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组织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于永达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302119066
  • 页数:268 页
图书介绍:国际公共组织学是公共管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世界上多数国家大专院校公共管理专业都开设有关课程。本书旨在将国际公共组织的研究引入国内公共管理专业的教育体系中来。本书从理论和实务两条线索展开。理论部分是国际公共组织现有理论研究的综述,包括国际公共组织的分类与本质、形成与发展,国际公共组织与全球化发展的互动关系,国际公共组织与主权国家的关系,国际公共组织发展的未来趋势等。实务部分阐述了当前全球最的影响力的一些国际公共组织,分析其创立背景与发展历程、组织宗旨与行为原则及其与中国的关系等。这些国际公共组织包括: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八国集团、亚态经济合作组织、欧洲联盟、东盟等。本书体系完整、深入浅出,便于自学,可作为大专院校公共管理、经济管理、国际关系等学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及企业人员的培训用书。本书对国际公共组织的从业人员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前言 1

目录 1

上篇 理论部分 3

第1章 国际组织概述 3

1.1 国际组织概念及界定 3

1.1.1 概念流派 3

1.1.2 概念界定 5

1.2 国际组织的分类及特点 5

1.2.1 国际组织的分类 5

1.2.2 国际组织的特点 9

1.3 国际组织的研究方法 11

1.3.1 国际法学方法 11

1.3.2 历史学方法 11

1.3.3 组织学方法 11

1.3.5 经济学方法 12

1.3.6 多学科或交叉学科方法 12

1.3.4 国际政治学方法 12

1.4 国际组织的地位与作用 13

1.4.1 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13

1.4.2 国际组织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14

1.5 国际组织的本质与行政机制 19

1.5.1 国际组织的本质 19

1.5.2 国际组织的行政体制 21

1.5.3 国际组织的行政机构设置 23

1.5.4 国际组织的行政运作 24

1.5.5 国际组织的表决机制 26

1.5.6 财政活动 27

第2章 国际组织的发展 28

2.1 国际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28

2.1.1 国际组织的思想渊源 28

2.1.2 国际组织的历史发展过程 30

2.1.3 国际组织的发展前景 35

2.1.4 西方社会组织的特点及其对国际组织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36

2.2.1 国际组织的自然法则观的道德优先性 37

2.2 国际组织的伦理 37

2.2.2 国际组织的制度正义性 38

2.2.3 国际组织的价值共创性 40

2.3 未来国际组织所面临的问题 41

第3章 全球化进程与国际组织的关系 44

3.1 全球化的涵义 44

3.1.1 全球化的概念 44

3.1.2 全球化的动因 46

3.2 国际组织对全球化发展的作用 47

3.2.1 国际组织是全球性法律原则、规则和制度的创制者 47

3.2.2 国际组织是全球性规则的组织实施者与监督者 48

3.2.3 国际组织是全球化进程的管理者 48

3.2.4 国际组织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争端解决者 49

3.3 全球化进程推动国际组织的发展 50

3.3.1 全球化促使政府间组织职权范围的扩大 50

3.3.2 全球化对国际组织提出了新挑战 51

第4章 国际组织的理论发展 52

4.1 一体化理论 53

4.1.1 联邦主义理论 53

4.1.2 功能主义理论 53

4.1.3 新功能主义的一体化理论 55

4.1.4 沟通理论学派的一体化理论 56

4.2 国际体制理论 57

4.3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59

4.3.1 理想主义与国际组织的发展 59

4.3.2 现实主义与国际组织理论 60

4.3.3 新现实主义 62

4.4 合力论 63

4.5 其他理论 64

4.5.1 建构主义 64

4.5.2 新自由主义 65

4.5.3 新马克思主义学派 66

4.5.4 后现代主义 66

4.5.5 国际关系理论综述 67

第5章 国际组织与主权国家的关系 69

5.1 国际组织与主权国家的互动 70

5.1.1 国际组织与国家主权的发展历程分析 70

5.1.2 坚持国家主权原则的现实意义 74

5.2 中国与国际组织 76

5.2.1 中国与国际组织的最初交往 76

5.2.2 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77

5.3 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80

5.3.1 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现状 80

5.3.2 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中存在的矛盾与冲突问题 82

5.3.3 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协调发展 84

第6章 国际组织与国际经济 86

6.1 国际经济组织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86

6.1.1 世界性的国际经济组织 86

6.1.3 专业性的国际经济组织 87

6.1.4 国际组织对国际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 87

6.1.2 区域性的国际经济组织 87

6.2 国际组织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影响 89

6.2.1 国际组织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89

6.2.2 高科技发展对国际组织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91

第7章 国际组织的危机管理 93

7.1 国际危机的定义与研究状况 93

7.1.1 国际危机定义 94

7.1.2 国际危机的特点 96

7.1.3 国际危机的类型 97

7.1.4 对国际危机研究的状况 99

7.1.5 中国的危机研究 101

7.2 国际危机决策的机理 102

7.2.1 国际危机决策的机理 102

7.2.2 危机决策中的理性与非理性 102

7.2.3 国际危机的预防 104

7.3 国际危机的管理 105

7.3.1 什么是国际危机管理 105

7.3.2 国际危机的管理一般遵循的原则 106

7.3.3 国际危机是否可以管理 107

7.3.4 国际危机的管理方法 108

7.3.5 国际层面的危机管理 109

7.3.6 国际危机的新发展 110

7.4 “危机”中的联合国 111

7.4.1 联合国权威性面临的挑战 111

7.4.2 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面临的挑战 113

7.4.3 《联合国宪章》基本原则受到的冲击 114

7.5 联合国改革的新动向 115

7.5.1 加强联合国、改革联合国的呼声越来越高 115

7.5.2 改革联合国: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117

7.5.3 联合国未来改革方向的争论 118

7.5.4 新一轮联合国未来改革的新动向 120

7.6 联合国与未来国际秩序 121

8.1 国际组织的未来地位 124

8.1.1 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地位 124

第8章 国际组织发展的新趋势 124

8.1.2 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地位 125

8.2 国际组织的未来作用 126

8.2.1 联合国的未来作用 126

8.2.2 国际经济组织的未来作用 127

8.3 国际组织的未来发展趋势 128

第9章 联合国 133

9.1 联合国的成立与发展 133

下篇 专题部分 133

9.2 联合国的宗旨与原则 137

9.3 联合国的组织机构与运作机制 137

9.3.1 联合国大会 137

9.3.2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140

9.3.3 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140

9.3.4 托管理事会 141

9.3.5 国际法院 141

9.3.6 联合国秘书处 142

9.4.2 效率问题 143

9.4.3 程序问题 143

9.4 联合国改革 143

9.4.1 财政问题 143

9.4.4 安理会改革 144

9.5 联合国与中国 145

9.5.1 中国为联合国的创建作出了重大贡献 145

9.5.2 积极推动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146

9.5.3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146

9.5.4 中国积极支持和推动联合国改革 147

第10章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 148

10.1 世界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148

10.2 世界银行的宗旨 149

10.3 世界银行的组织机构与运作机制 150

10.3.1 理事会 150

10.3.2 执行董事会 150

10.3.5 议事规则 151

10.4 世界银行的主要业务 151

10.3.4 行政法庭 151

10.3.3 行长和办事机构 151

10.5 世界银行的资金来源 153

10.6 世界银行与中国 154

10.6.1 历史回顾 154

10.6.2 世界银行的对华援助 155

第11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58

11.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158

11.3.1 理事会 159

11.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组织机构与运作机制 159

11.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 159

11.3.2 执行董事会 160

11.3.3 总裁和办事机构 161

11.3.4 运作机制 161

11.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业务 162

11.4.1 国际监督与政策建议 162

11.4.2 提供贷款与支持改革 162

11.4.3 技术援助与管理培训 164

11.5 资金来源及投票权 165

11.6.2 中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作 166

11.6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中国 166

11.6.1 历史回顾 166

第12章 世界贸易组织(世贸组织) 171

12.1 世贸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171

12.2 世贸组织的宗旨与目标 172

12.3 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 173

12.3.1 最惠国待遇原则 173

12.3.2 国民待遇原则 175

12.3.3 自由贸易原则 176

12.3.4 公平竞争原则 177

12.3.5 透明度原则 178

12.4 世贸组织成员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179

12.4.1 基本权利 179

12.4.2 基本义务 179

12.5 世界贸易组织机构与运作机制 179

12.5.1 部长会议 179

12.5.4 争端解决机构 181

12.5.3 委员会 181

12.5.2 总理事会 181

12.5.5 秘书处和总干事 182

12.5.6 其他机构 182

12.6 世贸组织对世界经贸发展的影响 182

12.6.1 促进经贸合作 182

12.6.2 解决贸易争端 183

12.6.3 保护知识产权 183

12.6.4 改善生活与就业 183

12.7.1 历史回顾 184

12.7.2 加入世贸组织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84

12.6.5 提高经济效率 184

12.7 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 184

第13章 西方工业民主化国家集团(八国集团) 201

13.1 八国集团的产生与发展 201

13.2 八国集团的运行机制与困境 203

13.2.1 关注重点难于一致 203

13.3 八国集团的前景展望 204

13.2.5 发挥作用力不从心 204

13.3.1 八国集团面临的紧迫性问题 204

13.2.2 国内阻碍因素上升 204

13.2.4 美国因素引起争议 204

13.2.3 协商机制存在缺点 204

13.3.2 八国集团前景展望 205

13.4 八国集团与中国 207

13.4.1 呼吁将中国纳入八国集团的呼声正越来越高 207

13.4.2 反对中国加入八国集团的理由 207

13.4.3 支持中国加入八国集团的观点 208

第14章 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 210

14.1 APEC的成立与发展 210

14.2 APEC的宗旨与精神 212

14.3 APEC的组织机构与运作机制 213

14.3.1 经济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13

14.3.2 双部长会议 213

14.3.6 APEC秘书处 214

14.3.5 委员会和工作组 214

14.3.4 高官会 214

14.3.3 专业部长会议 214

14.4 APEC的主要业务 215

14.4.1 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 215

14.4.2 经济技术合作 216

14.5 APEC贸易投资领域有关议题及讨论情况 217

14.5.1 单边行动计划 217

14.5.3 部门自愿提前自由化 218

14.5.2 集体行动计划 218

14.5.4 APEC与多边贸易体制关系 219

14.5.5 电子商务问题 219

14.5.6 新经济问题 219

14.5.7 贸易便利化 220

14.5.8 加强市场功能 220

14.5.9 区域贸易安排与多边贸易体制关系 220

14.5.10 APEC粮食系统 220

14.6 APEC与中国 221

14.6.1 历史回顾 221

14.5.11 生物技术问题 221

14.6.2 经贸合作 222

第15章 欧洲联盟(欧盟) 229

15.1 欧盟的产生与发展 229

15.2 欧盟的宗旨 230

15.3.2 欧盟委员会 231

15.3.3 欧洲议会 231

15.3.1 欧盟理事会 231

15.3 欧盟的主要组织机构与运作机制 231

15.3.4 欧洲法院 232

15.3.5 欧洲审计院 232

15.4 欧盟经济状况与对外关系 232

15.4.1 欧盟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欧贸联) 233

15.4.2 欧盟与美国 233

15.4.3 欧盟与日本 233

15.4.4 欧盟与发展中国家 233

15.5.2 经济领域 234

15.5 欧盟与中国 234

15.5.1 政治领域 234

15.5.3 其他领域 235

15.5.4 中欧关系展望 236

第16章 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 246

16.1 东盟的产生与发展 246

16.2 东盟发展为“大东盟”的背景 247

16.3 东盟的宗旨和目标 248

16.4 东盟的组织机构与运作机制 249

16.4.1 东盟的组织机构 249

16.4.2 东盟的运作机制 250

16.5 东盟与中国 252

16.5.1 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现状 252

16.5.2 中国—东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254

16.5.3 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展望 256

主要参考文献 266

后记 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