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理论与方法 3
1研究背景与研究设计 3
1.1 研究背景 3
1.2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6
1.2.1 研究目标 6
1.2.2 研究内容 6
1.2.3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7
2商业空间消费者行为调查与研究方法 8
2.1 提出问题 9
2.1.1 描述行为 9
2.1.2 探讨机制 11
2.2 收集数据 12
2.2.1 问题的形式 12
2.2.2 收集的媒介 16
2.3 分析数据 20
2.3.1 统计分析 21
2.3.2 模型分析 23
2.4 预测行为 33
2.4.1 模型推演 33
2.4.2 多代理人模拟 34
2.5 总结 35
中篇 描述与分析 39
3消费者特征与行为的基本分析 39
3.1 消费者行为调查 39
3.2 消费者的基本特征 41
3.2.1 性别 41
3.2.2 年龄 41
3.2.3 职业 41
3.2.4 居住地 41
3.2.5 婚姻状况 42
3.2.6 平均月收入 42
3.3 消费者当日活动情况 43
3.3.1 来南京东路的目的 43
3.3.2 活动停留场所的数量 43
3.3.3 活动内容及消费 44
3.3.4 消费额 45
3.3.5 交通方式 47
3.3.6 路上时间 47
3.3.7 到达时间 49
3.3.8 逗留时间 49
3.4 总结 50
4消费者空间行为的基本分析 52
4.1 消费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 52
4.1.1 消费活动的空间分布 53
4.1.2 影响消费活动的因素 54
4.1.3 满足度 57
4.2 消费者空间活动的顺序分析 58
4.2.1 消费活动顺序划分 58
4.2.2 入口与出口特征分析 59
4.2.3 消费者空间流动的特征 61
4.3 总结 63
5消费者行为的楼层分布特征与消费目的分析 65
5.1 数据收集 65
5.2 消费者楼层消费活动分析 66
5.2.1 概念定义与分析框架 66
5.2.2 分析对象的选择 67
5.2.3 商品楼层分布与消费目的结构 69
5.2.4 消费活动楼层分布与影响因素 71
5.2.5 上下楼方式与停留时间 74
5.2.6 小结 76
5.3 商业空间处理建议 76
5.3.1 商业空间水平处理建议 76
5.3.2 商业空间垂直处理建议 78
6消费者行为变化研究 80
6.1 研究范围及调查概要 80
6.2 消费者的基本特征 82
6.2.1 消费者职业变化不大 82
6.2.2 消费者年轻化,未婚比例增大 82
6.2.3 外地消费者比例增大 82
6.2.4 消费者收入水平降低 83
6.3 消费者活动特征 83
6.3.1 观光旅游为目的消费者数量上升 83
6.3.2 轨道交通使用者数量上升 83
6.3.3 路上时间明显缩短 84
6.3.4 活动停留数量与逗留时间没有变化 84
6.3.5 总开支降低 84
6.3.6 消费与服务需求休闲化 85
6.4 消费者空间活动特征 87
6.4.1 主要入口增加 87
6.4.2 消费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 88
6.4.3 消费活动的回游分布特征 91
6.5 引起消费者行为变化的内外因素 92
6.5.1 外部因素 92
6.5.2 内部因素 95
6.6 总结 97
下篇 模型与模拟分析 101
7消费者的“入口消费行为”研究 101
7.1 入口模型 101
7.1.1 模型建构 101
7.1.2 影响效用的因素 103
7.1.3 模型拟合 104
7.2 模型拟合结果 105
7.2.1 整体拟合 105
7.2.2 集合行为拟合 106
7.2.3 不同属性消费者的模型拟合 108
7.3 总结 110
8消费者的“回游消费行为”研究 112
8.1 回游模型 112
8.1.1 模型建构 112
8.1.2 影响效用的因素 114
8.2 模型拟合结果 115
8.3 消费者集合行为与马尔科夫链模型 116
8.3.1 消费者集合流动过程的概念表示 116
8.3.2 消费者集合流动的马尔科夫链模型 117
8.4 消费者集合行为拟合与预测 119
8.4.1 集合行为拟合 119
8.4.2 消费者集合行为预测 122
8.5 总结 125
9消费者的空间选择行为与回游轨迹 127
9.1 选择模型与回游轨迹 127
9.1.1 模拟方法 127
9.1.2 选择模型建构 128
9.1.3 模型拟合结果 129
9.2 消费者回游轨迹的特征 130
9.2.1 顺游行为 132
9.2.2 停留原因 132
9.2.3 停留机会 134
9.2.4 行为不稳定点 135
9.3 回游轨迹的预测 136
9.3.1 “金三角”开发之后 136
9.3.2 步行化完全之后 139
9.4 总结 141
10基于模型的消费者行为变化研究 143
10.1 2001年行为模型(2001M)调整 143
10.1.1 2001M模型包含要素分类 143
10.1.2 2001M模型拟合结果 145
10.2 2007M模型拟合结果 146
10.2.1 研究范围变动 146
10.2.2 2007M模型拟合并判读 146
10.3 2007年新行为模型(2007M1) 147
10.3.1 2007M1模型影响因素选取与建构 147
10.3.2 2007M1模型拟合结果与判读 150
10.3.3 2007M1模型个体模拟检验 152
10.4 最大可能路径模拟与空间评价 153
10.4.1 最大可能路径模拟 153
10.4.2 最大可能路径比较 154
10.4.3 空间变化评价 156
10.5 总结 158
11模型的优化与应用 160
11.1 2007M2模型的建构 160
11.1.1 空间的阻隔因素的引入 160
11.1.2 2007M2模型要素选取与构筑 161
11.1.3 2007M2模型拟合结果与评价 164
11.2 模型优度比较(2007M1与2007M2) 165
11.2.1 最大可能路径比较 165
11.2.2 个体模拟比较 167
11.2.3 模型优度小结 168
11.3 2007M2模型的应用 168
11.3.1 交通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169
11.3.2 规划项目实施效果分析 175
11.3.3 模型应用小结 182
11.4 总结 182
12 多代理人系统在商业街消费者行为模拟中的应用 185
12.1 模拟平台 185
12.1.1 系统建构 185
12.1.2 模拟流程 186
12.1.3 比较指标 188
12.2 模拟结果 189
12.2.1 模拟设定 189
12.2.2 结果比较 189
12.3 总结 193
附录 197
附录A 2007年南京东路消费者行为调查问卷 197
附录B 南京东路访谈资料整理 200
B.1 南京东路的历史 200
B.2 南京路步行街的建立过程 200
B.3 南京东路步行街的发展变化 202
B.3.1 营业面积结构 202
B.3.2 商业定位变化 202
B.3.3 外观改造历史:外立面、灯光、招牌 203
B.3.4 业态与经营模式变化 203
附录C 南京东路变化相关年鉴整理 204
C.1 南京东路整体变化背景概况 204
C.2 分类大事记 210
参考文献 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