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交换与通信网 1
1.1.1 交换机的出现 1
1.1.2 通信网的概念 2
1.1.3 OSI模型 3
1.1.4 网络工作方式 6
1.1.5 信息传送方式 7
1.2 交换原理 9
1.2.1 交换机的物理结构 9
1.2.2 基本交换单元 10
1.2.3 交换节点的功能结构 12
1.3 交换技术分类 14
1.3.1 业务特点 14
1.3.2 电路交换 15
1.3.3 报文交换 17
1.3.4 分组交换 18
1.3.5 帧中继 19
1.3.6 ATM交换 20
1.3.7 计算机网络使用的交换技术 22
小结 24
习题 24
参考文献 24
第2章 电路交换技术 25
2.1 电路交换技术的发展与分类 25
2.1.1 电路交换技术产生的背景 25
2.1.2 电路交换技术的分类 26
2.1.3 电路交换的基本功能 27
2.2 电路交换机的硬件结构 29
2.2.1 话路子系统 30
2.2.2 控制子系统 37
2.2.3 处理机间通信 40
2.3 数字交换网络的结构 42
2.3.1 基本交换单元 42
2.3.2 交换网络 46
2.4 电路交换机的控制软件 48
2.4.1 程控交换软件 48
2.4.2 呼叫处理程序 51
2.4.3 程序的执行管理 57
2.4.4 故障处理 59
2.4.5 呼叫处理过程 61
2.5 电路交换机的指标体系 62
2.5.1 性能指标 62
2.5.2 服务质量指标 63
2.5.3 可靠性指标 64
2.5.4 运行维护性指标 64
小结 65
习题 65
参考文献 66
第3章 信令系统 67
3.1 信令系统概述 67
3.1.1 信令的概念 67
3.1.2 信令的功能 67
3.1.3 信令的分类 68
3.1.4 信令方式 69
3.2 7号信令系统 71
3.2.1 概述 71
3.2.2 功能结构 73
3.2.3 信令单元格式 76
小结 78
习题 79
参考文献 79
第4章 分组交换与帧中继技术 80
4.1 引言 80
4.2 分组交换技术 80
4.2.1 资源分配 80
4.2.2 分组的形成 82
4.2.3 交换虚电路的建立和释放 87
4.2.4 虚电路和逻辑信道的概念 89
4.2.5 路由选择 90
4.2.6 流量控制 92
4.3 X.25协议 93
4.3.1 分层结构 93
4.3.2 物理层 93
4.3.3 数据链路层 93
4.3.4 分组层 96
4.4 分组交换机 99
4.4.1 分组交换机在分组网中的作用 99
4.4.2 分组交换机的功能结构 100
4.4.3 分组交换机的指标体系 101
4.5 帧中继技术 102
4.5.1 帧中继的协议结构与帧格式 102
4.5.2 帧中继的交换原理 105
4.5.3 帧中继的特点 107
4.5.4 帧中继交换机 108
小结 110
习题 110
参考文献 111
第5章 ATM交换技术 112
5.1 引言 112
5.2 ATM基础知识 114
5.2.1 ATM传送模式 114
5.2.2 ATM信元结构 115
5.2.3 ATM分层参考模型 118
5.2.4 ATM信元传送处理原则 120
5.2.5 基于ATM交换的B-ISDN拓扑结构 122
5.3 物理层 123
5.3.1 物理介质子层 124
5.3.2 传输会聚子层 125
5.4 ATM层协议 126
5.4.1 ATM信元和信头结构 126
5.4.2 ATM信元中各域的意义 126
5.4.3 ATM信元的信头结构在ATM网络中的作用 128
5.5 ATM适配层(AAL)协议 129
5.5.1 AAL的结构、功能、业务类别及协议模型 129
5.5.2 AAL1 131
5.5.3 AAL2 132
5.5.4 AAL3/4 135
5.5.5 AAL5 137
5.6 ATM交换技术 138
5.6.1 ATM交换的基本原理 138
5.6.2 ATM交换机的模块结构 139
5.6.3 信元交换机构 141
5.6.4 ATM交换网络 146
5.6.5 ATM交换网络的选路控制方式 150
5.6.6 信元交换节点的转发 151
5.7 ATM信令 153
5.7.1 信令协议的体系结构 153
5.7.2 信令消息 154
5.7.3 ATM网络的呼叫控制过程 156
5.8 ATM网络的业务量管理 157
5.8.1 网络资源管理 157
5.8.2 连接接纳控制 158
5.8.3 使用参数控制 159
5.8.4 整形 160
5.8.5 信元丢失和优先级控制 160
5.8.6 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 161
小结 162
习题 163
参考文献 163
第6章 路由器及IP交换技术 164
6.1 TCP/IP基本原理 164
6.1.1 TCP/IP分层模型 164
6.1.2 TCP/IP模型各层的功能 166
6.1.3 IP编址方式 167
6.1.4 地址解析协议 171
6.1.5 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 172
6.1.6 TCP协议 173
6.1.7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175
6.1.8 IP的未来(IPv6) 175
6.2 传统路由器的原理 176
6.2.1 路由器完成的功能和硬件结构 176
6.2.2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180
6.2.3 路由选择表的生成和维护 184
6.2.4 路由及路由协议介绍 185
6.3 IP与ATM的结合 190
6.3.1 IP与ATM结合的模型 191
6.3.2 IP与ATM结合的驱动方式 193
6.3.3 基于ATM的局域网互连——局域网仿真 193
6.3.4 经典的IP over ATM 194
6.3.5 基于ATM的多协议传输 197
6.4 标记交换技术 199
6.4.1 MPLS概念介绍 199
6.4.2 网络体系结构 201
6.4.3 MPLS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202
小结 203
习题 204
参考文献 204
第7章 交换新技术 205
7.1 节点功能的变化 205
7.1.1 业务控制和交换的分离 205
7.1.2 业务、呼叫控制和承载分离 208
7.1.3 通信网络的演变 210
7.2 软交换技术 211
7.2.1 软交换技术的引入 211
7.2.2 软交换技术应用 213
7.2.3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网络体系结构 214
7.2.4 软交换技术的标准化进展 215
7.3 光交换技术 217
7.3.1 光交换技术概述 217
7.3.2 光交换元件 218
7.3.3 光交换网络 220
7.3.4 多维交换系统 227
7.3.5 光交换的应用 229
小结 231
习题 231
参考文献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