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针灸图鉴》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雪苔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801573846
  • 页数:564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分十章,包括针灸文物,阴阳、五行和脏象理论,经络、腧穴,针法,灸法,腧穴特种疗法,微刺系统诊疗法及针灸临床等。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针灸的历史与发展,准确真实地阐述了针灸的各种理论与方法,共收集针灸图谱600余种。

一、针灸历史发展和文物概述 1

(一)针灸历史发展概述 1

第一章 针灸文物 1

(二)针灸文物概述 2

二、针灸器具和模型 3

(一)砭石(图1-1、彩图1) 3

(二)古代医针(彩图2~3) 3

(三)明代针灸铜人(彩图4) 3

(四)清光绪针灸铜人(彩图5) 3

三、针灸图画 4

(一)针砭题材的汉画像石拓片(图1-2) 4

(二)唐代灸法图残卷(图1-3) 5

(三)宋代李唐灸背图(彩图6) 5

(一)汉墓帛书《经脉》(图1-6) 6

(三)《黄帝虾蟆经》(图1-8) 6

(二)《灵枢经》明刊本(图1-7) 6

(四)明仿宋重刻《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碑拓本之经脉图(彩图7) 6

四、针灸医籍 6

(六)清嘉庆版《明堂图》(图1-5) 6

(五)清代据明版重刻《铜人明堂之图》(图1-4) 6

(四)《针灸甲乙经》明刊本(彩图8) 11

(五)《肘后备急方》明刊本(图1-9) 11

(六)《备急千金要方》元刊本(彩图9) 11

(七)古卷子本《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图1-10) 12

(八)《外台秘要》明刊本(彩图10) 12

(九)宋刻《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残碑拓片(图1-11) 12

(十)《针灸资生经》元刊本(图1-12) 12

(十一)《备急灸法》清影宋刊本(图1-13) 13

(十二)《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清抄本(彩图11) 14

(十三)《十四经发挥》明刊本(图1-14) 14

(十四)《针灸大全》明刊本(彩图12) 14

(十五)《奇经八脉考》明刊本(彩图13) 14

(十六)《针灸大成》明刊清修本(图1-15) 14

(十七)清武英殿版《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图1-16) 17

(十八)《太乙神针》清刊本(图1-17) 17

(十九)《灸法秘传》清刊本(彩图14) 17

第二章 阴阳、五行和脏象 20

一、阴阳学说 20

(一)阴阳学说概述 20

(二)无极生太极(图2-1) 20

(三)阴阳的属性范畴(图2-2) 20

(四)自然界的阴阳(图2-3) 21

(五)人体的阴阳(图2-4) 22

(六)阴阳的盛衰变化(图2-5) 22

二、五行学说 23

(一)五行学说概述 23

(二)五行属性归类(图2-6) 23

(三)五行生克乘侮(图2-7) 23

(四)五行乘侮发生(图2-8) 24

(五)五行与五脏、五色、五味(图2-9) 24

三、脏象学说 25

(一)脏象学说概述 25

(二)五脏所藏、所主(图2-10) 26

(三)五脏与五官九窍(图2-11) 27

(四)五脏与奇恒之府(图2-12) 28

(五)古代脏腑图(图2-13~18) 29

(一)八卦理论概述(图2-19) 32

四、八卦理论 32

(二)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图2-20~21) 34

(三)六十四卦(图2-22) 35

五、龙虎与四神 37

(一)龙虎图腾与阴阳(图2-23) 37

(二)四神(图2-24) 38

六、天干、地支 39

(一)天干、地支的甲骨文记载(图2-25) 39

(二)天干与阴阳五行(图2-26~27) 39

(三)地支与阴阳五行(图2-28) 40

(四)干支纪年、月、日、时(图2-29) 41

(二)经络的构成(图3-1) 43

(一)经络的功能 43

一、经络概述 43

第三章 经络 43

二、十二经脉 44

(一)十二经脉循行(图3-2) 44

(二)手太阴肺经(图3-3~4) 45

(三)手阳明大肠经(图3-5~6) 45

(四)足阳明胃经(图3-7~8) 46

(五)足太阴脾经(图3-9~10) 47

(六)手少阴心经(图3-11~12) 48

(七)手太阳小肠经(图3-13~14) 48

(八)足太阳膀胱经(图3-15~16) 49

(九)足少阴肾经(图3-17~18) 51

(十)手厥阴心包经(图3-19~20) 51

(十一)手少阳三焦经(图3-21~22) 52

(十二)足少阳胆经(图3-23~24) 53

(十三)足厥阴肝经(图3-25~26) 54

(一)手太阴经别与手阳明经别(图3-27) 55

三、十二经别 55

(二)足阳明经别与足太阴经别(图3-28) 56

(三)手少阴经别与手太阳经别(图3-29) 56

(四)足太阳经别与足少阴经别(图3-30) 56

(五)手厥阴经别与手少阳经别(图3-31) 57

(六)足少阳经别与足厥阴经别(图3-32) 57

四、十五络脉与络穴 58

(一)手太阴络脉与络穴(图3-33) 58

(二)手阳明络脉与络穴(图3-34) 58

(三)足阳明络脉与络穴(图3-35) 59

(四)足太阴络脉与络穴(图3-36) 59

(五)手少阴络脉与络穴(图3-37) 59

(十二)足厥阴络脉与络穴(图3-44) 60

(十一)足少阳络脉与络穴(图3-43) 60

(十)手少阳络脉与络穴(图3-42) 60

(十三)任脉之络脉与络穴(图3-45) 60

(七)足太阳络脉与络穴(图3-39) 60

(九)手厥阴络脉与络穴(图3-41) 60

(八)足少阴络脉与络穴(图3-40) 60

(六)手太阳络脉与络穴(图3-38) 60

(十四)督脉之络脉与络穴(图3-46) 62

(十五)脾之大络与络穴(图3-47) 62

五、奇经八脉 62

(一)奇经八脉循行及其功能(图3-48) 62

(二)任脉(图3-49~50) 63

(三)督脉(图3-51~52) 64

(四)冲脉(图3-53) 64

(七)阳维脉(图3-56) 65

(五)带脉(图3-54) 65

(六)阴维脉(图3-55) 65

(八)阴蹻脉(图3-57) 66

(九)阳蹻脉(图3-58) 67

六、十二经筋 67

(一)手太阴经筋(图3-59) 68

(二)手阳明经筋(图3-60) 68

(三)足阳明经筋(图3-61) 68

(四)足太阴经筋(图3-62) 68

(五)手少阴经筋(图3-63) 69

(六)手少阳经筋(图3-64) 69

(九)手厥阴经筋(图3-67) 70

(十一)足少阳经筋(图3-69) 70

(十)手少阳经筋(图3-68) 70

(八)足少阴经筋(图3-66) 70

(七)足太阳经筋(图3-65) 70

(十二)足厥阴经筋(图3-70) 71

七、十二皮部 71

(一)身体前面皮部分布(图3-71) 72

(二)身体后面皮部分布(图3-72) 73

八、十二经标本(图3-73) 73

九、六经根结(图3-74) 74

十、气街(图3-75) 74

十一、四海(图3-76) 75

十二、可见经络现象——循经皮肤病 76

(一)循经皮肤病现象 76

(二)循经皮肤病示例(彩图15~28) 76

(三)腧穴的应用 78

(二)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78

(一)腧穴的分类 78

第四章 腧穴 78

一、腧穴概述 78

二、体表解剖标志与腧穴定位法 79

(一)腧穴定位的体表解剖标志(图4-1~2) 79

(二)人体骨度折量法(图4-3~5) 81

(三)同身寸法(图4-6) 83

(四)特定姿势腧穴定位法(图4-7) 84

三、腧穴、经脉与解剖结构 84

(一)人体前面腧穴、经脉与解剖结构(图4-8~13) 84

(二)人体后面腧穴、经脉与解剖结构(图4-14~19) 84

(一)头颈部腧穴总览(图4-21) 93

(二)颅顶部腧穴(图4-22~24) 93

四、头颈部腧穴 93

(三)人体侧面腧穴与经脉(图4-20) 93

(三)头颈部前面腧穴(图4-25~32) 103

(四)头颈部后面腧穴(图4-33~37) 111

(五)头颈部侧面腧穴(图4-38~46) 116

五、躯干部腧穴 125

(一)躯干部前面腧穴(图4-47~52) 125

(二)躯干部后面腧穴(图4-53~69) 138

(三)躯干部侧面腧穴(图4-70~74) 157

六、上肢部腧穴 160

(一)上肢部掌面腧穴(图4-75~82) 160

(二)上肢部尺侧面腧穴(图4-83~85) 171

(三)上肢部桡侧面腧穴(图4-86~88) 174

(四)上肢部背面腧穴(图4-89~96) 178

(五)上肢部分腧穴局部断面解剖(图4-97~103) 189

(一)下肢部前面腧穴(图4-104~111) 195

七、下肢部腧穴 195

(二)下肢部外侧面腧穴(图4-112~115) 203

(三)下肢部后面腧穴(图4-116~120) 208

(四)下肢部内侧面腧穴(图4-121~127) 212

(五)下肢部分腧穴局部断面解剖(图4-128~134) 221

第五章 诊法 225

一、诊法概述 225

二、望诊 225

(一)望神 226

(二)望面色(图5-1) 226

(三)望舌(图5-2~3,彩图29~61) 228

(四)望目(图5-4~5) 230

(五)望小儿示指络脉(图5-6~9) 231

五、切诊 232

四、问诊 232

三、闻诊 232

(一)脉诊(图5-10~54) 233

(二)腹诊(图5-55) 251

六、经络腧穴诊法 252

(一)腧穴按诊(图5-56~66) 252

(二)经络电测定诊法(图5-67~71) 257

第六章 针法 261

一、针法概述 261

(一)针法分类(图6-1) 262

(二)古代九针(图6-2~4) 263

(三)现代主要针具(图6-5) 264

(四)针灸常用体位(图6-6~7) 266

(五)针法消毒(图6-8) 266

(一)毫针结构(图6-9) 268

二、毫针及其用法 268

(二)毫针规格 269

(三)毫针持针法(图6-10) 269

(四)毫针进针法(图6-11~13) 269

(五)毫针出针法(图6-14) 274

(六)毫针针刺角度与深度(图6-15) 274

(七)毫针练针法(图6-16) 275

(八)毫针基本手法(图6-17) 275

(九)毫针得气与行气手法(图6-18~42) 277

(十)毫针针刺补泻手法(图6-43~60) 284

(十一)毫针透穴刺法(图6-61~62) 291

(十二)多针丛刺法与一穴多针多向刺法(图6-63) 295

(二)圆利针与三棱针刺法(图6-65~66) 296

(一)圆利针与三棱针(图6-64) 296

三、圆利针与三棱针及其刺法 296

四、皮肤针及其用法 297

(一)皮肤针(图6-67) 297

(二)皮肤针叩刺操作(图6-68) 298

(三)皮肤针叩刺形式(图6-69) 299

(四)皮肤针叩刺部位(图6-70~72) 299

五、皮内针刺法 303

(一)皮内针(图6-73) 303

(二)皮内针刺法(图6-74) 303

六、芒针及其刺法 303

(一)芒针 303

(二)芒针刺法(图6-75) 304

(二)电鍉针及其操作法(图6-77) 305

七、鍉针与电鍉针及其刺法 305

(一)鍉针刺及其刺法(图6-76) 305

八、火针及其刺法 306

(一)火针(图6-78) 306

(二)火针刺法(图6-79) 306

九、电热针刺法(图6 80) 308

十、水针刺法(图6-81) 309

十一、电针治疗麻醉仪及其操作方法 310

(一)电针治疗麻醉仪(图6-82) 310

(二)电针脉冲波形(图6-83) 310

(三)电针操作(图6-84) 311

十二、新九针(图6-85) 312

十三、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 312

(一)晕针的处理(图6-86) 312

(二)滞针的处理(图6-87) 313

(三)弯针的处理(图6-88) 315

(四)断针的处理(图6-89) 315

(五)血肿的处理(图6-90) 315

(六)后遗感的处理(图6-91) 315

十四、针刺麻醉程序(图6-92) 316

第七章 灸法 319

一、灸法概述 319

(一)灸法分类(图7-1) 319

(二)施灸材料(图7-2) 320

(三)古代灸具与现代灸具(图7-3) 321

二、艾炷与艾炷灸法 322

(一)艾炷的类型(图7-4) 322

(二)艾炷的制作(图7-5) 323

(三)艾炷着肤灸法(图7-6~7) 323

(四)艾炷隔物灸法(图7-8~11) 324

(一)艾条的类型(图7-12) 326

(二)艾条的制法(图7-13) 326

三、艾条与艾条灸法 326

(三)艾条灸法(图7-14) 327

四、太乙神针灸法(图7-15) 328

五、温灸器与温灸法 329

(一)温筒与温筒灸法(图7-16) 329

(二)温灸盒与温盒灸法(图7-17) 329

(三)温灸架与施灸方法(图7-18) 329

(四)强效温灸仪及其应用(图7-19) 329

(五)温灸药包及其灸法(图7-20) 332

(六)苇管灸法(图7-21) 332

六、温针灸法(图7-22) 333

(三)长蛇灸法(图7-25) 334

(四)铺灸法(图7-26) 334

七、特殊隔物灸法 334

(二)温脐种子灸法(图7-24) 334

(一)炼脐法(图7-23) 334

(五)大灸法(图7-27) 335

(六)隔核桃壳灸法(图7-28) 336

八、特殊材料灸法 336

(一)灯火灸法(图7-29) 336

(二)阳燧锭灸法(图7-30) 338

(三)黄蜡灸法(图7-31) 338

(四)药线点灸法(图7-32) 339

(五)药笔点灸法(图7-33) 340

附 拔罐法(图7-34~45) 341

一、腧穴特种疗法概述(图8-1) 352

第八章 腧穴特种疗法 352

二、腧穴贴敷疗法 353

(一)药物加工器械(图8-2) 353

(二)贴敷方法(图8-3) 353

(三)常用中草药(图8-4~20) 354

三、腧穴电疗法(图8-21) 358

四、腧穴磁疗法 359

(一)贴磁法(图8-22) 360

(二)磁针法(图8-23) 361

(三)磁锤法(图8-24) 361

(四)旋磁法、磁按摩法(图8-25~26) 361

(五)磁电法(图8-27) 362

五、腧穴激光照射法(图8-28) 362

六、腧穴红外线辐射疗法(图8-29) 363

七、腧穴微波辐射疗法(图8-30) 364

八、腧穴药物离子导入疗法(图8-31) 365

九、腧穴热电磁药熨疗法(图8-32) 365

十、腧穴埋线疗法 366

(一)注射针埋线法(图8-33) 366

(二)埋线针埋线法(图8-34) 367

(三)三角针埋线法(图8-35) 367

(四)切开按摩埋线法(图8-36) 367

(五)结扎埋线法(图8-37) 367

第九章 微小针刺系统诊疗法 370

一、微小针刺系统诊疗法概述 370

二、耳针疗法(耳穴诊疗法) 370

(一)中医古籍所载耳郭应五脏(图9-1) 370

(三)人体在耳郭投影(图9-3) 371

(二)耳郭表面解剖名称(图9-2) 371

(四)标准耳穴(图9-4) 373

(五)耳郭解剖(图9-5~6) 374

(六)耳穴诊察法(图9-7) 377

(七)耳穴刺法与其他刺激方法(图9-8~13) 378

三、头皮针疗法 379

(一)颅脑表面解剖名称(图9-14) 380

(二)标准头皮针治疗线(图9-15) 381

(三)方氏头皮针穴区(图9-16~19) 383

(四)汤氏头皮针治疗点、线、区(图9-20~23) 387

(五)焦氏头皮针治疗区(图9-24~25) 394

(六)朱氏头皮针治疗带(图9-26) 395

(七)头部解剖(图9-27~28) 396

(九)头皮针刺法(图9-30~31) 399

(八)头皮针进针角度及刺入组织结构(图9-29) 399

(十)头皮针出针法(图9-32) 402

四、面针疗法 403

(一)中医古籍所载面部各部位名称及其对应脏腑、肢节(图9-33) 403

(二)面针穴位(图9-34~35) 404

五、眼针疗法 405

(一)眼之各部应脏腑(图9-36) 405

(二)眼针八区十三穴(图9-37) 405

(三)眼部解剖(图9-38) 406

(四)眼针刺法(图9-39) 408

六、鼻针疗法(图9-40) 409

(一)基础穴位[图9-40(1)] 409

(二)舌针穴位(图9-42) 410

(一)舌部应五脏(图9-41) 410

七、舌针疗法 410

(三)鼻针刺法 410

(二)鼻针新穴位[图9-40(2)] 410

(三)舌部解剖(图9-43) 412

(四)舌针刺法 412

八、口针疗法 412

(一)口针穴区(图9-44) 412

(二)口针刺法 413

九、手针疗法(手穴诊疗法) 413

(一)手部应脏腑(图9-45) 413

(二)手针穴位(图9-46~47) 413

(三)方氏手象针穴区(图9-48~49) 416

(四)罗氏手针穴法(图9-50~51) 418

(五)手部解剖(图9-52~53) 424

(六)手穴诊察法 426

(七)手针刺法与其他刺激方法 426

十、足针疗法 426

(一)人体器官在足底的投影 426

(二)足针穴位(图9-54) 426

(三)足象针穴区(图9-55) 429

(四)足部解剖(图9-56~57) 430

(五)足针刺法与其他刺激方法 431

十一、腕踝针疗法 431

(一)腕踝针进针点(图9-58) 432

(二)腕踝针主治分区(图9-59~61) 433

(三)腕踝针部位断面解剖(图9-62) 435

(四)腕踝针刺法(图9-63~64) 435

(一)第2掌骨侧全息穴位(图9-65) 436

十二、全息穴位诊疗法 436

(二)第5掌骨侧全息穴位(图9-66) 437

(三)全身各部位全息穴位(图9-67) 437

(四)第2、第5掌骨侧全息穴位诊法与针刺法(图9-68) 438

第十章 针灸临床 439

一、针灸临床概述 439

二、俞募穴及其应用 439

(一)背俞穴分布(图10-1) 439

(二)募穴分布(图10-2) 440

(三)俞募配穴法(图10-3) 441

三、原络穴及其应用 441

(一)《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原络穴图节选(图10-4) 442

(二)十二原穴分布(图10-5) 442

(四)原络配穴法(图10-7) 443

(三)十五络穴分布(图10-6) 443

四、五输穴及其应用 446

(一)《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五输穴图节选(图10-8) 447

(二)手三阴、手三阳经五输穴分布(图10-9) 448

(三)足三阴、足三阳经五输穴分布(图10-10) 449

(四)五输穴主症配穴法 450

(五)补母泻子配穴法(图10-11) 450

(六)泻南补北配穴法(图10-12) 452

(七)大接经法(图10-13~14) 452

(八)子午流注取穴法 452

五、交经八穴及应用 454

(一)《凌门传授铜人指穴》八脉之形(图10-15) 457

(二)交经八穴分布(图10-16) 457

(三)交经八穴配穴法(图10-17) 457

六、下合穴及应用(图10-18) 458

(四)交经八穴按时取穴法 458

七、十六郄穴及应用(图10-19) 461

八、八会穴及应用(图10-20) 462

九、四总穴及应用(图10-21) 464

十、天星十二穴及应用 464

(一)《凌门传授铜人指穴》天星穴法(图10-22) 464

(二)天星十二穴分布(图10-23) 464

十一、回阳九针穴及应用 466

(一)《凌门传授铜人指穴》回阳九针穴(图10-24) 466

(二)回阳九针穴分布(图10-25) 467

十二、癫狂十三穴及应用 467

(一)《备急千金要方》癫狂十三穴分布(图10-26) 467

(二)《凌门传授铜人指穴》秋夫十三穴(图10-27) 469

十三、崔氏灸痨法(图10-28~29) 469

十四、灸膏肓治虚劳法(图10-30~33) 471

十五、痈疽骑竹马灸法 473

(一)《备急灸法》骑竹马灸法取穴(图10-34) 473

(二)《外科精要》骑竹马灸法取穴(图10-35) 474

十六、《备急灸法》救治急症取穴 474

(一)治鼻衄、急喉痹、夜魇不寤取穴(图10-36) 474

(二)治妇人难产、皮肤中毒风、肠痈取穴(图10-37) 474

十七、《审视瑶函》头目病症针灸取穴 474

(一)治头部病症针灸取穴(图10-38) 475

(二)治眼目病症针灸取穴(图10-39~41) 477

十八、《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取穴 479

(一)治伤寒针灸取穴(图10 42~48) 479

(二)治中风取穴(图10-49) 481

(三)治妇女病症取穴(图10-50~53) 482

(一)中风、中暑针灸取穴(图10-54~59) 483

十九、《针灸大成·治症总要》针灸取穴 483

(二)头痛针灸取穴(图10-60~62) 486

(三)眼病症针灸取穴(图10-63~66) 486

(四)鼻病症针灸取穴(图10-67~69) 491

(五)口病症针灸取穴(图10-70~73) 491

(六)耳病症针灸取穴(图10-74~75) 497

(七)上肢病症针灸取穴(图10-76~79) 499

(八)胸、胁、腹痛针灸取穴(图10-80~83) 499

(九)下肢病症针灸取穴(图10-84~86) 499

(十)腰脊病症针灸取穴(图10-87~89) 499

(十一)浮肿、蛊胀针灸取穴(图10-90~91) 499

(十七)男科病症针灸取穴(图10-106~108) 508

(十六)消渴针灸取穴(图10-105) 508

(十五)喘咳、劳瘵针灸取穴(图10-101~104) 508

(十四)翻胃、噎嗝针灸取穴(图10-100) 508

(十三)疟疾针灸取穴(图10-97~99) 508

(十二)二便病症针灸取穴(图10-92~96) 508

(十八)妇产科病症针灸取穴(图10-109~118) 518

(十九)外科病症针灸取穴(图10-119~123) 518

(二十)伤寒针灸取穴(图10-124~133) 518

(二十一)儿科病症针灸取穴(图10-134~138) 530

(二十二)杂症针灸取穴(图10-139~145) 533

二十、《医宗金鉴》针灸取穴 539

(一)治肠风、翻胃、遗精、痨虫取穴(图10-146) 539

(二)治暴绝、疝气、难产、胎衣不下取穴(图10-147) 539

(三)治瘰疬、赘疣、腋气等证取穴(图10-148) 539

参考文献 541

腧穴索引 544

彩图(1~61) 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