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 1
1 基因工程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1
1.1 遗传信息传递的方向——中心法则 1
1.2 DNA的复制 2
1.3 DNA聚合酶 3
1.4 原核和真核生物基因结构的特征 6
1.5 RNA的转录和RNA的加工 7
1.6 逆转录和逆转录酶 18
1.7 翻译——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18
1.8 基因表达的调控 33
2 基因工程的四大要素及实施要点 49
2.1 基因工程操作中常用的工具酶 49
2.2 基因的分离 53
2.3 基因工程载体 60
2.4 受体细胞和重组基因的导入 70
2.5 基因重组的方法 71
2.6 基因重组体的筛选 74
3 与基因工程相关的一些理论和技术问题 79
3.1 外源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的高效表达 79
3.2 基因的融合和融合蛋白的表达 83
3.3 外源蛋白的分泌表达 86
3.4 关于重组蛋白的正确折叠及修饰 90
3.5 几种产生基因突变的方法 93
3.6 DNA序列分析 98
3.7 基因的修饰及其对表达的影响 101
4 蛋白质工程概述 110
5 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的进展 113
5.1 COS细胞瞬时表达系统及其应用 113
5.2 哺乳动物细胞稳定表达系统 116
5.3 核型多角体病毒为载体的昆虫表达系统 118
5.4 噬菌体显示技术(phage display) 123
5.5 粒子轰击和基因转移 125
5.6 同源重组与基因寻靶 127
5.7 关于转基因动物 130
5.8 聚合酶链式反应及其应用进展 131
5.9 几种有开发前景的研究 134
第2篇 酶工程 138
1 酶工程概述 138
1.1 定义及特点 138
1.2 范围 138
2 酶的来源及酶反应的特点 139
2.1 酶的来源及微生物作为酶源的优越性 139
2.2 酶的分类及其基本作用原理 145
3 酶的分离纯化及纯度鉴定技术 149
3.1 酶的抽提 149
3.2 用于生化物质分离的沉淀技术 152
3.3 各种分离纯化技术的基本理论依据 155
3.4 凝胶过滤 155
3.5 吸附层析 165
3.6 离子交换层析 167
3.7 高效液相色谱(HPLC) 174
3.8 亲和层析 179
3.9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187
3.10 等电聚焦(IEF) 193
3.11 几种其他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17
3.12 印迹转移电泳 219
3.13 各种分离纯化技术的顺序及衔接 221
4 固定化技术 222
4.1 固定化技术的发展史 222
4.2 固定化技术 222
4.3 固定化技术的新进展 224
4.4 生物传感器为酶工程开拓了新的发展领域 226
5 多酶反应器 231
5.1 意义 231
5.2 多酶反应器的设计目标和要求 231
5.3 使用多酶反应器时的一些注意事项 231
6 化学修饰及蛋白质工程等新技术为酶的开发和改造提供的新途径 233
6.1 酶的化学修饰 233
6.2 基因工程技术为酶的生产提供新途径 233
6.3 蛋白质工程技术为酶的定向改造提供新手段 234
7 酶工程发展的现状和展望 235
第3篇 动物细胞工程 238
1 抗体产生的机理 238
1.1 抗体的概念 238
1.2 抗体形成的理论 238
1.3 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 240
1.4 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片段 242
1.5 免疫球蛋白的基因结构 242
1.6 抗体多样性的基因基础 244
1.7 抗体多样性的细胞学基础 247
1.8 抗体制备技术的发展 248
2 细胞工程抗体 261
2.1 小鼠体系 261
2.2 融合前的准备工作 262
2.3 细胞融合 267
2.4 融合后的管理 279
3 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287
3.1 制备人单抗的技术路线 288
3.2 人源抗体制备中的难点及新技术方法 296
4 单克隆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305
4.1 单克隆抗体在体外的应用 305
4.2 单克隆抗体在体内的应用 307
附录:杂交瘤单克隆抗体技术 310
1 融合前的准备工作 310
2 B细胞融合技术 314
3 融合后的管理工作 315
第4篇 植物细胞工程 323
1 植物试管苗培养和繁殖 323
1.1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及其表达 323
1.2 培养基 326
1.3 愈伤组织诱导和培养 329
1.4 试管苗再生的途径 330
1.5 影响愈伤组织培养和试管苗形成的因素 333
1.6 组织培养中形态发生的应用 337
1.7 植物种质资源的贮存 344
2 细胞培养 349
2.1 悬浮细胞的来源和起始培养 349
2.2 小规模细胞悬浮培养 350
2.3 大规模细胞培养 352
2.4 植物细胞固定化培养 352
2.5 植物细胞反应器的设计和类型 354
2.6 培养细胞生长量和活力分析 358
2.7 细胞培养的利用 359
3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 381
3.1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 381
3.2 体细胞杂交 384
3.3 体细胞杂种的遗传 389
4 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 394
4.1 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 395
4.2 主要外源基因产物在转基因植物中的作用原理 405
4.3 转基因植物的遗传稳定性 416
4.4 转基因植物产品的风险性 419
第5篇 发酵工程 423
1 概述 423
1.1 历史的回顾 423
1.2 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发酵工业进入了新时期 424
2 优良菌种的选育 426
2.1 菌种分离、筛选的原则与步骤 426
2.2 产生特殊物质的微生物筛选 429
2.3 自然选育 432
2.4 诱变育种 433
3 代谢调控和代谢工程 438
3.1 代谢调控 438
3.2 代谢工程 446
4 发酵与产物分离偶联 452
4.1 发酵与产物分离偶联的基础 452
4.2 偶联技术的应用 454
5 发酵过程的优化与控制 464
5.1 发酵过程的测量 464
5.2 发酵过程模型化 467
5.3 发酵过程控制 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