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基础知识 3
第一节 生命的物质性和人体的化学组成 3
一、物质及其运动 3
二、原子、分子与生命现象 3
三、人体的化学组成 4
第二节 水——生命的介质 6
一、水分子的结构与氢键 7
二、水的偶极性质与溶剂性能 7
三、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度 8
一、酸、碱质子理论与体内的酸、碱 10
第三节 酸、碱、盐和体液 10
二、缓冲原理与体内缓冲系统 12
三、渗透压与体液的运转 13
第四节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16
一、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6
二、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 23
三、附录 25
第二章 糖 26
第一节 糖的概念与分类 26
一、葡萄糖 27
第二节 单糖 27
二、其它重要单糖 31
三、单糖的重要性质 32
第三节 低聚糖(寡糖) 34
第四节 多糖 35
一、沉粉 35
二、糖元 36
三、粘多糖 37
第五节 人体内的糖及其生物学功能 39
一、糖是组成人体的重要成分之一 39
二、糖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 40
第六节 糖储备在运动中的意义 41
一、糖储备与运动能力 41
二、影响糖储备的主要因素 41
第三章 脂类 43
第一节 脂类的概念与分类 43
一、单脂 43
二、复脂 43
第二节 脂肪(真脂或甘油三酯) 44
一、脂肪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44
二、脂肪的性质 45
一、磷脂 47
第三节 磷脂与糖脂 47
二、糖脂 49
第四节 固醇类 51
一、胆固醇 51
二、麦角固醇 53
第五节 人体脂类的分布及生物学作用 53
一、脂肪的含量与分布 53
二、脂肪的生物学功能 54
三、类脂的含量与分布 55
四、类脂的生物学功能 55
第四章 蛋白质 59
第一节 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59
第二节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59
二、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 60
一、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60
三、肽键与肽 65
第三节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66
一、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 66
二、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 67
第六节 体脂,肥胖与运动 67
第四节 蛋白质的重要性质 71
一、两性游离和等电点 72
二、胶体性质 73
三、变性 74
四、沉淀 75
五、呈色反应 75
第五节 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76
一、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76
二、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76
第五节 运动对核酸含量的影响 77
第六节 蛋白质的分类 77
第七节 运动对人体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78
第五章 核酸 79
第一节 核酸的化学组成 79
二、水解产物 79
一、元素组成 79
第二节 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单核苷酸 81
一、核苷 81
二、核苷酸 82
第三节 核酸的分子结构 84
一、核酸的基本结构 84
二、DNA的分子结构 84
三、RNA的分子结构 87
第四节 核酸的生物学功能 88
一、核酸与遗传信息的传递 88
二、核酸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93
三、核酸结构的改变与生物变异 96
第六章 酶 98
第一节 酶的概念、命名和分类 98
一、概念 98
二、酶促反应的特点 98
三、酶的命名 98
四、酶的分类 99
一、酶的化学本质 100
二、酶的组成与结构特点 100
第二节 酶的化学本质及其组成 100
三、酶的活性中心 101
第三节 酶的催化功能与酶的特异性 102
一、酶的作用原理(中间产物学说) 102
二、酶的催化机制 103
三、酶的特异性 104
四、酶元及其致活作用 106
五、酶的结构与功能 107
第四节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107
一、酶浓度的影响 107
二、底物浓度的影响(米氏方程) 108
四、pH的影响 109
三、温度的影响 109
五、活化剂的影响 110
六、抑制剂的影响 110
七、反应产物的影响 112
第五节 同功酶和多酶系统 112
二、多酶系统 113
第六节 酶活性的测定 113
一、同功酶 114
第七节 体育运动对酶的影响 114
一、一次运动对酶活性的影响 114
二、长时期运动训练对酶活性的影响 115
第七章 维生素和激素 117
第一节 维生素概述 117
一、维生素的种类 117
二、维生素的生理功能 117
二、激素分泌的调节 120
三、激素作用原理 120
第二节 维生素与运动能力 122
第三节 激素概述 124
一、内分泌腺的种类和所分泌的激素 124
第四节 激素与运动 129
一、甲状腺激素 129
二、肾上腺髓质激素 132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 133
四、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134
五、生长激素(GH) 140
六、性激素 143
第八章 代谢总论 147
第一节 物质代谢的概念 147
第二节 能量代谢的概念 147
一、能源物质(糖、脂肪、蛋白质)的供能特点 147
二、食物的卡价 148
四、基础代谢和相对代谢率(R·M·R) 149
三、呼吸商(R·Q) 149
第三节 运动时物质代谢的研究方法 150
一、比较生物化学法 151
二、动静脉导管引流法 151
三、同位素示踪法 151
四、人体活检法 151
第九章 糖的分解代谢 153
第一节 糖的消化与吸收 153
一、糖的消化 153
二、糖的吸收 153
一、糖的无氧酵解 154
第二节 糖的分解代谢 154
二、糖的有氧氧化 158
三、糖无氧分解与有氧氧化的调节 161
四、磷酸戊糖途径 164
第三节 运动和糖代谢 165
一、血糖 165
(一)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165
(二)运动时血糖的变化 165
二、运动和丙酮酸 166
(一)乳酸的生成 167
三、运动和血乳酸 167
(二)运动强度和无氧阈 169
(三)乳酸的代谢 169
第四节 糖元的合成 172
一、糖元的合成 172
二、运动对糖元合成的影响 173
第十章 生物氧化 174
第一节 生物氧化的方式 174
一、生物氧化中CO2的生成方式 174
二、生物氧化中物质的氧化方式 175
第二节 生物氧化中水的生成—— 呼吸链 175
一、脱氢酶和脱氢辅酶 176
三、辅酶Q(CoQ) 177
二、黄素酶 177
四、细胞色素 178
五、呼吸链 178
第三节 生物氧化与能量的生成、转移、储存和利用 179
一、ATP的生成 179
二、高能磷酸键的转移、储存和利用 180
第十一章 脂类的分解代谢 182
第一节 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182
一、脂肪的消化与吸收 182
第二节 血脂 183
三、胆固醇的消化与吸收 183
二、磷脂的消化与吸收 183
第三节 脂肪的分解代谢 184
一、甘油的代谢 185
二、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185
(一)脂肪酸的活化 185
(二)脂肪酰辅酶A进入线粒体 185
(三)脂肪酸的β氧化过程 186
三、酮体的生成和氧化 187
(一)酮体的生成 187
四、运动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188
(二)酮体的氧化 188
(三)运动对酮体的影响 188
(一)运动对血脂的影响 189
(二)运动时脂肪酸代谢的特点 189
(三)运动能减少体脂、控制肥胖的生化机理 190
第四节 磷脂的分解代谢 191
第五节 胆固醇的代谢 191
一、蛋白质的消化 193
(二)肠中消化 193
(一)胃中消化 193
第一节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193
第十二章 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193
二、氨基酸的吸收 194
第二节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194
一、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194
(一)氧化脱氨基作用 194
(二)转氨基作用(氨基移换作用) 194
(三)联合脱氨基作用 196
二、氨的代谢 197
(一)尿素的生成 197
四、运动时氨基酸代谢特点 198
三、酮酸的代谢 198
(二)谷氨酰胺的生成 198
(三)氨代谢的其它途径 198
第三节 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200
一、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与氨代谢 200
(一)组织胺 200
(二)5-羟色胺 201
(三)γ-氨基丁酸 201
二、肌酸代谢 201
三、谷胱甘肽 202
第四节 糖、脂类和氨基酸代谢的相互关系 202
三、脂类与氨基酸代谢的关系 203
一、氨基酸与糖代谢的关系 203
二、糖与脂类代谢的关系 203
第十三章 物质代谢的调节 205
第一节 物质代谢调节的基本方式 205
一、细胞水平的调节 205
二、器官水平的调节 205
三、整体水平的调节 205
第二节 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 205
一、酶结构的调节 206
(一)变构调节 206
二、酶含量的调节 207
(二)酶蛋白的化学修饰 207
(一)诱导作用 208
(二)酶蛋白降解的调节 208
第三节 运动时物质代谢的调节 208
一、运动时肌肉中ATP和CP的调节 208
(一)ATP与ADP的比值 208
(二)嘌呤核苷酸循环 209
二、运动时糖元代谢的调节 209
(一)激素的调节作用 210
(二)脂肪酸和葡萄糖之间利用的调节 211
(一)运动时脂肪酸代谢和脂肪组织的动员 211
三、运动时脂肪代谢的调节 211
(二)6-磷酸果糖和1,6-二磷酸果糖循环 211
四、运动时肌肉中糖和脂肪氧化的酶调节 212
第十四章 肌肉的生物化学 214
第一节 肌肉组织的微细结构和化学组成 214
一、肌肉组织的微细结构 214
二、运动对骨骼肌线粒体的影响 216
三、肌肉的化学组成 216
(一)肌肉蛋白质 217
(二)非蛋白质含氮浸出物 217
第二节 红、白肌纤维的生化特性 218
三、不同类型肌纤维的代谢特点 219
二、肌纤维的酶活性 219
一、红、白肌纤维的化学组成 219
第三节 肌纤维对运动的生化适应 220
一、不同专项运动员肌纤维的生化特性 220
二、运动对肌纤维酶活性的影响 220
三、运动对肌糖元代谢的影响 221
第四节 肌肉收缩与松驰的分子机理 222
一、肌肉收缩时肌节的变化及滑行学说 222
二、粗丝的分子组成 222
三、细丝的分子组成 224
(一)肌动蛋白 224
(三)肌原蛋白 225
(二)原肌球蛋白 225
四、肌肉收缩的启动 226
(一)肌动球蛋白的形成 226
(二)肌球蛋白ATP酶活性的增加 226
五、兴奋收缩偶联与肌肉的松驰 226
第十五章 血、尿成分的化学 228
第一节 血液成分的化学 228
一、蛋白质 228
(一)血红蛋白 228
(二)血浆蛋白 229
二、非蛋白含氮物质 232
(三)运动对血浆蛋白的影响 232
四、无机盐 234
第二节 尿液成分的化学 234
一、尿液的生成 234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234
(二)肾小管和收集管选择性重吸收 234
三、非含氮有机物 234
二、尿的性质与化学成分 235
(一)一般性质 235
(二)尿的化学成分 236
(二)运动性蛋白尿 237
三、运动对尿成分的影响 237
(一)运动性糖尿 237
(三)尿胆素原 240
第十六章 运动时供能代谢和训练 244
第一节 氧和氧债 244
第二节 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供能 244
一、三磷酸腺苷(ATP) 244
二、磷酸肌酸(CP) 245
三、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的关系 246
第三节 糖无氧代谢(糖酵解)供能 247
第五节 运动时无氧代谢供能和有氧代谢供能的关系 248
第四节 有氧代谢供能 248
一、运动时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供能过程的概念 249
(一)运动时无氧代谢供能过程 249
二、运动时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过程的关系 250
第六节 无氧代谢能力和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 250
一、各种运动项目的供能代谢特点 250
二、某些训练方法的供能代谢特点 251
(一)发展无氧代谢能力训练的生化原则 252
三、发展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能力训练的生化原则 252
(二)发展有氧代谢能力训练的生化原则 254
一、ATP—CP能量系统的评定方法 254
(一)直接测定法 254
(二)间接测定法 254
二、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能力的评定 255
(一)糖无氧代谢能力的评定 255
(二)有氧代谢能力的评定 255
第七节 代谢能力的评定方法 256
(一)血糖升高 257
一、应激和运动 257
(三)蛋白质分解和加强 257
(二)脂肪动员加速 257
第一节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257
第十七章 恢复过程和疲劳 257
二、能量物质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258
第二节 肌肉中ATP和CP的恢复 258
一、持续运动时ATP和CP的恢复 259
二、间歇运动时ATP和CP的恢复 259
第三节 氧合肌红蛋白的恢复 259
(二)运动时有氧代谢供能过程 260
第四节 肌糖元的恢复 260
一、长时间运动后肌糖元的恢复 260
二、短时间、大强度间歇运动后肌糖元的恢复 261
三、肌糖元负荷(超量恢复) 262
第五节 运动性疲劳的生化特点 263
一、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无氧代谢)疲劳的生化特点 263
(一)ATP和CP 263
(二)血乳酸 263
(三)肌肉中pH值 264
二、长时间运动性疲劳的生化特点 265
第十八章 年龄的生化特点与体育锻炼 266
第一节 年龄与酶活性的变化 266
第二节 年龄与血红蛋白的变化 268
第三节 年龄与糖代谢特点 269
第四节 年龄与脂类代谢特点 271
第五节 年龄与蛋白质代谢特点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