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 下 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减缓对策》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秦大河,陈宜瑜,李学勇总主编;陈宜瑜卷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03015777X
  • 页数:41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及预测、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减缓对策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估,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咨询建议,为国家应对全球变化的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序言 1

前言 1

下卷摘要 1

第11章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中国影响的综合分析 14

提要 14

11.1 中国面临的主要气候与环境问题及其影响 15

11.1.1 中国气候变化的区域异同性及趋势 15

11.1.2 中国面临的主要气候问题与影响 17

11.1.3 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影响 21

11.2 应对气候与环境变化的社会经济分析 27

11.2.1 应对气候与环境变化的综合分析框架 27

11.2.2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9

11.2.3 适应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重要举措及社会经济影响 35

11.2.4 减缓气候与环境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 41

主要参考文献 47

第12章 气候与环境未来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49

提要 49

12.1 气候与环境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 49

12.1.1 CO2加倍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 49

12.1.2 温度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 51

12.1.3 水分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 52

12.1.4 水热与CO2协同作用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 53

12.1.5 UV-B辐射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 54

12.1.6 臭氧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 55

12.1.7 人为干扰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 57

12.2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58

12.2.1 气候变化对植被/生态系统的影响 58

12.2.2 森林生态系统 59

12.2.3 草原生态系统 62

12.2.4 农田生态系统(水稻、小麦、玉米、大豆) 64

12.3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我国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影响 67

12.3.1 海岸湿地生态系统 67

12.3.2 珊瑚礁生态系统 70

12.3.3 红树林生态系统 72

主要参考文献 73

13.1 农业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分析 80

第13章 农业、主要自然生态系统和水资源对气候与环境变化的脆弱性分析 80

提要 80

13.1.1 农业脆弱性的定义和评价范围 81

13.1.2 农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81

13.1.3 极端气候与环境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84

13.1.4 农业的脆弱性与可持续性 85

13.1.5 我国农业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评价 86

13.1.6 适应性对策 87

13.2 主要自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 88

13.2.1 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定义和评估 88

13.2.2 植物的敏感性和中国生态与环境的敏感带分布 90

13.2.3 中国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91

13.2.4 脆弱性评估和脆弱区分布 94

13.2.5 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 97

13.3 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分析 98

13.3.1 水资源系统脆弱性的定义及影响因子 98

13.3.2 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100

13.3.3 极端气候与环境灾害对水资源的影响 102

13.3.4 水资源系统的脆弱性指标 103

13.3.5 水资源系统的脆弱性及其分布 104

13.3.6 应对气候变化的水资源适应性对策 109

主要参考文献 111

第14章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生态和社会经济影响的利弊分析 114

提要 114

14.1.1 冰雪变化的利弊分析 115

14.1 冰川、积雪、冻土未来变化的利弊分析 115

14.1.2 冻土变化的影响 120

14.2 植被生态系统变化的利弊分析 124

14.2.1 森林变化的利弊分析 124

14.2.2 草地变化的利弊分析 132

14.3 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利弊分析 135

14.3.1 气候变化对中国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历史借鉴 135

14.3.2 国际研究成果对气候可能影响我国生物多样性未来变化的科学参考 139

14.3.3 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143

14.4 土地退化的未来趋势及其影响 145

14.4.1 未来气候变化对土地沙漠化的可能影响 145

14.4.2 土地盐碱化 152

14.4.3 水土流失变化的影响与未来趋势预估 156

14.5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工业与交通部门影响的利弊分析 165

14.5.1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工业原材料部门的影响 165

14.5.2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食品制造与加工业的影响 167

14.5.3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能源行业的影响 168

14.5.4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169

14.6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服务业和居民生活影响的利弊分析 170

14.6.1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170

14.6.2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保险业与金融投资领域的影响 172

14.6.3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医疗卫生行业的影响 178

14.6.4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181

14.7 结语 184

主要参考文献 188

第15章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影响分析 195

提要 195

15.1 气候与环境变化分区 195

15.1.1 分区原则与方法 195

15.1.2 分区结果 196

15.2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华北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197

15.2.1 战略地位 197

15.2.2 气候与环境变化的主要问题及影响 198

15.2.3 主要对策 201

15.3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东北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203

15.3.1 战略地位 203

15.3.2 气候与环境变化的主要问题及影响 204

15.3.3 主要对策 207

15.4.1 战略地位 209

15.4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华东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209

15.4.2 气候与环境变化的主要问题及影响 210

15.4.3 主要对策 214

15.5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华中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217

15.5.1 战略地位 217

15.5.2 气候与环境变化的主要问题及影响 218

15.5.3 主要对策 222

15.6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华南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223

15.6.1 战略地位 224

15.6.2 气候与环境变化的主要问题及影响 225

15.6.3 主要对策 230

15.7.1 战略地位 232

15.7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西南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232

15.7.2 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问题及影响 233

15.7.3 主要对策 237

15.8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西北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238

15.8.1 战略地位 239

15.8.2 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及对策 239

15.9 区域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的综合分析 244

15.9.1 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生态与环境变化挑战 244

15.9.2 中国区域生态与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246

15.9.3 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主要战略对策 247

主要参考文献 256

提要 258

第16章 气候与环境变化和我国重大工程建设及经济发展关系的分析 258

16.1 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重大工程与经济建设的影响 259

16.1.1 沿海地区的基本特点 259

16.1.2 气候变化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260

16.1.3 对策措施 264

16.2 气候变化与长江流域旱涝灾害及三峡工程的关系 266

16.2.1 长江流域的历史暴雨洪水 266

16.2.2 长江流域的干旱及枯水径流 267

16.2.3 长江流域旱涝灾害的主要因素 269

16.2.4 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洪水和枯水的可能影响 272

16.2.5 气候变化对三峡水库运行风险的可能影响 274

16.2.6 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 276

16.3 华北水资源短缺与南水北调 277

16.3.1 影响华北水资源短缺的自然与社会因素 278

16.3.2 近50年华北地区径流变化 280

16.3.3 南水北调三条路线及其调水量 282

16.3.4 气候变化对南水北调工程调水量的可能影响 284

16.3.5 华北水资源短缺的适应性对策 286

16.4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山地灾害影响的利弊分析 287

16.4.1 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影响的趋势 287

16.4.2 对高寒山地冰雪灾害的影响 291

16.4.3 山地灾害发展态势及防御对策 296

16.5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寒区工程的影响 301

16.5.1 冻土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301

16.5.2 气候变化对寒区工程稳定性的影响 305

16.5.3 寒区工程稳定性对策 308

16.6 气候变化与西北沙漠化防治及水土保持 308

16.6.1 气候变化与西北干旱区的沙漠化 308

16.6.2 气候变化与西北半干旱区水土流失 313

16.7 气候变化与退耕退牧还林还草 315

16.7.1 气候变化与自然地带的位移 315

16.7.2 依据地域分异规律实施退耕退牧还林还草 316

16.7.3 退耕退牧与三北防护林建设 318

16.7.4 调整干旱半干旱区的土地利用结构 319

16.8 气候变化对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影响 320

16.8.1 内陆河流域水资源与环境变化 320

16.8.2 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及其环境生态效应 322

16.8.3 未来气候变化对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的影响 325

16.8.4 流域综合治理对生态与环境的作用分析 328

16.8.5 流域综合治理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对策 329

主要参考文献 331

第17章 减缓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分析 335

提要 335

17.1 减缓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335

17.1.1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 335

17.1.2 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336

17.1.3 中国可持续发展与减排问题 339

17.1.4 可持续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341

17.1.5 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的伴生效益 342

17.2.1 情景方法论 345

17.2 排放情景分析 345

17.2.2 情景定义和主要假定 346

17.2.3 情景结果 349

17.2.4 全球减缓情景 352

17.2.5 减缓情景政策 355

17.2.6 不确定性分析 357

17.3 中国温室气体减排对策 358

17.3.1 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领域 359

17.3.2 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减排增量成本 366

17.3.3 碳减排的宏观影响 368

17.4 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综合分析 373

17.4.1 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综合分析的必要性 373

17.4.2 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差别和联系 375

17.4.3 减缓和适应的协同 376

17.4.4 适应性排放问题 377

17.4.5 减缓和适应的权衡取舍 378

17.4.6 减缓、适应与可持续发展 380

17.5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政策建议 381

17.5.1 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 381

17.5.2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 382

17.5.3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机遇 383

17.5.4 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建议 384

主要参考文献 385

下卷名词解释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