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导言 1
第一章 历史遗产:传统的国家观念与国家制度 5
一、上古时期的国家形态与国家观念 5
1.“国”与“国家”概念溯源 5
2.夏商时期的国家形态 10
3.西周封国与尊王攘夷 17
二、社会转型与封建国家制度的确立 21
1.从贵族政治到君主政治 21
2.从宗法本位到国家本位 24
3.封建国家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 27
三、理想国家的争鸣 30
1.孔子:“有道”之世 30
2.老庄:“小国寡民”与回归自然 32
3.孟荀:“王道”世界与“王制”社会 34
4.墨子:兼爱交利 36
5.法家:君主专制 38
四、维护封建国家的理论支柱 41
1.封建国家制度的发展与调整 41
2.“君权神授”的帝王论 47
3.“礼法合流”的政治论 49
4.“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民本论 52
5.“用夏变夷”的征服论 54
6.“忠君报国”的道德论 58
五、封建国家学说的历史命运 62
1.从辉煌到没落 62
2.精华与糟粕同在 64
3.启蒙思想家的批判 65
1.时代落差与中西对撞 71
一、旷古未有的变局 71
第二章 西方入侵:“天朝”危机与“海国”魅力 71
2.“衰世”报警的“更夫” 75
3.坚船利炮与城下之盟 78
二、朦胧向往西方国家制度 80
1.从夜郎自大到开眼看世界 80
2.先驱者对西方国家制度的最初介绍 85
3.走出国门者的雾里看花 90
4.可贵的反省:“君民不隔不如夷” 94
三、建立人间天国的尝试 97
1.太平理想与天国梦幻 97
2.两个政权的异中有同 99
3.《资政新篇》的新展示 102
第三章 裂变:西方国家观念的输导与传统国家观念的衰替 106
一、多渠道传输与多方位观察 106
1.在华外人对西方国家观念的传输 106
2.《万国公报》对西方国家学说的传播 110
3.朝廷使臣对西方国家制度的观察 116
4.早期改良派对西方国家制度的介绍 121
二、传统国家观念的日薄西山 126
1.“中国中心”观念的被迫舍弃 126
2.“夷夏之防”的难以为继 131
3.“应变”意识的普遍增强 135
三、国家体制的被动调适 139
1.从“夷”到“洋”称谓的变化 139
2.从礼部到总理衙门的制度递嬗 142
3.“天朝——藩属”体制的摇摇欲坠 146
第四章 萌发:主权意识的发端与变革君主专制的呼唤 151
一、主权意识:近代国家观念的核心 151
1.丧权辱国的刺激与国际公法的启迪 152
2.关税自主与废除领事裁判权 157
3.“商战”论的理性价值 164
4.国际平等的企盼与主权意识的滋长 169
二、变革君主专制的舆论准备 174
1.变法:富强之路的新思考 174
2.变君主国为君民共主国 178
3.议院方案的多种设计 182
第五章 觉醒:国家观念的转型与变更国体的尝试 187
一、救亡图存:压倒一切的神圣主题 187
1.“国地、国权、国民”——近代国家观念的凸现 187
2.“自强保种”——民族生存权利的张扬 191
3.“振兴中华”的时代呼声 197
二、近代国家学说的选择与阐释 199
1.严复的国家学说 200
2.康有为的国家学说 211
3.梁启超的国家学说 222
4.大众传媒的广泛传播 236
三、戊戌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国的勇敢实践 243
1.托古改制的运作 243
2.变更国体的尝试 246
3.百日维新的夭折 251
第六章 创立民国:国家观念的倍增与民主共和的追求 256
一、国家观念与主权意识的强化 256
1.“民族主义之雄风盛潮” 257
2.国格醒觉:“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 265
3.捍卫国家主权的大潮 273
二、民主共和国的热烈追求 279
1.民权思想的激荡与国民意识的崛起 279
2.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 290
3.《民报》与国家观念的拓展 299
三、孙中山与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 307
1.对国家理论的思考 308
2.建设民族国家的政治理念 313
3.建设国民国家的政治理念 316
4.建设社会国家的政治理念 320
四、对西方国家学说的最初怀疑 323
1.西方代议制是否尽善尽美 324
2.无政府主义者的国家观 328
3.社会主义思想的早期传播 335
五、丧钟与礼炮交响 343
1.中华民国的诞生 343
2.皇帝制度的覆灭 347
3.不可逆转的民主共和国观念 350
1.专制还魂与共和无实 354
第七章 新的求索:从双重危机到接受马克思主义 354
一、国家学说的双重危机 354
2.欧战浩劫与偶像崩塌 357
3.“山重水复疑无路” 360
二、启蒙与救亡的相互激荡 362
1.唤起多数国民之自觉 362
2.心灵创伤:“五七”、“五九”国耻 370
3.“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狂飙 375
三、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传播 382
1.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思潮的涌动 382
2.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感召 390
3.新的追求:“索我理想之中华” 397
第八章 对峙:两种国家制度的较量 401
一、党国政权与新专制主义的悲剧 401
1.“三民主义”的旗帜与党国政权的现实 401
2.封建化的理论包装与法西斯主义的借尸还魂 412
3.从“体用”结合到“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 416
4.南京国民政府:新专制主义国家的化身 422
二、建立人民民主国家的开创性实践 430
1.“一切权力归农会” 430
2.红色政权的建立 436
3.从“工农共和国”到“人民共和国”的思想飞跃 441
三、“一国两制”的历史先河 446
1.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与“一国两制”的滥觞 446
2.蒋介石与《中国之命运》 451
3.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456
4.抗日民主根据地与国统区的鲜明对照 459
第九章 民族灾难:国家观念的巨大锤炼 467
一、抗日烽火与国家观念的昂扬 467
1.铁蹄蹂躏与亡国奴的厄运 468
2.“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470
3.面对“共赴国难”的严峻考验 477
4.烈火真金:民族灾难愈深重,国家观念愈增强 482
二、经受反美风暴的洗礼 485
1.国家主权不容侵犯 486
2.民族尊严不容伤害 492
3.中国内政不容干涉 498
4.白皮书:一份不可多得的反面教材 503
第十章 大浪淘沙:各个党派的国家观念及其不同归宿 510
一、国共两党之外的各个党派 510
1.特殊的生态环境 511
2.各个党派的由来与发展 515
3.抗战时期中国政治的新格局 520
4.共赴国难:团结抗日的政治主张 525
二、在建国问题上的不同政见 531
1.中国青年党的国家观 531
2.人权派的国家观 538
3.第三党和农工民主党的国家观 544
4.中国民主同盟的国家观 549
三、青山不遮东流去 555
1.和平民主之路被封堵 556
2.人民革命的洪流势不可挡 562
3.归宿:走向光明还是坠入深渊 567
第十一章 抉择:历史是公正的审判官 573
一、两种国家制度和两个命运的决战 573
1.围绕抗战胜利后建国目标而展开的斗争 573
2.指明方向: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 576
3.决战在即:国共合作破裂,解放战争拉开序幕 580
二、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 583
1.国民党政权的丧钟已经敲响 58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于世界东方 586
结语 国家观念新陈代谢的启示 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