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963
燕赵文化卷 1963
第一章 燕赵地貌人文概观 1963
第一节 独有的地貌形态 1963
一、古老土地的变迁 1963
二、地貌区域 1965
第二节 政区文化沿革 1969
一、远古 1969
二、商、西周、春秋、战国 1970
三、秦 1971
四、西汉 1972
五、东汉 1973
六、三国 1973
七、西晋 1974
八、东晋十六国 1974
九、北朝 1975
十、隋 1975
十一、唐 1976
十二、五代十国 1977
十三、辽、宋 1977
十五、元 1978
十六、明 1978
十四、金 1978
十七、清 1979
第二章 太古时代的原始文化 1980
一、中外考古家寻古 1981
二、小长梁、许家坡、东谷坨人文化 1981
第一节 桑干河流域的泥河湾人 1981
三、虎头梁人文化 1982
第二节 周口店北京猿人 1983
一、太古时代周口店的自然环境 1983
二、北京猿人的生活 1984
三、山顶洞人文化 1987
第三节 磁山人文化 1989
一、磁山遗址 1989
二、磁山文化 1990
第四节 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在河北的分布 1991
一、河北仰韶文化遗存 1991
二、河北龙山文化遗存 1992
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农业经济 1993
第五节 古人类的衣食住行和文化 1994
一、早期人类的经济——狩猎和采集 1994
二、从采集、狩猎到农耕、畜牧 1995
三、从零星的出土物中推说太古人类的文化 1996
第六节 古文献所载有关河北的历史传说 1998
一、氏族部落间的战争 1998
二、尧舜、共工、禹在河北的开发 1999
第一节 商族的先人在河北 2000
一、商族先人“八迁”与河北的历史关系 2000
第三章 商周时期河北历史文化 2000
二、王亥、王恒、上甲微与有易的斗争 2001
三、从古地名上考索成汤以前先公在河北的发祥之迹 2002
四、从考古学上推测先商族的来源 2003
五、商王祖乙迁都邢台 2004
第二节 商代在河北的封国文化 2005
一、商代在河北的封国 2005
二、河北中南部为商末王畿之地 2008
三、河北商代遗址墓葬文化 2009
第一节 燕国历史文化 2014
一、燕前史略 2014
第四章 燕赵中山历史文化 2014
二、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中期燕的发展 2015
三、燕昭王的振兴 2016
四、秦开却胡和乐毅伐齐 2018
五、燕国形势的逆转和败亡 2019
六、燕国的经济发展、物产和风俗文化 2020
第二节 赵国历史文化 2024
一、春秋时赵氏家族 2024
二、赵氏立国前后的初步发展 2025
三、赵武灵王变法改制 2026
四、赵惠文王、孝成王抗秦事要 2028
五、赵国的衰亡 2029
第三节 中山国历史文化 2030
一、早期中山国的建立 2031
二、中山复国和恃齐伐燕 2032
三、赵灭中山 2034
四、从墓葬和铭文看鲜虞中山人的华化 2035
一、《诗经》、《战国策》中的燕赵诗文 2039
第一节 先秦两汉时期燕赵文化 2039
二、荀子、董仲舒学说旨要 2039
第五章 燕赵历代文苑英华(上) 2039
三、韩婴、毛氏对《诗经》的传授 2045
四、乐府民歌 2045
五、绘画和工艺 2046
六、墓葬建筑 2046
第二节 魏晋、北朝幽冀诸州的文化 2047
一、人物品评、哲学和宗教 2048
二、经学、史学、地理学 2054
三、文学 2057
四、乐舞、绘画、书法 2062
一、经学、史书、地理 2066
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燕赵文化 2066
第六章 燕赵历代文苑英华(下) 2066
二、文学批评 2068
三、边塞诗歌 2069
四、书画、雕刻、歌舞 2072
五、宗教 2074
一、宋代燕赵文学 2075
第四节 宋辽金元时期燕赵文化 2075
二、辽金时期的燕赵文化 2077
三、元朝时期的北方元曲 2081
一、文化教育 2086
第五节 明清时期燕赵地区文化 2086
二、文学与戏剧 2090
三、地方志的编修 2093
四、民间的歌舞杂技 2094
五、明代燕赵长城的修建 2095
六、清末民初的报刊舆论宣传 2097
第一节 北京和故宫 2098
第七章 历史文化胜迹(上) 2098
一、邯郸赵王城 2100
第二节 古都遗迹 2100
二、易县燕下都 2102
三、中山灵寿王城 2104
四、邺城遗址 2105
一、娲媓宫 2106
第三节 古文化建筑 2106
二、隆兴寺 2107
四、苍岩山、福庆寺 2108
三、毗卢寺 2108
六、北岳庙 2110
五、阁院寺 2110
八、清远楼、镇朔楼和南门楼 2111
七、药王庙 2111
一、承德避暑山庄 2113
第三节 避暑山庄和清陵 2113
第八章 历史文化胜迹(下) 2113
二、遵化清东陵 2115
三、易县清西陵 2117
一、满城汉墓 2118
第四节 史苑名胜 2118
二、安济桥 2121
三、名塔 2122
四、保定莲花池 2124
六、赵州陀罗尼经幢 2125
五、沧州铁狮子 2125
七、响堂山石窟 2126
九、北戴河海滨 2127
八、黄粱梦 2127
十一、义慈惠石柱 2128
十、孟姜女庙 2128
一、定窑 2129
第五节 瓷窑和壁画 2129
二、磁州窑遗址 2130
三、保定窖藏元瓷 2131
五、安平壁画墓 2132
四、望都壁画墓 2132
六、柿庄宋壁画墓 2133
七、宣化辽壁画墓 2134
第一节 燕赵节日民俗 2135
第九章 燕赵民俗与武林文化 2135
二、武林高手 2139
一、悠久的武术历史 2139
第二节 燕赵武术 2139
三、丰富多采的拳种 2140
第一章 导论 2147
吴越文化卷 2147
第一节 太伯奔吴的原因 2155
第二章 吴国及其历史公案 2155
第二节 太伯出奔的是哪一个吴 2158
第四节 太伯首居地不在梅李 2161
第三节 “吴为周后”辨 2161
第五节 吴国的疆域变迁 2163
第三章 吴文化的渊源与特征 2164
第一节 吴文化的源头在哪里 2165
第二节 吴文化及其特征 2168
第一节 越族的兴与衰 2174
第四章 越国立国及其传说 2174
第二节 越立国及其历史公案 2179
第三节 越国的疆域 2182
第五章 越文化的渊源与特征 2184
第一节 江南地区的史前文化 2185
第二节 越文化的祖先——马桥文化 2191
第三节 几何印纹陶文化——越文化的特征 2192
第一节 江南地区史前文化的相互影响与渗透 2194
第六章 吴、越文化融合的历史过程 2194
第二节 青铜文化时期的异同 2196
第三节 吴、越文化的异同 2197
第七章 吴越水师与航海 2200
第一节 水师与水战 2201
第二节 吴越航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203
第一节 干将、莫邪剑的神话传说 2206
第八章 吴王钩与越王剑 2206
第二节 吴钩的传说 2209
第三节 古代吴越冶铸技术的成就 2210
第九章 吴都城的演变及传说 2213
第一节 吴都城的规模与建制 2214
第二节 吴都城的历史沿革 2215
第三节 “姑苏”的原由与苏州的传说 2218
第一节 吴越稻种植 2221
第十章 吴越文化的成就 2221
第二节 吴越水利 2223
第三节 吴越青瓷 2224
第十一章 吴越刻书与藏书 2227
第一节 吴越刻书 2228
第二节 吴越藏书 2232
第十二章 吴越园林 2236
第一节 苏州园林 2237
第二节 西湖沧桑 2240
第三节 扬州名园 2243
第十三章 吴越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2245
一、封闭的盆地 2253
第一节 巴蜀文化的自然环境 2253
巴蜀文化卷 2253
第一章 巴蜀文化概述 2253
二、百川汇流的沃野 2254
三、战略要地的巴蜀 2256
一、与中原文化的相似性 2257
第二节 巴蜀文化特征 2257
二、消费文化 2259
三、平民文化特征 2260
一、皇家文化的影响 2262
第三节 影响巴蜀文化的历史因素 2262
二、移民文化的影响 2263
三、古巴蜀文化的影响 2264
一、巴蜀原始文化的分布 2266
第一节 巴蜀原始文化概述 2266
第二章 巴蜀原始文化 2266
二、巴蜀原始文化的类型 2268
一、大溪文化 2270
第二节 巴蜀周边原始文化 2270
三、建山寨文化 2271
二、礼州文化 2271
一、广汉中兴场文化 2272
第三节 原始巴蜀文化 2272
二、巴蜀文化的源流 2273
一、古巴、蜀的关系 2275
第一节 古巴蜀文化概述 2275
第三章 古巴蜀文化 2275
二、巴蜀与中原的关系 2276
第二节 巴文化 2277
一、巴国的政治 2278
二、巴国的经济 2279
三、巴国的文化 2280
一、蜀国的政治 2281
第三节 蜀文化 2281
二、蜀国的经济 2282
三、蜀国的文化 2283
二、原始记事符号说 2284
一、巴蜀符号的发现 2284
第四节 巴蜀符号 2284
三、象形文字说 2286
一、巴渝之舞的特征 2289
第五节 巴渝之舞 2289
二、巴渝舞的变迁 2290
一、巴蜀文学与中原文学的关系 2293
第一节 巴蜀文学家 2293
第四章 巴蜀名人与古迹 2293
二、司马相如 2295
三、李白 2296
四、杜甫 2299
五、三苏 2300
六、杨慎与黄峨 2303
第二节 巴蜀科技名人 2304
一、洛下闳 2304
二、李冰与都江堰 2305
一、诸葛亮治蜀 2307
第三节 诸葛亮 2307
二、诸葛亮的影响 2309
三、武侯祠 2310
一、鬼城变迁 2311
第四节 人间冥府 2311
二、鬼城的传说与习俗 2312
三、鬼城文化 2314
一、巴蜀制盐史 2316
第一节 制盐业 2316
第五章 巴蜀经济 2316
二、巴蜀制盐技术的成就 2318
三、盐业与巴蜀经济 2320
一、巴蜀造纸史 2321
第二节 造纸业 2321
二、巴蜀名纸 2324
一、蜀锦的生产 2325
第三节 蜀锦 2325
二、蜀锦的品种 2327
一、交子的产生 2329
第四节 交子 2329
二、交子的发展 2331
一、川菜的起源与发展 2334
第一节 川菜 2334
第六章 巴蜀饮食文化 2334
二、川菜的特征 2337
三、川菜的传说 2338
一、巴蜀小吃的形成与发展 2340
第二节 巴蜀小吃 2340
二、巴蜀小吃的特征 2341
三、巴蜀小吃的传说 2342
一、巴蜀茶文化 2343
第三节 巴蜀茶馆 2343
二、巴蜀茶馆文化 2345
一、巴蜀名酒录 2348
第一节 巴蜀名酒 2348
第七章 巴蜀酒文化 2348
二、名酒小史 2350
三、巴蜀酒生产 2351
一、巴蜀饮酒习俗 2352
第二节 巴蜀酒文化 2352
二、名人与酒 2354
一、巴蜀酒文化的自然环境 2356
第三节 巴蜀酒文化的成因 2356
二、巴蜀酒文化的社会环境 2357
一、川剧溯源 2359
第一节 川剧的沿革 2359
第八章 川剧 2359
二、川剧的源流 2362
一、川剧的帮腔 2364
第二节 川剧的特点 2364
二、川剧的丑角 2366
三、川剧的特技 2368
一、川剧的正统性 2369
第三节 川剧的文化因素 2369
二、川剧的平民性 2371
三、川剧的幽默性 2372
一、巴蜀方言的变迁因素 2374
第一节 巴蜀方言的变迁与特征 2374
第九章 巴蜀方言 2374
二、四川方言的分区 2376
三、四川方言的社会特征 2377
第二节 谐剧 2378
二、谐剧的特点 2379
一、谐剧的形成 2379
一、方言朗诵、演讲与谐剧 2381
第三节 方言朗诵 2381
二、方言朗诵、方言演讲的特点 2382
一、巴蜀石刻艺术的变迁 2385
第一节 石刻艺术 2385
第十章 巴蜀艺术 2385
二、大足石刻 2387
三、大佛石刻 2390
一、巴蜀绘画的发展 2391
第二节 巴蜀绘画 2391
二、巴蜀画家 2393
一、民间艺术概况 2395
第三节 巴蜀民间艺术 2395
二、绵竹年画 2396
三、巴蜀糖画 2398
一、巴蜀农居的文化意义 2400
第一节 巴蜀农居 2400
第十一章 巴蜀民居 2400
二、农村居住方式 2401
三、巴蜀农舍 2403
一、巴蜀集镇的建筑 2405
第二节 巴蜀集镇 2405
二、巴蜀集镇的作用 2406
三、巴蜀集镇生态特征 2407
引论 2413
云贵文化卷 2413
一、古人类的足迹 2420
第一节 高原史前文明 2420
第一章 历史概说 2420
二、石棺葬的诉说 2421
二、夜郎青铜文物 2423
一、夜郎故地 2423
第二节 远古贵州 2423
三、夜郎社会 2424
四、粗朴的习尚 2425
一、青铜文化 2427
第三节 滇洱古话 2427
二、滇池古国 2428
三、南中大姓 2429
第四节 南诏大理国兴亡录 2430
一、兴衰概要 2431
二、军政制度 2433
三、文化风俗 2434
四、民族走廊 2435
第五节 屯田概说 2436
二、云贵高原的人文地理 2438
一、土司制度源流 2438
第六节 以土官治土民 2438
三、大土司 2439
一、必然归宿 2440
第七节 以流官治土民 2440
二、云贵高原上的改流 2441
三、高原文化新特色 2442
一、狩猎 2443
第一节 渔猎 2443
第二章 生产经济 2443
二、渔罟 2446
一、刀耕火种 2447
第二节 农业 2447
三、稻作 2449
二、驱象耕田 2449
四、梯田连云 2452
五、稻神 2453
六、从畜牧到农业 2454
一、奇异物产 2456
第三节 商贸 2456
二、蜀身毒道 2457
三、鸡街狗场 2461
四、十八杉 2462
一、神灵观念 2465
第一节 原始宗教 2465
第三章 宗教信仰 2465
二、敬火 2469
三、图腾崇拜 2470
四、鬼师、毕摩、东巴 2473
五、占卜 2475
六、祈禳 2477
七、捞油锅——神判 2478
一、南诏佛事 2480
第二节 佛教 2480
二、汉传佛教 2481
三、小乘佛教 2482
四、喇嘛教 2484
第三节 道教 2485
第四节 基督教和天主教 2487
第一节 云贵高原的多民族语言 2491
第四章 语言、文字、文献 2491
一、汉语 2496
二、藏缅语族语言 2497
三、苗瑶语族语言 2500
四、壮侗语族语言 2504
五、孟—高棉语族语言 2505
六、尚未确定语支的民族语言 2507
一、东巴文 2509
第二节 古朴的民族古文字 2509
二、彝文 2512
三、傣文 2517
四、水书 2518
五、汉文体系的民族古文字 2519
一、纳西东巴文献 2523
第三节 浩如烟海的文献 2523
二、彝族毕摩文献 2527
三、傣族贝叶文献 2531
四、汉文文献 2534
第一节 神话史诗 2538
第五章 文学 2538
一、创世神话 2539
二、人类起源神话 2541
三、解释自然神话 2542
四、征服自然神话 2543
五、远古社会生活神话 2544
六、史诗 2546
一、歌谣 2547
第二节 歌谣长诗 2547
二、长诗 2552
三、歌手 2555
一、传说 2556
第三节 传说故事 2556
二、故事 2563
一、民族文字书面文学 2566
第四节 书面文学 2566
二、汉字书面文学 2568
一、戏剧活化石“傩戏” 2579
第一节 戏剧艺术 2579
第六章 艺术 2579
四、侗戏 2581
三、滇剧 2581
二、云南花灯戏 2581
五、布依戏 2582
七、傣戏 2583
六、白族的“吹吹腔” 2583
一、侗族大歌 2584
第二节 歌舞艺术 2584
八、云南壮族的土剧和沙剧 2584
二、纳西古乐“白沙细乐” 2585
四、白族的“大本曲” 2586
三、南诏奉圣乐 2586
五、鼓舞 2587
六、芦笙舞 2588
七、孔雀舞 2589
第三节 民族器乐 2590
九、彝族的“阿细跳月” 2590
八、白族的“霸王鞭” 2590
三、葫芦笙 2591
二、葫芦丝 2591
一、巴乌 2591
五、口弦 2592
四、芦笙 2592
七、佤族木鼓 2593
六、彝族三弦 2593
一、沧源岩画 2594
第四节 雕刻绘画艺术 2594
二、剑川石窟 2595
三、丽江壁画 2596
四、东巴绘画 2597
五、大理国画卷 2598
一、精巧秀丽的干栏式民居 2600
第一节 居室建筑 2600
第七章 民俗 2600
二、简易牢固的山地木垒房 2602
三、古朴雅致的土木住房 2603
四、火塘与居室 2604
一、披毡民族 2605
第二节 衣着装饰 2605
二、筒裙民族 2608
三、喜爱刺绣和蜡染服饰的民族 2609
一、饮茶习俗 2611
第三节 饮食风味 2611
二、酒不醉人人自醉 2613
三、风味独特的肉制品 2615
四、丰富多样的糯米制品 2616
五、酸辣菜肴 2617
第四节 岁时节日 2618
六、奇异食品 2618
一、与农事相关的节日 2619
二、商贸节日 2620
三、独具特色的年节 2621
四、社交娱乐节日 2623
一、各有讲究的“命名” 2625
第五节 人生仪礼 2625
二、成年礼仪 2626
三、以歌为媒的恋爱习俗 2627
四、结婚仪礼 2628
五、丧葬习俗 2631
二、侗族用“理款”调解纠纷 2634
一、彝族的婚姻习惯法 2634
第六节 乡规礼俗 2634
五、神判法规 2635
四、白族的“议话” 2635
三、苗族的“议榔”制度 2635
六、古朴的礼俗风尚 2636
第八章 工艺 2639
二、编织工艺 2640
一、一般纺织印染术 2640
第一节 织染编工艺 2640
三、蜡染 2641
一、色彩搭配 2642
第二节 刺绣挑花 2642
一、漆器 2643
第三节 木石工艺 2643
二、图案构思 2643
第四节 金属工艺 2644
二、石制工艺 2644
三、铜制工艺 2645
二、铁制工艺 2645
一、银饰 2645
四、木雕 2646
一、铸造三阶段 2647
第一节 青铜器铸造 2647
第九章 科学技术 2647
三、成分比例 2648
二、范与泥芯 2648
第二节 天文历法 2649
四、特殊工艺 2649
一、阴阳合历 2650
二、十月历 2651
第三节 民族医药 2652
二、岭南学术文化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2659
一、岭南学术文化的基础 2659
岭南文化卷 2659
第一章 岭南学术文化 2659
第一节 岭南学术文化概述 2659
一、中原楚地文化的影响 2661
第二节 南北交融的古代学术文化 2661
三、岭南学术文化的地位 2661
二、中原移民、贬臣对岭南学术文化的贡献 2662
三、岭南学人在学术思想领域的成就 2664
一、地域环境与得风气之先 2667
第三节 得海外风气之先的近代思想文化 2667
二、外国僧侣与东西方文化的传入 2668
三、率先介绍世界概况、引进西方文明的岭南先驱 2670
四、传播西方文化的桥梁——留学生和华侨 2671
一、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文化 2672
第四节 追求社会变革的革命文化 2672
二、救亡图存的社会政治思想 2674
三、教育、科技、新闻报刊的兴起 2678
第一节 岭南的诗(上) 2681
第二章 岭南文学 2681
第二节 岭南的诗(中) 2685
第三节 岭南的诗(下) 2695
第四节 岭南的词 2700
第五节 非岭南人在岭南的诗词 2704
第六节 岭南的散文和小说 2709
第三章 港澳文化 2714
第一节 港澳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2715
第二节 港澳都市文化面面观 2721
第三节 港澳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繁荣 2733
第一节 青藏高原地貌 2745
第一章 地域概观 2745
藏文化卷 2745
第二节 人口与行政区划 2747
第一节 吐蕃时期 2751
第二章 历史概观 2751
第二节 十三万户与宣政院 2755
第三节 乌斯藏八大教王 2759
第四节 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 2760
第一节 图腾和动物崇拜 2764
第三章 原始宗教 2764
第二节 泛灵崇拜 2767
一、苯教圣地魏摩隆仁 2773
第一节 苯教的起源 2773
第四章 苯教 2773
二、圣人辛饶米保 2774
一、苯教的流派 2776
第二节 苯教的流派和教义 2776
二、苯教的教义 2777
一、苯教的神灵 2779
第三节 苯教的神灵及仪式 2779
二、苯教的仪式 2781
一、佛教的传入 2782
第一节 藏传佛教的形成和发展 2782
第五章 藏传佛教 2782
二、佛教之立足吐蕃 2784
三、教派的形成 2786
一、活佛转世的由来 2795
第二节 活佛转世制度 2795
二、活佛转世制度的理论基础 2796
三、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2799
四、活佛灵童的寻访及坐床 2803
第一节 藏文的创制 2806
第六章 文化事件与文化名人 2806
一、“七试士” 2808
第二节 顿渐之争 2808
二、顿、渐两派之争 2809
第三节 恢宏的藏文《大藏经》 2810
第四节 藏族四大诗僧 2812
一、米拉日巴 2813
二、萨迦·贡噶坚参 2815
三、宗喀巴 2816
四、仓央嘉措 2818
第七章 名胜采零 2820
第一节 卫藏名胜 2820
一、大昭寺 2820
二、桑耶寺 2823
三、布达拉宫 2826
第二节 康、安多名胜 2829
一、塔尔寺 2829
二、拉卜楞寺 2832
第八章 婚姻丧葬 2834
第一节 婚姻 2834
第二节 丧葬 2839
一、原始口头文学 2842
第九章 文学概观 2842
第一节 民间文学 2842
二、民歌 2851
第二节 藏族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 2866
一、格萨尔产生的年代、流布及其民族归属 2866
二、《格萨尔王传》的部数和基本内容 2870
第三节 作家文学 2887
一、传记文学 2887
二、长篇小说 2897
三、《诗镜》 2904
第四节 戏剧 2907
一、藏戏的形成、发展和分布 2908
二、藏戏的角色和演出程式 2911
三、八大藏戏 2911
四、藏戏的艺术特点 2912
五、藏戏团 2914
六、藏戏节——雪顿 2914
第十章 艺术概观 2916
第一节 歌舞艺术 2916
一、民间舞蹈 2917
二、寺院法舞——羌姆 2921
第二节 建筑艺术 2923
第三节 雕塑、绘画艺术 2929
一、雕塑 2929
二、绘画 2931
第四节 民间手工艺品 2934
第一节 藏医与藏药 2936
一、藏医缘起及基本理论 2936
第十一章 应用的自然科学概观 2936
二、宇妥·云丹贡布与《四部医典》 2938
三、曼巴札仓 2940
第二节 藏历与天文 2944
一、早期的民间历算 2944
二、藏土曾流行过的一些纪年形式 2946
三、丁科札仓(时轮院) 2948
第一节 藏族文化的主要特点 2950
一、以藏传佛教文化为灵魂 2950
第十二章 藏族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前景 2950
二、原始信仰和苯教文化是藏族文化的基础 2953
第二节 藏族文化的发展前景 2956
第一章 文化的源流 2965
第一节 三山两盆的历史文化意义 2965
新疆绿洲文化卷 2965
第二节 考古文化 2968
第二章 乐舞 2980
第一节 龟兹乐和古代音乐家 2980
第二节 维吾尔舞蹈与散乐 2985
第三节 维吾尔族的木卡姆 2990
第三章 造型艺术 2997
第一节 石窟与壁画 2997
第二节 古代猎牧文化的化石——新疆岩画 3007
一、兴地岩画 3007
二、乌吐不拉克岩画 3011
第三节 维吾尔建筑艺术 3019
第一节 人生礼仪和禁忌 3026
一、少数民族的见面礼 3026
第四章 民俗文化 3026
二、维吾尔、哈萨克族的生育习俗 3027
三、婚礼习俗 3028
四、葬礼习俗 3031
五、民间禁忌习俗 3032
第二节 衣、食、住、行 3034
一、维吾尔人的穿戴 3034
二、饮食习俗 3036
三、少数民族的住房 3040
四、交通民俗 3043
第三节 节日礼俗和民间游艺 3044
一、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3044
二、少数民族民间游艺 3047
第四节 民族风情与工艺品 3050
一、少数民族风情 3050
二、民族工艺品 3055
第五章 宗教文化 3061
第一节 原始宗教 3062
一、自然崇拜 3062
二、祖先崇拜 3064
三、图腾崇拜 3065
四、萨满教 3065
第二节 袄教 3066
第三节 佛教 3067
第四节 摩尼教 3070
第五节 景教 3072
第六节 伊斯兰教 3074
第六章 文学 3081
第一节 维吾尔文学 3081
一、民歌 3081
二、民间叙事诗 3083
三、民间故事 3084
四、民间弹唱 3085
五、维吾尔文学历史发展概况 3089
第二节 哈萨克文学 3103
一、神话传说 3103
二、民间传说 3104
三、民间故事 3105
四、民间叙事诗 3108
五、民歌 3111
六、古代与近代作家诗人创作 3113
第一节 台湾文化释义 3123
第一章 绪论 3123
一、台湾岛——“浮福建” 3123
台湾文化卷 3123
二、历史记载两岸文化相同 3125
第二节 台湾文化的多元性 3126
一、台湾少数民族高山族文化的多元性 3126
二、汉族文化的两支系:客家与闽南文化 3128
三、其他少数民族文化 3129
第二章 考古文化(上) 3131
第一节 “左镇人”与长滨文化 3131
第二节 大坌坑文化 3133
第一节 西海岸北部地区 3138
一、芝山岩文化 3138
第三章 考古文化(中) 3138
二、圆山文化 3141
三、十三行文化 3145
第二节 西海岸中部地区 3149
一、牛骂头文化 3149
二、营埔文化 3151
三、大邱园文化与番仔园文化 3154
第三节 西海岸南部地区 3156
一、牛稠子文化 3157
二、大湖文化 3159
三、茑松文化 3161
第四节 澎湖列岛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3163
第一节 东海岸地区 3164
一、麒麟文化 3164
第四章 考古文化(下) 3164
二、卑南文化 3166
第二节 岩画 3174
第五章 台湾世居民族的族称与分类 3179
第一节 世居民族的族称 3179
第二节 台湾世居民族不是单一民族 3185
第三节 台湾世居民族的分类 3193
第六章 高山族的经济生活 3198
第一节 山地烧垦农业 3198
第二节 狩猎与渔捞 3202
第三节 ?社与番大租 3208
一、?社 3208
二、番大租 3209
第七章 少数民族的社会组织 3213
第一节 部落 3213
第二节 年龄组织与会所 3217
第三节 贵族制度 3224
第八章 少数民族的亲族组织 3229
第一节 家庭 3229
第二节 氏族 3231
一、母系氏族 3232
二、父系氏族 3235
三、噶密尔与萨屯 3237
第三节 封建宗族 3242
第四节 亲属称谓 3243
第一节 口传文学 3246
一、太阳神话 3246
第九章 少数民族的文学艺术 3246
二、洪水神话 3249
三、创世神话 3254
第二节 音乐与舞蹈 3258
一、歌曲 3258
二、乐器 3262
三、舞蹈 3263
第三节 绘画 3264
第十章 少数民族的手工艺 3268
第一节 纺织、刺绣与琢珠 3268
第二节 服装款式 3271
第三节 木作与雕刻 3277
第四节 制陶与编织 3286
第十一章 少数民族的生命礼俗 3290
第一节 婚姻 3290
第二节 生育 3299
第三节 抚育 3303
第四节 命名 3303
第五节 成年礼 3306
第十二章 汉文化概述 3308
第一节 汉族移民述略 3308
第二节 汉文化在台湾的发展 3314
第三节 汉文化撮要 3323
第四节 典籍 3334
第一节 引言 3349
第一章 源远流长的客家民系 3349
客家文化卷 3349
一、客家人是汉族 3350
第二节 中原汉族的后裔 3350
二、客家来自中原 3354
三、客家源起秦汉 3357
第三节 迁徙流动的民系 3360
一、客家南迁之原因 3361
二、客家之形成(上) 3368
三、客家之形成(下) 3375
四、客家之界说 3382
一、客家聚居地 3385
第四节 客家分布与地理 3385
二、客家之人口 3388
三、客家之自然环境 3389
四、环境对客家之影响 3391
一、客家民居种类 3393
第一节 民居 3393
第二章 客家传统文化 3393
二、民居的建筑特点及文化意义 3401
第二节 饮食 3403
一、主食 3404
二、副食 3406
三、茶点和节庆食俗 3408
四、客家名菜小吃 3410
一、服装 3412
第三节 服饰 3412
二、发饰鞋帽 3413
一、农业 3414
第四节 生产方式 3414
三、生产习俗 3415
二、手工业 3415
一、重教兴学 3416
第五节 教育与体育 3416
二、强民体育 3418
第一节 岁时节日习俗 3421
第三章 客家民俗文化 3421
一、民族民间传统节日 3422
二、农事节日 3428
三、祭祀节日 3430
一、诞生仪礼 3434
第二节 人生仪礼习俗 3434
二、成年仪礼 3438
三、婚姻仪礼 3439
四、寿诞仪礼 3443
五、丧葬仪礼 3444
第三节 信仰习俗 3447
一、宗教信仰 3448
二、民间信仰 3449
三、祭祀礼俗 3452
四、迷信民俗 3453
五、迷信赌博——花会 3459
一、家庭和家族 3460
第五节 社会习俗 3460
二、民间社会组织 3462
第一节 客家话的形成和发展 3465
第四章 客家话 3465
一、总体文化特征 3468
第二节 客家话的总体文化特征及成因 3468
二、客家话形成的历史自然条件 3470
三、形成客家话的文化氛围 3471
一、客家音系 3474
第三节 客家话的语言特征 3474
三、客家话的语法特征 3486
二、客家音系的特征 3486
四、客家话的词汇特征 3494
第一节 客家山歌源流 3500
第五章 客家山歌 3500
第二节 客家山歌种类 3502
第三节 客家山歌功能 3507
第四节 客家山歌技巧 3511
第五节 山歌擂台 3517
一、宋湘 3519
第一节 书面文学 3519
第六章 客家文学艺术 3519
二、黄遵宪 3520
三、丘逢甲 3521
六、王利亨 3522
五、黄香铁 3522
四、李黼平 3522
第二节 民间文学 3523
七、胡曦 3523
一、民间故事 3524
二、民间歌谣 3525
三、民间谚语 3526
一、广东汉乐 3527
第三节 民间音乐 3527
二、客家山歌 3529
四、竹板歌 3532
三、舞歌 3532
六、庙堂音乐 3533
五、小调 3533
一、狮舞 3534
第四节 民间舞蹈 3534
二、龙舞 3535
四、竹马灯 3537
三、船灯 3537
五、鲤鱼灯 3538
七、宗教舞蹈 3539
六、春牛舞 3539
一、广东汉剧 3540
第五节 客家地方戏剧 3540
二、提线木偶戏 3542
三、客家山歌剧 3543
四、采茶戏 3545
五、花朝戏 3546
二、关于客家人的团结勤奋精神 3547
一、关于客家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 3547
第七章 客家精神 3547
四、关于客家人的革命精神 3548
三、关于客家人的开拓进取精神 3548
导论 3553
潮汕文化卷 3553
第一节 封闭而开放的地理环境 3557
第一章 古朴而充满生机的潮汕大地 3557
第二节 悠久而繁复的建置沿革 3560
一、气候资源 3565
第三节 丰饶而富有开发潜力的自然资源 3565
三、植物资源 3566
二、土壤资源 3566
四、水产、家禽和野生动物资源 3567
第四节 风姿独特的旅游胜景 3568
五、能源和矿产资源 3568
第一节 远古文化遗存及其考古涵义 3573
第二章 潮汕远古文化与潮汕先民族源 3573
第二节 凤凰山上的畲族 3578
第三节 俚人和疍民 3583
第四节 越族、闽越族和闽族 3587
第三章 汉民族的南迁与潮汕民系的形成 3591
第一节 秦汉时期汉越族的初步融合 3591
第二节 晋宋时期的多次移民浪潮 3594
第三节 汉越民族的进一步融合与潮汕民系的形成 3598
第四章 潮汕民俗的渊源及其特色 3604
第一节 潮州方言 3604
一、潮州方言的形成过程 3605
二、词汇特点 3606
三、语法特点 3607
第二节 岁时节令 3608
一、春节 3609
二、元宵节 3609
四、端午节 3611
五、中元节 3611
六、中秋节 3611
三、清明节 3611
七、冬节 3612
八、过年 3612
二、“出花园” 3613
一、生育 3613
三、婚礼 3613
第三节 人生礼仪 3613
四、丧葬 3614
第四节 饮食文化 3615
一、潮州筵席菜 3616
二、潮州小食 3617
三、潮汕工夫茶 3618
第五节 居室服饰 3620
一、居室布置 3620
二、服饰扮靓 3621
第六节 潮州畲民风俗 3623
第七节 民间禁忌与信神 3624
一、唐宋时期 3628
二、明清时期 3628
第八节 潮汕民俗之传承与变异 3628
三、近代 3629
第五章 璀璨斑斓的潮汕文学艺术 3631
第一节 潮州文学艺术渊源 3631
第二节 潮剧艺术 3636
一、潮剧的形成历史 3636
二、潮剧的艺术特色 3637
三、潮剧音乐 3638
四、潮剧精彩剧目 3639
第三节 潮州锣鼓和潮州音乐 3640
一、潮州锣鼓乐 3641
二、潮州弦乐 3642
三、潮州细乐 3642
四、曲目 3643
五、潮州音乐艺术风格特点 3643
第四节 潮汕地方文献举要 3644
一、潮州府志述略 3645
二、《韩江闻见录》 3646
三、《潮州耆旧集》 3646
四、《潮州艺文志》 3647
第五节 潮州民间艺术 3647
一、“游锣鼓” 3648
二、英歌舞 3649
三、“抽线影” 3650
四、唱歌册 3650
五、潮州歌谣 3652
六、“关帝童” 3653
第六章 潮汕工艺美术 3654
第一节 潮汕雕刻艺术 3656
一、金漆木雕 3656
二、石雕 3657
第二节 潮州陶瓷艺术 3659
一、潮州陶瓷发展历史 3659
三、竹雕和玉雕 3659
二、潮州陶瓷艺术特色 3661
三、潮州彩瓷 3662
第三节 潮州刺绣抽纱 3663
一、潮绣 3663
二、抽纱 3664
第四节 潮汕装饰艺术及其他 3665
一、潮州香包 3665
二、潮州剪纸 3666
三、潮州花灯 3666
四、潮汕漆画 3668
五、嵌瓷 3669
第七章 潮汕古建筑的艺术特色 3671
第一节 城寨建筑 3671
第二节 桥、亭、塔建筑 3675
第三节 宫、庙、庵、寺建筑 3678
第四节 民居建筑 3681
第五节 府第建筑 3685
第八章 卓有成效的潮汕教育 3689
第一节 潮州教育:始于唐盛于宋 3689
第二节 明清潮州教育的兴旺 3692
第三节 迈入近现代的潮汕教育 3693
第四节 潮汕教育与文明进化 3697
第五节 崇韩兴学代代相传 3700
第九章 近现代潮汕华侨与潮汕文化 3705
第一节 近现代潮汕华侨出洋历程 3705
第二节 潮侨对居留国(地)的贡献 3708
第三节 海外潮人若干特质 3711
一、较强的适应力 3711
二、倚重地缘血缘社团 3713
三、重视教育 3714
四、以经商为生计——渐领风骚的香港潮商为例 3715
第四节 华侨投资是近代潮汕社会发展推力 3717
一、投资房地产促进近代化城市形成 3718
二、兴办实业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3719
三、大办交通连结海内外 3719
四、发展外贸商业带动经济繁荣 3720
第五节 近现代华侨文化影响点滴 3721
一、关心乡梓参与改造政治和改善社会环境的活动 3722
二、热心家乡社会公益捐资兴学 3722
三、习俗中的某些南洋华侨影响 3723
四、“两头家”的家庭结构 3724
五、重商风气的弥漫 3724
第十章 潮汕文化特质浅析 3726
一、拼搏——潮汕人精神 3728
二、“阴柔”——潮汕文化风格 3729
三、“家贫子读书”——潮汕文化传统之源 3730
四、潮汕人善经商 3731
五、实用意识——“敬神明而用之” 3732
六、信守传统道德情操重乡情乡谊 3734
七、稳定的社会结构与家庭观 3735
八、值得赞美的潮汕女性 3736
后记 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