敏修书 265
《嵩阳书院讲学日录》小序 265
中秋君子亭观月和窦敏修先生韵 266
与张公札 266
寿张公诗 267
又八月十八日,张公邀窦敏修先生会讲嵩阳书院,是日冒雨往。诸公皆去,余与敏修独留,时景东旸读书其间,相与讲论《太极》、《西铭》之旨,至夜分,挑灯联句 267
张公寿诗序 267
窦敏修先生《家乘》序 268
九日登三公石和窦敏修先生韵 269
张公《劝民十五款》小序 270
秋日送窦敏修先生四章 271
送张仲诚先生之蜀中资县任 271
董抚台谢启 271
冬至日与书院诸公 272
与李念兹书 273
与孙静子札 273
冬至日读《易》偶录 274
与赵宽夫札 274
与张仲诚先生书 275
公祭李晖若尊翁文 275
挽孙君侨世兄 276
书范大中卷 276
与窦敏修先生书 277
自果 278
辛酉(康熙二十一年 1681
与李九畹同年书 281
与张牖如父母札 281
嵩阳书院会业序 282
与张牖如父母札 283
与学台吴五崖先生书 283
与梁树百札 284
与张牖如父母札 284
与景东旸札 285
与吕文启书 285
与梁树百札 285
与张牖如母札 286
与姚岳生字 287
与赵玉铉札 287
张牖如父母寿幛序 288
与耿襄陵札 289
附录:钟尔知先生见赐寿序 289
答郭快庵同年书 291
与郭元甫年兄札 292
朱夫子家训 292
春雪 293
西府海棠甚盛,口占一绝 293
仁智庭 293
张公寿诗 293
答赵宽夫书 294
《登封县志》序 295
与汤孔伯同年书 296
与张牖如父母札 297
与窦敏修先生札 297
与张牖如父母札 298
答孙君协世兄札 298
答许酉山先生书 299
答赵玉铉札 300
与钟尔知札 300
秋日寄梁树百 301
秋日有怀郭快庵同年 301
因所见,口占呈张牖如明府 301
冬至后十日,雪中读《易》五言绝句四首 302
赠学使吴五崖先生 302
奉祝吴五崖学使太先生古稀寿 302
除夕 303
自课 303
第六卷 1682
壬戌(康熙二十一年 1682
张太翁七十寿序 305
与张牖如父母 306
文学王晓寰墓表 307
书院讲书仪注 308
书院课程 309
与宋非熊年兄婚启 309
与刘凫山 310
祭三姊文 310
讲“公都子”一章 310
与张仲诚先生书 311
与张牖如父母 312
创建登封县东望楼碑记 312
与汤孔伯年兄书 313
题先胤宇叔像赞 314
与张牖如父母 314
《仰嵩堂集》序 314
批刘最《学而时习之》七篇文 315
与张牖如父母 315
与抚台王印周公祖书 316
立春日,甫闻南方底定,喜形于诗,兼呈张牖如明府 317
六十 317
张牖如明府召集嵩阳书院,喜雨和焦锡三韵,即呈明府 318
九月十八日同张牖如明府、郭元甫同年宿嵩阳书院 318
天光云影诗二十首 318
咏雪冬至后一日丽泽堂限韵 322
自课 322
癸亥(康熙二十二年 1683
回洛中齐广文书 323
与徐健庵先生书 324
与汤孔伯年兄书 324
与张牖如父母 325
附录:徐健庵先生与张公手札 326
汤孔伯年兄来书 326
注释《十六喻》序文 327
答汤孔伯年兄书 328
与林淡亭先生书 328
回抚台王公请大梁书院讲学启 329
附录:王抚台请大梁书院讲学启 330
张公祠堂联 331
岂弟君子七章,章十二句 331
答张雍恺 333
与万广文 333
与栗上枝 334
与窦敏修先生书 334
与窦敏修先生书 335
《孝经易知》序 336
开讲敷言 337
《太极图》疏义 328
孔门言仁言孝之旨 340
《孝经》首章 342
大梁书院讲学纪事 343
大梁书院留别学使者林淡亭先生 344
冬至后一日咏雪和窦敏修先生韵 344
送窦敏修先生东归四首 344
窦敏修先生以诗赠别,即和原韵奉寄 345
寿林淡亭先生 346
自课 346
大梁书院发挥“吾日三省”章 346
大梁书院藏书楼 347
大梁书院对联 347
赠窦敏修先生寻乐堂一联 348
甲子(康熙二十三年 1684
与抚台王印周先生书 348
与张辑瑞 349
与魏环极先生书 349
与万圣阶先生 350
王子明父母商人感德碑记 351
与林淡亭先生 352
嵩阳书院创建藏书楼记 353
与窦敏修先生 354
藏书楼对联 355
与子明王父母 355
与窦敏修先生书 355
批李九畹《神明孝弟不是两事》文 356
与徐健庵先生书 356
与侯敬韦 357
与林淡亭先生书 357
与万圣阶先生 358
附录:窦敏修先生见赐诗 359
与王子明父母 359
文林郎、内府中书、同年郭公墓志铭 360
嵩阳书院拟策题一道 362
批欧阳永叔论“系辞非圣人作” 362
与李奕倩先生 363
与汤孔伯年兄书 363
书院讲《大学》首章 364
与魏环极先生书 365
与孙静子 366
祭郭元甫年兄文 366
书院藏书楼一联 367
与张辑瑞 367
祭傅叔甘表兄文 368
寄张牖如父母书 369
寄汤孔伯年兄 370
与练揆升 370
与张雍恺 371
新正书院同李九畹、刘凫山联句 371
甲子春,莆阳林淡亭先生讲学嵩阳书院,发挥孔门言仁之旨,即事呈正 372
中秋同王子明明府、傅公定广文嵩阳书院藏书楼观月,赋得近体一章 372
奉和焦锡三九日同王明府、栗上枝登藏书楼有怀张牖如南宁别驾之作 373
九日登藏书楼和王子明明府韵 373
和王子明明府韵 373
藏书楼落成,五言排律八韵和焦锡三 373
和王子明明府雪中双柏 374
自课 374
第七卷 1685
乙丑(康熙二十四年 1685
与林淡亭先生 376
与王子明父母 376
批董谷旰《不自欺》文 377
讲“志于道”一章 377
拟续《书院志》名贤一款 378
与王子明父母 379
与徐健庵先生 379
与书院诸生 380
讲“君子不重则不威”章 380
登太室中峰题名 381
又拟勒名 381
与王公 381
与乔祗承 382
与王公 382
重修中岳庙小引 382
请孙静子启 383
与窦敏修先生 384
与窦敬修 384
讲《易·谦》卦 385
与王宾皇 386
与汤孔伯年兄 387
与汪钝翁先生 387
与王宾皇 388
表舅焦公丘园先生墓志铭 388
与李惕园先生 390
祭焦十舅文 392
宋体仁、王敬初字说 392
元日立春和焦锡三韵试笔 393
登嵩高诗并序 393
挽林淡亭先生 394
川上亭诗并序 395
川上亭子四首 396
冬日送张牖如先生南归 396
自课 396
丙寅(康熙二十五年 1686
批梁树百《藏书楼录》 398
与金亦庵年公祖 398
与张牖如先生 399
与王宾皇 399
嵩阳书院学规 400
讲《中庸》首章 401
与刘苍佩 402
与傅公定门人 403
与张辑瑞 404
王公实政序 404
与窦敏修先生 406
文林郎德馨彭公墓志铭 406
修复学宫泮池记 408
与王公约丧礼禁示教修 409
与窦敏修先生 410
与汤孔伯年兄 411
学使者蒋莘田先生贺文 411
与徐健庵先生 413
题《放怀泉石卷》有序并诗 413
与汤孔伯年兄 414
与窦敏修先生 415
嵩邑徐敏庵父母德政序 416
与张牖如先生 417
与汪钝翁先生 418
与傅公定门人 419
重修崇福宫碑记 419
景东旸拨入成均文 420
旌梅鲁瞻母节孝贺文 421
嵩山赋 423
与王公 424
春日偶书呈王子明明府 424
嵩高六章,章十二句赠王明府 424
书院春日与同人限韵得东字 425
先师殿悬御题扁额,诗以纪之 425
赋得嵩山为比邻 426
自课 426
三贤祠对联 430
川上亭对联 430
第八卷 1687
丁卯(康熙二十六年 1687
昊天与圣人皆有四府,其道何如 431
阅农 432
五月二十日,恭随圣驾祷雨天坛,甘霖立沛,书以纪之 432
辞辅导本稿 433
回奏本稿 433
与许酉山先生 434
与汤潜庵先生 435
翁铁庵先生来字 436
答翁铁庵先生 436
与汤潜庵先生 437
附录:汤潜庵先生回字 437
与窦敏修先生 437
冬至日读《易·复》 438
丁卯除夕 438
自课 439
戊辰(康熙二十七年 1688
题裴学洙寻乐居 441
题杨蕴六持敬斋 441
答裴九章书 442
与李念兹回书 442
与张辑瑞、子郎、王吁俊 443
与汤元博 444
《梁氏家乘》序 444
与秦定叟先生 445
与窦静庵先生 447
《二程摘要》序 447
《丹林集》序 448
寄张牖如父母 450
与冉永光先生 450
与李泗宗 452
寄窦静庵先生 452
赠裴学洙寻乐居 453
雨后叠石溪观莲 453
丁大中丞宣谕父老勒石永除积弊口占 454
雨后叠石溪观莲和焦锡三韵 454
屈凤山二亲双寿 454
嵩邑徐父母小民代为迎养和鲁臬台韵 454
同焦锡三宿梁树百南山草堂题赠和韵 455
十二月二十六日同孝标游川上亭 455
自课 455
己巳(康熙二十八 1689
《理学正宗》序 456
汪太守寿序 458
答洛阳丞李翙升 459
《四书玩注详说》序 460
伊川书院碑记 461
与巩邑广文李仲显先生 463
与张牖如父母 463
重修关帝庙碑记 464
与窦静庵先生 465
嵩阳书院创建道统祠记 465
嵩阳书院请冉永光先生启 467
白沙书院扁额 467
白沙书院对联 468
白沙书院记 468
与汤元博 469
与冉永光先生 470
巩邑颜泗滨明府修举圣庙礼乐序 470
祭汤潜庵先生文 472
刘广文墓志铭 473
书院紫薇 475
书冯仲展寿册 475
重阳日携杨仲槟、裴学朱诸同人登缑山 476
自课 476
第九卷 1690
庚午(康熙二十九年 1690
与窦静庵先生 478
重修禹庙碑记 478
五一园记 479
窦太孺人传 480
与窦静庵先生 482
《周易浅解》序 482
广惠庵碑记 483
与阎大中丞书 484
中牟旅次复阎大中丞 485
李礼山德寿堂联 486
自课 486
《礼山园文集》序 486
跋冉永光先生嵩阳诗 487
《万氏族谱》序 488
与窦静庵先生 489
冉永光先生《文测》小序 490
肖云李公墓表 491
祭张牖如父母太夫人文 492
明经冉公墓表 493
与窦静庵先生 494
吕叔玉先生墓志铭 495
《嵩游草》小序 497
与陈饬庵联 498
编修尚若张公暨孺人刘氏墓表 498
《永宜堂著稿》序 500
辛未(康熙三十年 1691
王公祠堂联 501
与许酉山 501
与窦静庵先生 502
《中州道学编》序 502
批窦静庵先生《中州道学编序》 503
批窦静庵先生《孝经序》 503
窦筠峰先生赞 504
自课 504
代王公回祥均盐引看语 504
批梁树百《洗心堂录》 505
赠张广文万六联 505
龙门书院联 506
田锡旗松风草堂联 506
《益楼集》序 506
回程鲁玉博士 507
与窦静庵先生 508
与黄雍书 508
文学梁公墓志铭 509
与窦静庵先生 510
学使张公校士两河秉公持正序 510
第十卷 1692
壬申(康熙三十一年 1692
答李礼山 512
君子亭联 512
《南阳书院学规》序 513
批乔祗承《识仁解》 514
朱阳书院记 514
与窦静庵先生 515
自课 516
岁进士泰岑屈公暨元配汪孺人墓志铭 517
答李礼山 519
《中庸》图说 519
《〈中庸〉图说》跋&耿荩臣 522
补遗 524
《嵩崖易义》序 524
白崧溪传 525
郜如城传 525
刘方壶传 526
附录 528
敬恕堂文集纪年跋&耿荩臣 528
耿嵩阳先生传&窦克勤 530
嵩阳耿先生纪略&窦振起 534
皇清诜郎中宪大夫、直隶大名兵备道、河南按察使司副使、前内翰林院检讨、显考逸庵府君行略&耿都 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