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论 1 犯罪论 Die straftat 2004年第5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德)冈特·施特拉腾韦特(Gunter Stratenwerth),(德)洛塔尔·库伦(Lothar Kuhlen)著;杨萌译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366116X
  • 页数:49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德国法学教科书译丛》之一,系统介绍了德国刑法中有关犯罪论的基本问题,密切结合德国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的最新发展,有助于法律专业人士了解德国刑法。

第一编 刑法的基本问题 3

第一章 刑法的功能 3

第一节 刑法的社会控制功能 3

目录 3

一、刑罚 4

(一)刑罚用以平衡罪责 5

(二)刑罚是预防犯罪的工具 10

(三)罪犯—受害人和解,补偿损失 15

(四)结论 17

二、矫正与保安处分 19

(一)功能 19

(二)合法化 20

(三)与刑罚的关系 22

(一)行政处罚 23

三、类似的惩罚措施 23

(二)惩戒处分 25

(三)私刑 26

第二节 犯罪 27

一、犯罪的定义 27

(一)以社会道德规范为据 28

(二)提出实质的犯罪定义的初衷 29

1.法益论 29

2.社会理论的初衷 33

(三)批判性标准 34

二、对犯罪的理解 37

(一)行为人刑法思想 37

(二)行为刑法的变体 38

第三节 刑法的渊源 42

第二章 刑法的渊源和适用范围 42

一、“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不处罚”的基本原则 43

二、具体的法律渊源 45

(一)制定法 45

(二)习惯法 51

(三)法官法 52

第四节 刑法的适用范围 55

一、联邦刑法 55

二、特别法 61

第二编 犯罪的一般理论 65

第一章 刑法的基本概念 65

第五节 犯罪概念的两分法 65

第六节 犯罪的基本形态 67

一、刑法上的行为概念 68

(二)目的行为论 69

(一)因果行为论 69

(三)其他的行为概念 71

二、基本分类 73

(一)作为与不作为 73

(二)故意和过失 74

第七节 犯罪构造阶层 76

一、构成要件 77

(一)定义 77

(二)狭义的构成要件 78

二、违法性 81

三、罪责 83

四、可罚性的其他前提 86

第八节 构成要件该当性 88

一、客观构成要件 88

第二章 故意的作为犯罪 88

(一)可能的行为人 89

(二)行为 90

1.行为犯 90

2.结果犯 91

3.混合形式 104

(三)行为人刑法 105

二、主观构成要件 105

(一)主观构成要件的构造 105

(二)故意 110

1.故意的构造 111

2.故意的认识层面 113

3.故意的意志层面 126

(三)特殊的主观构成要件 136

第九节 违法性 141

一、具体的阻却违法事由 142

(一)被害人的同意 142

1.主导思想 144

2.系统上的归类 145

3.具体要求 147

(二)推定的同意 153

(三)民法上的紧急避险 157

1.攻击性紧急避险 158

2.防卫性紧急避险 158

(四)正当防卫 160

1.基本思想 161

2.具体要求 162

3.紧急自卫 174

4.防卫过当 175

(五)阻却违法的紧急避险 176

1.系统意义 176

2.利益冲突 178

3.义务冲突 184

4.主观方面的要求 186

(六)其他的阻却违法事由 187

1.职务行为 187

2.代替国家机关实施的行为 191

3.惩戒权 192

二、主观的阻却违法要素 193

(一)基本要求 194

(二)具体结论 196

三、错误以为存在阻却违法的客观状况 197

一、刑法上的罪责的概念 202

第十节 罪责 202

二、罪责的具体要求 206

(一)责任能力 206

1.因未成年而无责任能力 207

2.精神障碍导致的无责任能力 210

(二)(可能的)违法性认识 222

1.对禁止错误的界定 224

2.对禁止错误的处理 229

(三)可期待性 236

1.基本思想 236

2.不可期待性的具体情况 239

3.错误认为存在免责形势 245

(四)超越法律的免责 247

第十一节 预备与未遂 248

一、故意行为的实行阶段 249

二、未遂 252

(一)处罚未遂的理由 253

(二)未遂的基本要素 256

1.犯罪决意 256

2.开始实行 258

(三)未遂的可罚性 263

1.一般规定 263

2.正常的量刑范围 264

3.因为严重无知而未遂 265

4.主体不能犯 269

(四)不受处罚的中止 271

1.基本思想 272

2.具体要求 274

4.犯罪既遂的中止 283

3.法律后果 283

第十二节 正犯与共犯 284

一、正犯 285

(一)一般理论 286

1.形式—客观论 286

2.实质—客观论 287

3.主观论 288

4.犯罪支配论 290

5.补充要求 291

(二)正犯的具体形式 293

1.直接正犯 293

2.间接正犯 294

3.共同正犯 310

4.同时犯 317

(三)未遂与中止 317

1.未遂的开始 318

2.免受处罚的中止 321

二、共犯 322

(一)共犯的处罚理由及从属性 323

1.共犯的处罚理由 324

2.共犯的从属性 326

3.行为不法的归责 329

(二)共犯的具体形式 329

1.教唆犯 329

2.帮助犯 335

(三)共犯未遂 338

1.共犯未遂 338

2.失败的共犯 339

3.犯罪约定 342

1.罪责特征 343

三、共同规则 343

(一)特定的人之特征 343

2.其他的人之特征 345

3.结论 349

4.代理人责任 349

(二)所谓的必要共犯 350

(三)关于共犯角色的错误 352

(四)数种共犯形式的竞合 354

1.共犯的共犯 354

2.多次参与共犯 355

第三章 故意的不作为犯罪 356

第十三节 故意的不作为犯罪的基本要素 356

一、作为与不作为 357

1.客观构成要件 359

(一)构成要件该当性 359

二、构成犯罪的具体要求 359

2.主观构成要件 381

(二)违法性 385

(三)责任 385

第十四节 未遂与共犯 388

一、未遂 388

二、正犯与共犯 391

(一)正犯 391

1.直接正犯 391

2.间接正犯 393

3.共同正犯 394

(二)共犯 395

1.积极参加不作为犯罪 395

2.通过不作为参与共犯 396

第四章 过失犯罪 398

第十五节 过失的作为犯罪 399

一、过失的作为犯罪的基本要素 400

(一)构成要件该当性 400

1.可能的行为人 400

2.犯罪行为 400

3.过失的主观要素 408

(二)违法性 409

(三)责任 413

1.要求 413

2.应受处罚性 415

二、没有造成结果的过失 417

(一)责任范围的界定 419

1.信赖原则 419

三、过失共犯 419

2.过失参与故意犯罪 421

(二)正犯和共犯 422

第十六节 过失的不作为犯罪 424

第五章 竞合 428

第十七节 行为单数与行为复数 429

一、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单数 430

二、自然的行为单数 431

三、连续的相互关系 432

四、集合犯 433

第十八节 竞合的具体形式 434

一、不纯正竞合(法条竞合) 434

(一)具体形式 435

1.特别关系 435

2.吸收关系 436

3.补充关系 437

4.不受处罚的后行为 439

(二)法律后果 440

二、纯正竞合 441

(一)想象竞合 442

1.前提 442

2.法律后果 445

(二)实质竞合 446

1.前提 446

2.法律后果 447

附录 448

中德词条对照索引 448

中外文人名地名对照表 475

《刑法总论Ⅰ——犯罪论》译者后记 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