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十月革命的特殊性 1
十月革命发生在一个特殊的国度里 2
十月革命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 7
十月革命是一次独具特殊形式和特点的革命 13
第二章 历史的特殊性是历史的选择性造成的 20
沙皇选择了战争,人民选择了革命 22
诸多选择中的列宁方案 27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吗? 34
第三章 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43
俄国无产阶级肩负的两重革命任务 44
土地国有化是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 46
激进纲领 46
资本主义农业演进的两种型式和俄国土地变革的两条道路 52
二月革命后土地国有化成为走向社会主义的一个步骤 55
“土地法令”的通过与俄国农村普遍的小农化 59
从小生产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失败 62
从新经济政策的俄国跃到社会主义的俄国 67
第四章 苏维埃民主与官僚主义 76
苏维埃是俄国革命群众的创举 77
列宁关于未来苏维埃政权的论述 79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83
苏维埃政权在实践中的演变 87
官僚主义在苏维埃制度内的复活俄共党内围绕这一问题的不断争论 94
对官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100
第五章 列宁的最后思想和最后的斗争 109
列宁最后思想的形成过程 110
关于列宁的最后书信 113
列宁为什么要撤换斯大林总书记的职务 119
列宁的最后思想 124
列宁的最后斗争 131
历史的悲剧 137
第六章 “一国社会主义”——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基础 142
列宁始终把俄国的社会主义放在世界革命的总进程中来考虑 143
斯大林“一国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及其历史的演变 150
“一国社会主义”是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基础 158
第七章 关于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争论与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163
1923—1927年党内关于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的争论 164
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同布哈林的争论 170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 180
第八章 从斯大林逝世到1957年苏共中央六月全会(上) 193
斯大林的政治遗产 193
党和政府领导阵容的新调整 197
贝利亚事件的历史地位 201
马林科夫的新纲领与马林科夫的下台 208
第九章 从斯大林逝世到1957年苏共中央六月全会(下) 219
赫鲁晓夫跻身国际舞台 莫洛托夫被解除外长职务 219
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时代的里程碑 225
苏共中央1957年六月会议 235
第十章 关于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248
狂热的农业改革者 248
赫鲁晓夫发展经济的总方针 251
垦荒——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 255
玉米——发展畜牧业的主要手段 259
机器拖拉机站的改组和农产品收购制度的改革 263
对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评价 267
附录:在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怎样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72
赫鲁晓夫主义及其社会历史根源 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