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零篇 地震该如何跑—往上或往下? 1
第一篇 正确的地震防护知识—求生关键 5
1.1地震如何发生?地震是大或小?震央位置是远还是近? 6
1.1.1地震如何发生? 6
1.1.2地震是大或小,决定了破坏的程度 7
1.1.3震央位置是远还是近,决定可应变时间的长短 8
1.2地震波到达时,是先上下动,还是前后左右动? 8
1.2.1地震波类型 8
1.2.2地震波振动方式 9
1.2.3地震波速度 12
1.3房屋倒塌与地震震动的程度及方式有关 15
1.4时间、空间的掌握,决定避难的地点及方式 21
栏 26
规模与震度 26
地震释放能量—以原子弹个数的威力方式计算 28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地震震度分级表 30
世界各国地震震度分级比较表 31
地震波到达时间的计算(走时曲线) 32
第二篇 安全的居住场所—永保安康 35
2.1建物耐震的要求—良好结构系统的平面立面原则 39
2.1.1耐震设计的目标及基本原则 39
2.1.2建筑结构设计基本原则—良好耐震建筑的选购 40
2.1.3建筑结构系统不良—大楼倒塌主因之一 42
2.1.4建筑结构实例 45
2.1.5防震设计装置 47
2.2结构安全的落实—施工管理与使用管理 52
2.2.1施工管理—监造制度要落实,施工品质要把关,不偷工不减料 52
2.2.2使用管理—不任意变更设计 55
2.3建筑地基的杀手—土壤液化的发生 56
2.3.1什么是土壤液化 57
2.3.2哪些地方会发生土壤液化 59
2.3.3位於土壤液化区怎么办? 59
2.4建筑结构的破坏—共振效应的发生 61
2.4.1什么是共振效应 64
2.4.2建筑物共振效应实例分析 65
2.4.3共振效应的防治 69
栏 70
台湾地区震区划分图 70
经济又安全的耐震设计规范及实例说明 72
建筑技术规则建筑构造编—结构相关部份条文 74
建筑技术规则建筑构造编—基础相关部份条文 82
建筑物地震破坏毁损的型式及原因 90
第三篇 九二—大地震的审视—前车之鉴 93
3.1台湾的地震环境特性 97
3.1.1台湾地区的地体构造 98
3.1.2台湾地震带的分布 99
3.1.3台湾的活动断层 102
3.2地震的灾害类别 105
3.2.1地震的破坏方式 106
3.2.2地震灾害的种类 107
3.2.3九二一地震灾害实例 109
3.3地震破壤的选择性—建物新或旧、高或低 116
3.4强震地动的特性—最大值、持续时间、显著周期 123
栏 123
板块运动—地震发生的动力来源 130
断层类别与型态 133
活动断层三种版本的演进与比较 135
第四篇 下一个大地震前的准备—有备无患 139
4.1地震前的准备 141
4.1.1居家防护 141
4.1.2地震紧急包的准备 143
4.1.3学校及机关、团体防护 144
4.1.4地震防护计画的行动演练 145
4.2地震时的应变 148
4.2.1预防火灾的处理 148
4.2.2避难处的选择(室内及屋外) 151
4.2.3地震时的反应 153
4.3地震后的处置 158
4.3.1震后检视 158
4.3.2震后处理 159
4.3.3震后撤离和疏散 160
4.4地震灾害的降低减少 161
4.4.1民众的认知与自我审视 161
4.4.2政府的责任与实质行动 162
4.4.3总结 163
栏 166
居家安全审视 166
学校地震防护计画 168
避难处选择的争议 175
震后建物检查 177
震后检查相关单位的联络电话 190
参考资料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