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概述 3
第二篇 大事记 13
第三篇 清末民国时期教育 73
第一章 儒学 书院 私塾 75
第一节 儒学 76
第二节 书院 78
第三节 私塾 义学 社学 80
第二章 幼儿教育 84
第一节 蒙养院 84
第二节 幼稚园 85
第三章 小学教育 86
第一节 学校行政 88
第二节 学制与课程 89
第三节 学业评定 99
第四节 训育管理 100
第四章 中学教育 130
第一节 学校行政 131
第二节 学制与课程 133
第三节 升学与毕业会考 137
第四节 训育管理 138
第五章 中等师范教育 148
第一节 学校行政 148
第二节 学制与课程 149
第三节 招生与毕业 151
第四节 训育管理 154
第五节 师范学校 155
第六章 职业教育 159
第一节 学制与课程 159
第二节 职业学校 161
第七章 社会教育 164
第一节 宣讲所 阅报所 164
第三节 简易识字学塾 165
第二节 半日学堂 165
第四节 讲演所 166
第五节 民众教育馆 166
第六节 民众学校 167
第八章 教育行政与教育会 169
第一节 教育行政主管人员名录 170
第二节 教育会 181
第九章 教育经费 183
第一节 经费来源 183
第二节 经费管理 185
第十章 教员 190
第一节 教员任用 190
第二节 教员地位 192
第三节 教员待遇 192
第十一章 苏区教育 194
第一节 教育行政与经费 203
第二节 教育内容与形式 208
第三节 教师 215
第四节 学校选介 216
第四篇 当代教育 221
第一章 幼儿教育 223
第一节 行政管理 225
第二节 学制与课程 226
第三节 经费 227
第四节 幼儿园选介 228
第二章 小学教育 232
第一节 学校行政 234
第二节 学制与课程 239
第三节 教学方法 247
第四节 思想品德教育 249
第五节 学籍管理 252
第六节 重点小学和中心小学 254
第七节 学校选介 266
第三章 中学教育 281
第一节 学校行政 284
第二节 学制与课程 287
第三节 教学改革 296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 298
第五节 体育卫生 302
第六节 学籍管理 306
第七节 人民助学金 309
第八节 重点中学 309
第九节 民办厂矿企事业办中学 313
第十节 学校选介 315
第四章 中等师范教育 325
第一节 学校行政 328
第二节 学制与课程 330
第三节 教学改革 337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 339
第五节 学生生活待遇 340
第六节 学校选介 341
第五章 中等专(职)业教育 345
第一节 中等专业学校 348
第二节 职业中学 350
第三节 技工学校 353
第六章 成人教育 355
第一节 农民业余学校 355
第二节 职工业余学校 358
第三节 干部文化补习学校 360
第四节 教师进修学校 361
第五节 农民中等技术学校 366
第七章 高等教育 367
第一节 普通高等教育 367
第二节 成人高等教育 370
第三节 高等学校招生 376
第八章 教师 383
第一节 教师队伍管理 384
第二节 教师政治地位 385
第三节 教师经济待遇 388
第四节 民办教师 389
第五节 教师业务提高 391
第九章 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396
第一节 地区教育行政机构 396
第二节 县(市)教育行政机构 415
第三节 地区教育局二级机构 438
第四节 学术团体 444
第十章 教育经费与改善办学条件 449
第一节 教育经费 449
第二节 勤工俭学 460
第三节 教学仪器建设 465
第四节 集资办学 467
第五篇 教育人物 483
第一章 传略 485
第二章 简介 512
一、信阳地区受省(厅局)级以上单位表彰的优秀先进工作者名表 545
第三章 人物表·名录 545
二、信阳地区教育界任人大常委会委员以上职务名表 558
三、信阳地区教育界任政协副主席以上职务名表 560
四、信阳籍教育工作者在外地外省名人表 561
五、信阳地区建国前后在河南任教育厅(司)长名表 568
六、清代信阳地区进士名表 569
七、信阳地区1949年以前出国留学生名表 576
八、信阳地区1952年以来出国留学生名表 583
九、信阳地区1949年以来博士、硕士研究生名表 585
十、信阳地区侨居国外教育界华裔著名专家教授名表 594
十一、外地来信阳讲学名人表 595
十二、信阳地区讲师、中教三级、小教二级以上教育工作者名录 596
附:信阳地区教育志“人物篇”入志原则 600
补记 603
(1986年至1990年信阳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605
编志始末 614
附:信阳地区教育志评审委员会名录 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