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原医德 1
(一)医原 1
(二)医德 20
二、阴阳五行 37
(一)阴阳 37
1.基本概念 37
2.对立依存 39
3.消长转化 40
4.升降出入 42
5.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43
(二)五行 50
1.基本概念 50
2.生克乘侮制化 51
3.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53
三、脏腑经络 59
(一)脏腑功能 59
1.五脏 59
2.六腑 74
3.奇恒之腑 79
(二)脏腑间之关系 80
1.脏与脏 80
2.脏与腑 85
3.腑与腑 90
(三)经络 91
四、精神气血津液 99
(一)精 99
(二)神 104
(三)气 106
(四)血 117
(五)津液 120
(六)精神气血津液的关系 125
五、病因病机 137
(一)病因 137
1.六淫 137
2.疫疠 147
3.七情 148
4.饮食 151
5.劳倦 153
6.外伤 155
7.瘀血 156
8.痰饮 158
9.先天因素 159
(二)病机 160
1.总则 160
2.脏腑病机 168
3.气血津液病机 175
六、诊法 184
(一)综述 184
(二)望诊 185
(三)闻诊 197
(四)问诊 202
(五)切诊 207
(一)八纲辨证 215
七、辨证 215
(二)脏腑辨证 227
(三)六经辨证 243
(四)六气辨证 246
(五)三焦辨证 250
(六)卫气营血辨证 252
(七)气血痰食辨证 254
1.治病求本 265
(一)治则 265
八、治疗 265
2.调理阴阳 269
3.扶正祛邪 272
4.正治反治 274
5.标本缓急 280
6.同病异洽,异病同治 283
7.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286
(二)治法 289
1.治法心得 289
2.用药心得 295
3.饮食疗法 303
4.情志疗法 308
5.其他疗法 310
6.宜忌 312
九、养生预防 317
(一)养生 317
1.顺应四时 317
2.清心寡欲 319
3.饮食有节 324
4.起居有时 325
5.练功健身 328
6.药食养生 330
(二)预防 332
1.未病防病 332
2.既病防变 336
十、内科病证 339
(一)感冒 339
(二)内伤发热 343
(三)咳嗽 348
(四)喘证 357
(五)哮证 363
(六)饮证 367
(七)肺痿、肺痈 375
(八)肺痨 384
(九)胃脘痛 390
(十)吐酸、嘈杂 397
(十一)腹痛 405
(十二)呃逆 409
(十三)噎膈 412
(十四)呕吐 415
(十五)反胃 418
(十六)泄泻 420
(十七)霍乱 427
(十八)痢疾 431
(十九)便秘 441
(二十)胁痛 445
(二十一)黄疸 450
(二十二)湿阻 457
(二十三)奔豚气 462
(二十四)积聚 464
(二十五)臌胀 477
(二十六)水肿 483
(二十七)淋证 490
(二十八)尿浊 493
(二十九)癃闭 496
(三十)消渴 499
(三十一)遗精、阳萎 503
(三十二)虚劳 507
(三十三)腰痛 517
(三十四)惊悸、怔忡 521
(三十五)头痛 526
(三十六)眩晕 531
(三十七)痉证 538
(三十八)血证 539
(三十九)胸痛 547
(四十)中风 549
(四十一)不寐 555
(四十二)郁证 559
(四十三)癫狂 562
(四十四)痫证 569
(四十五)厥证 574
(四十六)痿证 578
(四十七)痹证 585
(四十八)疟证 590
(四十九)虫证 593
(五十)汗证 598
(五十一)瘀证 602
(五十二)痰证 606
(五十三)瘿气 611
(五十四)脚气 613
(五十五)耳鸣、耳聋 619
(五十六)肺胀 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