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社会学的定义与特点 1
一、社会学的定义 1
第一章 绪论 1
二、社会学研究的特点 6
第二节 社会 8
一、社会的含义 9
二、社会系统 15
三、社会结构 25
一、文化概述 27
第三节 文化 27
二、文化的基本概念 34
三、文化冲突 40
第四节 社会学的理论观点 42
第五节 社会学研究的领域和体系 47
一、社会学研究的领域 47
二、社会学学科的体系 49
三、社会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51
第六节 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53
本章学习指导 55
第二章 需要与利益 69
第一节 需要 69
一、需要的定义与特性 69
二、社会需要的作用 72
第二节 社会需要的理论 74
一、社会需要的类型 74
二、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75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81
第三节 社会需要的满足与提高 88
一、人的发展与需要的发展 88
二、群体的发展与人的需要的提高 90
三、社会需要的满足与提高 92
第四节 利益 94
一、利益关系与利益的含义 94
二、利益结构 95
三、利益原则 99
四、权力与利益 101
五、利益是社会运动的原动力 105
本章学习指导 108
第三章 社会交往 116
第一节 社会交往概述 116
一、社会交往的含义 116
二、社会交往的要素与条件 117
三、社会交往的分类 119
四、社会交往的理论 121
一、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 126
第二节 社会交往与社会关系 126
二、社会关系的含义及类型 128
三、初级社会关系与次级社会关系 129
第三节 地位与角色 131
一、地位、角色与等级 131
二、角色的种类 133
三、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 137
四、角色扮演 139
第四节 社会交往的方式 140
一、合作性的社会交往 141
二、对立性的社会交往 143
第五节 集体行为 145
一、集体行为的含义 145
二、集体行为的特征 145
三、集体行为的具体形式与表现 146
本章学习指导 148
一、社会化的含义 160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及必要性 160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160
二、人的社会化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161
三、人的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前提 163
第二节 人的社会化的可能性 164
一、人的社会化的生理条件 165
二、人的社会化历史发展条件 166
三、人的学习能力条件 167
四、人的语言能力条件 170
一、社会化的内容 172
第二节 社会化的内容与过程 172
二、社会化的过程 175
第三节 个性与社会行为 178
本章学习指导 180
第五章 社会群体 188
第一节 社会群体的含义与特征 188
一、社会群体的含义 188
二、社会群体的一般特征 189
第二节 社会群体的分类 190
一、内群体与外群体 191
二、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191
三、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192
四、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 193
五、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 195
六、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趣缘群体、志缘群体 195
第三节 社会群体的内聚力 198
一、群体内聚力的含义 198
二、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 199
第四节 初级社会群体 201
一、初级社会群体的含义 201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203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204
四、家庭 205
五、家庭的社会功能 209
第五节 中国的婚姻与家庭 212
一、中国婚姻与家庭的传统 212
二、当代中国的婚姻与家庭 214
本章学习指导 220
第六章 社会组织 231
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含义与特征 231
一、社会组织的含义 231
二、社会组织的形成 233
三、社会组织的特征 234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目标 237
一、组织目标的含义 237
二、组织目标体系 238
三、组织目标的作用 239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结构 240
一、组织结构的含义 240
二、组织的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 242
三、职务、权力和地位 244
第四节 组织管理 245
一、古典组织管理理论 245
二、行为组织管理理论 248
三、现代组织管理理论 250
四、科层制及其功能分析 254
本章学习指导 261
第七章 社区 275
第一节 社区概述 275
一、社区的含义与要素 275
二、社区的分类 276
第二节 农村社区 278
一、农村社区的产生与演变 278
二、农村社区的分类与社区体系 280
第三节 城市社区 283
一、城市社区的产生与演变 283
二、城市的地位与功能 285
第四节 从农村到城市:城市化 286
一、城市化是社区发展的普遍规律 286
二、城市化的原因与结果 288
三、中国的城市化 290
一、城乡之间的对立 294
第五节 城乡关系 294
二、城乡差别 296
三、城乡融合 298
四、我国的城乡关系及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 300
本章学习指导 303
第八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阶级 315
第一节 社会分层 315
一、社会分层的含义 315
二、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 316
三、社会分层的方法和标准 317
第二节 社会阶级 320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含义 320
二、社会学家们关于阶级的不同看法 321
三、社会的阶级结构 322
第三节 社会阶层 324
一、社会阶层的含义 324
二、社会阶层的类型 325
三、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 326
本章学习指导 330
第九章 社会制度 337
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含义、特征及构成要素 337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 337
二、社会制度的形成 340
三、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341
四、社会制度的特征 344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功能与社会管理 346
一、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法 346
二、社会制度的正功能 348
三、社会制度的内在矛盾及功能失调 351
第三节 制度化与社会管理 352
一、制度化的含义 352
二、制度化过程中的两种消极现象 353
三、制度化与社会管理 355
本章学习指导 356
第一节 社会控制及其人格机制 365
一、社会控制的含义 365
第十章 社会控制 365
二、社会控制与人格机制 367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手段 373
一、社会的经济控制 373
二、社会的行政控制 376
三、社会的舆论控制 377
四、社会的法律控制 380
第三节 越轨行为 382
一、越轨行为及其类型 382
二、对越轨行为发生原因的解释 385
三、犯罪行为及其治理 388
本章学习指导 391
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 406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 407
一、社会问题的含义及其产生的根源 407
二、社会问题的特性 412
三、社会问题的分类 414
一、人口问题的实质 417
第二节 人口问题 417
二、当代我国的人口问题 418
三、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途径 423
第三节 劳动就业问题 426
一、就业与失业 426
二、我国的就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431
第四节 贫穷问题 434
一、贫穷的定义及类型 434
二、世界贫穷问题及对贫穷的解释 437
三、我国的贫穷问题及反贫穷实践 440
第五节 对待社会问题的宏观策略和治理社会问题的微观对策 444
一、对待社会问题的宏观策略 444
二、治理社会问题的微观对策 446
本章学习指导 448
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461
第一节 社会保障 461
一、社会保障的含义与内容 461
二、社会保障的发展与功能 465
三、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 468
第二节 社会工作 471
一、社会工作的含义与种类 471
二、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功能 473
三、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476
第三节 中国的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485
一、我国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的历史 485
二、新中国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的实践 487
三、我国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493
本章学习指导 497
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 509
第一节 社会变迁的含义 509
一、社会变迁的定义 509
二、社会人口结构的变迁 510
三、社会结构的变迁 511
四、社会心理的变迁 513
五、社会文化的变迁 514
二、社会变迁的方向 516
一、社会变迁的规模 516
第二节 社会变迁的形式 516
三、社会变迁的方式 519
四、社会变迁的过程 520
第三节 社会变迁的原因 522
一、社会变迁的客观与主观原因 523
二、社会变迁的宏观原因与微观原因 525
第四节 社会流动 526
一、社会流动的含义 526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527
三、社会流动的功能 528
本章学习指导 530
第十四章 社会现代化 539
第一节 社会现代化的概述 539
一、社会现代化的含义 539
二、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540
一、社会关系方面的特点 544
二、社会结构方面的特点 544
第二节 现代社会的特点 544
三、社会行为方面的特点 546
第三节 关于现代化的各种理论 547
一、以斯宾塞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 547
二、迪尔凯姆的现代化理论 548
三、马克斯·韦伯的现代化理论 549
四、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 554
五、W.穆尔的现代化理论 556
六、富永健一的后发展理论 557
本章学习指导 558
第十五章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569
第一节 社会调查研究概述 569
一、社会调查研究的含义与特点 569
二、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 571
三、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 574
第二节 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576
一、调查研究课题的提出和确定 576
二、提出与建立研究假设 578
三、概念和命题的操作化 580
四、确定调查方式、方法 582
五、调查的组织准备工作 585
第三节 调查资料的收集 587
一、访谈法 587
二、问卷法 589
三、观察法 591
四、文献法 593
一、调查资料的整理 594
第四节 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594
二、调查资料分析 596
三、撰写调查研究报告 598
本章学习指导 601
第十六章 社会学简史 603
第一节 西方社会学史概述 603
第二节 初创时期和形成时期的社会学 606
一、初创时期的社会学 606
二、形成时期的社会学 608
一、功能主义 618
第三节 “二战”以后的美国社会学 618
二、冲突理论 622
三、社会交换理论 624
四、互动理论 628
第四节 中国社会学史概略 631
一、社会学的理论建设 632
二、社会学的应用和调查 633
三、新中国的社会学 635
本章学习指导 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