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疑难千题详解》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维宪等编著
  • 出 版 社: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538505687
  • 页数:461 页
图书介绍:

〔1〕怎样练习记住拼音字母? 1

〔2〕拼音都有哪些规则? 1

目录 1

第一册 1

汉语拼音 1

〔4〕嵌数儿歌记忆法是什么? 2

看图拼音识字1 2

〔3〕怎样掌握拼音字母的书写规则? 2

〔6〕牙齿由几部分组成的? 3

〔5〕眼睛——目,是什么器官?怎样预防近视? 3

看图拼音识字10 3

〔8〕舌是什么器官? 4

〔7〕耳是什么器官?怎样保护听力? 4

〔10〕怎样理解“全国人民热爱共产党”这句话? 5

1 热爱共产党 5

看图拼音识字17 5

〔9〕方向是怎么回事? 5

看图学词学句 5

〔12〕结合课文,怎样引导练习说话? 6

3 学校老师同学 6

2 我爱中华人民共和国 6

〔11〕朗读课文中的两句话要注意什么? 6

〔15〕小朋友要遵守哪些交通规则? 7

6 过马路 7

4 读书写字 7

〔13〕“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想……一边写”是什么句式? 7

5 洒水扫地 7

〔14〕本课还要让学生知道哪些常识? 7

〔17〕学习《大桥》一课怎样训练说话才能“言之有序”? 8

〔16〕书上画的桥叫什么桥?这座大桥是什么样的? 8

7 大桥 8

〔20〕“这边”,“那边”表示什么? 9

10 鸡鸭鹅 9

8 电 9

〔18〕电话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9

9 水稻 棉花 9

〔19〕怎样理解“金黄的”、“望不到边”、“雪白的”、“堆成山”等几个词语? 9

〔22〕这三个星球是什么关系? 10

11 太阳地球月亮 10

〔21〕怎样教《鸡鸭鹅》? 10

〔24〕怎样理解“秋天,黄叶从树上落下来”? 11

13 秋天 11

12 飞机蜻蜓 11

〔23〕是在什么情况下“蜻蜓飞得又低又慢”? 11

〔26〕怎样进行《秋天》一课的字形教学? 12

〔25〕大雁飞行常排成人字和一字,是怎么回事? 12

〔28〕星星会眨眼吗? 13

〔27〕弯弯的月儿出现在什么时候? 13

14 小小的船 13

〔31〕在本课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 14

〔30〕小猫种鱼,为啥什么也收不到呢? 14

〔29〕晴天的天空为什么总是蔚蓝色的? 14

15 种鱼 14

〔33〕课文中的四个“谢谢你”意思一样吗? 15

〔32〕本课还要学习一些什么? 15

16 小山羊 15

〔35〕雷锋是怎样一个人? 16

18 过桥 16

17 天天做早操 16

〔34〕早上的空气为什么好? 16

〔38〕孔融是个怎样的人? 17

22 孔融让梨 17

19 皮球浮上来了 17

〔36〕皮球在水里为什么会浮起来? 17

21 鹅 17

〔37〕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7

〔39〕雪是怎样形成的?雪有什么好处? 18

23 扫雪 18

〔42〕插图和文句的排列顺序为什么相反? 19

7 祖国多么大 19

第二册 19

1 春天 19

〔40〕怎样理解“春天”的意思? 19

4 跳伞 19

〔41〕“蓝天上花儿朵朵”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19

〔44〕怎样结合上下文理解“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这句话中“许多”一词的意思和作用? 20

〔43〕怎样理解课文第一句中“到处”这个词的意思和作用? 20

9 乌鸦喝水 20

〔48〕怎样理解“天黑了,巴特只好把小羊羔抱回家去。”这句话中的“只好”一词? 21

12 一只小羊羔 21

10 小猴子下山 21

〔45〕本课体裁是童话,那么什么是童话呢? 21

〔46〕童话有什么特征? 21

11 司马光 21

〔47〕历史上的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 21

〔51〕“微微”和“轻轻”的意思和作用是什么? 22

〔50〕怎样理解第一节诗歌的意思? 22

〔49〕怎样结合上下文解释“巴特顾不上吃饭,抱起小羊羔,飞快地向五队跑去。”中的“顾不上”和“飞快地”两个词的意思? 22

13 春风吹 22

〔53〕小燕子四次问妈妈,用了四个问号,这四个问号突出了什么? 23

15 小燕子飞回来了 23

14 小河流过我门前 23

〔52〕“小河不肯玩一玩,小河不肯站一站”在文中的意思和作用是什么? 23

〔57〕谜语可以分哪几类? 24

〔56〕谜语由几部分组成? 24

〔54〕怎样理解“奇怪”一词在文中的意思?课文两处用了“奇怪”一词,有什么作用? 24

16 谜语 24

〔55〕什么是谜语? 24

〔61〕打雷下雨时,为什么不能站在大树下? 25

18 送雨衣 25

〔58〕谜语教学的重点是什么? 25

〔59〕《月亮》谜语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 25

17 这个办法真好 25

〔60〕第二自然段中的每句话各是什么意思? 25

〔64〕怎样回答“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丁丁长大了会开飞机吗?这个问题? 26

21 丁丁和小飞机 26

〔62〕怎样理解“小郭听了,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句话的意思? 26

20 我选我 26

〔63〕怎样理解“补选”一词? 26

〔67〕为什么说猫头鹰、七星瓢虫是庄稼的好朋友? 27

25 庄稼的好朋友 27

23 虹 27

〔65〕怎样理解“一条虹挂在天空,就象一座七色的桥。”这句话? 27

24 蔬菜 27

〔66〕怎样理解“种类”一词? 27

〔70〕“突然”一词怎样理解? 28

29 王二小 28

28 小八路 28

〔68〕怎样从看图学文《小八路》学习看图写文? 28

〔69〕怎样理解“结实”一词? 28

〔72〕“明明一听就知道草丛中有一只好蛐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9

30 明明上学 29

〔71〕怎样理解“四面八方”一词在文中的作用? 29

〔76〕“叶子黄了”和“长出新叶子来了”这两个短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0

〔75〕“啄”字是怎样理解? 30

31 小白兔和小灰兔 30

〔73〕怎样理解“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这句话的意思? 30

32 画 30

〔74〕文题与课文是什么关系? 30

33 啄木鸟 30

〔80〕“珍贵”一词是什么意思? 31

35 大熊猫 31

〔77〕啄木鸟为什么能在垂直的树枝干上站立? 31

34 要下雨了 31

〔78〕“是要下雨了吗?”这个问题应该怎样理解? 31

〔79〕“淋着雨”的意思是什么? 31

〔83〕“锄禾”的“禾”作何解释? 32

36 锄禾 32

〔81〕“大熊猫最喜欢吃新鲜的竹叶、竹笋”,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32

〔82〕大熊猫为什么那么珍贵? 32

〔86〕哪几个词语能看出王冕学画刻苦? 33

39 学画 33

37 两个孩子 33

〔84〕怎样理解“朱总司令听了,把孩子搂得更紧了。”这句话的意思? 33

38 列宁小时候 33

〔85〕课文是怎样写列宁小时候认真学习的? 33

〔89〕文章题目这样选择有什么作用? 34

〔88〕为什么燕燕起初不同意去外面凉快一下? 34

〔87〕王冕学画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34

40 明天还有明天的事 34

〔91〕怎样理解“天那么高、那么蓝”中的“高”和“蓝”? 35

〔90〕怎样观察《秋天》这幅图? 35

第三册 35

1 秋天 35

〔94〕怎样运用“有的……有的……”句式? 36

〔93〕“电报来了”中的“电报”是什么意思? 36

〔92〕“稻子熟了,黄澄澄的象铺了一地金子”是什么意思? 36

〔95〕《温暖》这幅图的观察点有哪些? 37

2 温暖 37

〔97〕用“关心”造句有哪些格式? 38

〔96〕怎样理解“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的含义? 38

〔100〕“只有……还……要是……就……”这个句式有几层意思? 39

〔99〕怎样用“连忙”说一句话? 39

3 收稻谷 39

〔98〕“稻谷”、“谷子”是一样的粮食吗? 39

〔102〕林园园已经答应把绿铅笔借给李丽了,李丽为什么没有接过来用呢? 40

5 蓝树叶 40

4 诚实的孩子 40

〔101〕为什么说列宁是诚实的孩子? 40

〔104〕“俩”和“两”有什么区别? 41

〔103〕“借我绿铅笔用用吧”这句话的语法结构怎样?△好朋友 41

〔106〕怎样理解课文中的三次对话? 42

6 坐井观天 42

〔105〕“诚实”和“诚恳”有什么区别, 42

〔108〕用怎样的故事能够表达出骆驼和羊听了老牛的话受到了教育? 43

〔107〕怎样运用“一……就……”句式? 43

7 骆驼和羊 43

〔109〕“一看……叫起来……掉在……”在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四次? 44

8 捞月亮 44

〔111〕怎样用“需要”造句? 45

9 谴语 45

〔110〕“挂”“拉”“捞”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有什么作用? 45

〔114〕课文中一些关键词语含义是什么? 46

〔113〕“植物靠的啥办法”是疑问句,还是设问句? 46

10 我是什么 46

〔112〕“我会变”这句话为什么放在课文开头?文中几个“我”各指什么? 46

11 植物妈妈有办法 46

〔116〕“不理”一词如何解释? 47

12 美丽的公鸡 47

〔115〕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还有哪些? 47

〔117〕这篇看图学文,通过观察多幅图,可学习哪些观察方法?如何做,才能使图文结合得更好? 48

〔118〕怎样理解“借—爬—长”三处的内在联系? 49

13 小壁虎借尾巴 49

〔120〕怎样理解“无论……都……”的句式? 50

14 画鸡蛋 50

〔119〕小壁虎的尾巴有什么用处? 50

〔122〕怎样理解“一边……一边……”的句式? 51

16 在医院里 51

15 秘密学习 51

〔121〕课文是多次出现“我们”一词,都是指代谁? 51

〔124〕养蜂人与列宁对话,互相称“您”,说明了什么? 52

17 蜜蜂引路 52

△家访 52

〔123〕怎样理解“常常”的意思? 52

〔127〕蜘蛛结网,用网捉虫的正作用、没作用和反作用是观察训练的难点吗? 53

18 蜘蛛 53

〔125〕下面句子中所指“那个人”、“他”是谁?为什么用“哪里”,不用“那里”? 53

〔126〕蜜蜂为什么能准确飞回蜂巢? 53

〔129〕蜘蛛是怎样捕虫的? 54

〔128〕蜘网怎样织成?而蜘蛛本身为什么不被蜘网粘住? 54

〔131〕小虾为什么能在水中后退? 55

〔130〕怎样理清这篇课文的思路? 55

19 小虾 55

〔133〕叶子与葫芦的关系说明什么道理? 56

21 我要的是葫芦 56

20 寓言二则 56

〔132〕刻舟求剑的错误实质是什么? 56

〔136〕怎样确定《我们也要当红军》这幅图的观察线索? 57

〔135〕课文中出现“我们”、“他们”、“你们”都指谁? 57

〔134〕“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这句话中“光盯着”的“光”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7

22 我们也要当红军 57

〔137〕“泥人张”怎样解释? 58

23 颗粒归公 58

〔139〕课文除了赞颂“颗粒归公”的好思想外,还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59

〔138〕《颗粒归公》这幅图观察点有几点? 59

〔14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说明了什么道理? 60

〔141〕怎样理解“离离”? 60

24 草 60

〔140〕“野火烧不尽”的“尽”怎样解释? 60

〔144〕“枯”是“干”吗? 61

〔143〕野火为什么烧不尽原上草? 61

〔148〕本课的时代背景怎样? 62

〔147〕井冈山会师是怎么回事? 62

25 刘胡兰 62

〔145〕刘胡兰“迎着呼呼的北风,踏着烈士的鲜血,走到铡刀跟前”与刘胡兰光荣地牺牲了……”中间应有什么情节?这里为什么不写出来? 62

26 朱德的扁担 62

〔146〕为什么写“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62

〔149〕这篇寓言主要是写狐狸,还是写乌鸦?或是两者都写? 63

27 狐狸和乌鸦 63

〔152〕怎样理解“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64

28 小马过河 64

〔150〕狐狸对乌鸦称“您”说明什么? 64

〔151〕狐和狸是同一种动物吗? 64

〔155〕初冬早晨多雾的原因是什么? 65

31 初冬 65

29 小虫和大船 65

〔153〕〔小虫和大船〕说明什么道理? 65

30 梅花 65

〔154〕就《梅花》一诗说说古今词的音节有什么变化? 65

〔157〕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的? 66

〔156〕“近处的田野、树林象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什么? 66

〔159〕怎样认识这只“不守纪律”的小雁? 67

△一只小雁 67

32 动物过冬 67

〔158〕小蚂蚁怎样过冬? 67

〔161〕本课是看图学文,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图画的? 69

〔160〕四季是怎样划分的? 69

第四册 69

1 春天来了 69

〔163〕耕耘机是什么样的? 70

2 春耕 70

〔162〕学习本课怎样进行联想训练? 70

〔166〕结合图,怎样训练学生的思维? 71

〔165〕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71

〔164〕点播机是什么样的? 71

句尾的语气词“啊”怎样读正确? 72

〔167〕“小金哥坐在驾驶室里望着我们笑?他好神气啊!” 72

〔170〕怎样回答课后练习中的第一题? 73

〔169〕怎样理解“花落知多少”这句话? 73

3 春晓 73

〔168〕怎样理解古诗中的倒装句? 73

〔172〕两个“啊”读音、语气同相吗? 74

〔171〕怎样观察这篇课文的两幅插图? 74

4 一粒种子 74

〔174〕本课重点写了什么? 75

〔173〕蚕是一种什么动物? 75

5 蚕姑娘 75

〔176〕《蜜蜂》一课是怎样围绕中心叙述的? 76

〔175〕蜜蜂的最大贡献是酿蜜吗? 76

6 蜜蜂 76

〔179〕爱因斯坦小时候比别人笨吗? 77

7 爱因斯坦小时候 77

〔177〕“毛茸茸”之类的词语怎样读好? 77

〔178〕本课是按着怎样的顺序写的? 77

〔181〕文章的思路怎样? 78

8 称象 78

〔180〕本课在逻辑上怎样体现紧密的因果关系呢? 78

〔184〕列宁是怎样严格要求自己的? 79

9 列宁在理发室里 79

〔182〕曹冲称象的原理是什么? 79

〔183〕本课的重点、难点、关键是什么? 79

〔185〕课后练习(4)题中的两个小题怎么理解? 80

〔187〕本课在阅读训练时应注意什么? 81

〔186〕本课是独立阅读课文,可以按怎样的提纲阅读? 81

△我的哥哥 81

〔189〕小蝌蚪的尾巴是怎么“不见了”的? 82

〔188〕青蛙的发育过程怎样? 82

10 小蝌蚪找妈妈 82

〔191〕青蛙对人类有什么贡献? 83

〔190〕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小蝌蚪找妈妈的? 83

〔193〕在训练学生口头表达时应注意什么? 84

……才……”呢? 84

11 骄傲的孔省 84

〔192〕怎样区别“只要……就……”和“只有 84

〔196〕“日月潭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四周是密密的树林。日月潭的水很深。山林倒映在潭里,湖光山色,非常美丽。”这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85

〔195〕怎样理解课文的第2自然段? 85

〔194〕孔雀为什么要抖一抖头上的翎毛? 85

12 日月潭 85

〔200〕葡萄沟只出产葡萄吗? 86

14 葡萄沟 86

13 静夜思 86

〔197〕《静夜思》,还题作什么? 86

〔198〕“霜”字为什么用得好? 86

〔199〕“疑”作何解? 86

〔202〕张衡小时候,是怎样认真观察和思考的? 87

15 数星星的孩子 87

〔201〕本课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87

〔204〕课文开头用了冒号,而后面的话没有引号,这是为什么? 88

16 看月食 88

〔203〕张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他有什么天文著作? 88

〔207〕马戏是怎么回事? 89

18 精彩的马戏 89

17 雷雨 89

〔205〕夏天为什么常有雷阵雨? 89

〔206〕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雷雨的? 89

〔209〕怎样抓住句段,培养学生“言之有序”的能力呢? 90

〔208〕小狗为什么会做算术? 90

〔211〕写观察日记应该注意哪几点? 91

〔210〕凤仙花什么样? 91

19 窗台上的花 91

〔214〕怎样理解这幅图的内容? 92

〔213〕杨家岭是怎样一个地方? 92

△小蚂蚁 92

〔212〕蚂蚁的“语言”是什么? 92

20 杨家岭的早晨 92

〔216〕作者是怎样运用衬托修辞手法的?其作用是什么? 93

21 关怀 93

24 小铁锤 94

〔219〕小铁锤和敌人军官的两次说话,为什么都用询问的口气呢? 94

〔218〕《义勇军进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怎样? 94

22 我的爸爸 94

〔217〕本课写了两件事,作者是怎样写这两件事的? 94

23 音乐家聂耳 94

〔221〕银河是什么? 95

〔222〕怎样理解课后练习第二题? 95

△夜营 95

〔220〕本课的关键处在哪里? 95

〔223〕“狐假虎威”出自哪里? 96

〔224〕“蒙住”应作何解释? 96

25 狐假虎威 96

26 狼和小羊 97

〔226〕这课谁是主要人物? 97

〔225〕狐狸“往常”是怎么走的? 97

〔228〕骆驼是怎样贮水的? 98

〔229〕课后第1题如何指导? 98

28 ?骆蛇 98

27 一只狼 98

〔227〕两幅图各说了一件什么事? 98

〔231〕课后练习2里带点的词是什么意思? 99

〔215〕本课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99

〔230〕课文中讲了哪些辨别方向的方法? 99

29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99

〔232〕这是一篇常识性的讲读课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学到哪些自然常识呢? 100

30 黄鹂和山省 100

〔233〕课后练习2带点的词该怎样理解? 101

31 森林爷爷 101

〔234〕观察书中的插图,想哪些问题? 102

〔235〕本文的结构是怎样安排的? 103

1 放风筝 103

第五册 103

〔238〕文中的四个比喻句应怎样理解? 104

2 桥 104

〔236〕放风筝的人很多,怎样认出哪个是哥哥,哪个是我的? 104

〔237〕“它、他、其他”用法有什么区别? 104

〔240〕第一段中哪一句是中心句?这个中心句起什么作用? 105

〔239〕为什么把轮船写成“扁舟”,用“叶”作量词呢? 105

〔243〕“其实它们不是植物,是珊瑚虫分泌出来的石灰质。”一句中的“其实”在句中起什么作用? 106

〔242〕《珊瑚》一文的教学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 106

3 珊蝴 106

〔241〕文中“它们一丛一丛,有的象鹿角,有的象扇面,有的象菊花,有的象树枝。”这个句子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它有什么作用? 106

〔245〕珊瑚有什么用途? 107

〔244〕珊瑚在海底是怎样生活的? 107

〔247〕为什么是隐约看见大海龟? 108

〔246〕小猛“看见礁石上有两只海龟拍着浪花互相追逐”,怎么就知道海龟晚上要下蛋了? 108

4 海龟下蛋 108

〔250〕“黄河入海流”在句法上应怎么理解? 109

〔249〕鹳鹊楼在什么地方? 109

5 古诗二首 109

〔248〕《登鹳鹊楼》中“白日依山尽”一句里的“白日”怎样解释? 109

〔251〕“尽管小鱼是那样机灵,只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来吹个小泡泡,可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这里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对比,还是衬托? 110

6 翠鸟 110

〔254〕……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句中“往”字读音应怎么确定? 111

〔253〕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句中的“疾飞”可不可以改为急飞? 111

〔252〕课文中,写了“翠鸟就蹬开苇杆,象箭一样飞过去,叼起那条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为什么后面还要写上一句“只有那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呢? 111

〔257〕小牛为什么还要带去三只蝈蝈呢? 112

〔256〕小东和小牛打赌之后都是怎样做的?从文中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 112

〔255〕翠鸟是一种什么样的鸟? 112

7 三只蝈蝈 112

〔260〕“没看我在想事情吗?”和“我应该向哪个优秀的少先队员学习呢?”两个句子中“吗”和“呢”用法有什么不同? 113

〔259〕《平平在家里》这篇课文的结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13

〔258〕小东和小牛抢救向日葵的事,说明了什么? 113

△平平在家里 113

〔262〕爱迪生是怎样发明电灯的? 114

〔261〕怎样理解“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这一段课文? 114

8 爱迪生 114

〔264〕弟弟叫什么名?“爸爸”、“妈妈”是谁?弟弟的老师黄伯伯是谁? 115

〔263〕“我的弟弟”第三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这个中心句起什么作用? 115

9 我的弟弟 115

〔266〕“神枪手”和“飞行军”是不是夸张的写法? 116

11 游击队歌 116

10 给自己写信的人 116

〔265〕欧立希和他的助手不分昼夜地进行着什么试验? 116

〔268〕这首歌是谁创作的? 117

〔267〕怎样理解第二节歌词中的前两句? 117

〔271〕乒乓球赛是一项什么样的运动? 118

〔270〕决赛时我的心情怎样?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118

12 人桥 118

〔269〕战士们架桥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呢? 118

13 记一次乒乓球赛 118

〔273〕这篇常识性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知识? 119

14 我的旅行 119

△课间十分钟 119

〔272〕“课间活动真是丰富多彩”。这句话起什么作用? 119

〔275〕树木为什么会出现年轮? 120

〔274〕为什么槐树“温暖多雨的年份,年轮就长得宽,干旱低温的年份,年轮就长得窄?” 120

15 院子里的悄悄话 120

〔278〕写邓妈妈、护士与主题有什么关系? 121

18 周总理的睡衣 121

16 群鸟学艺 121

〔276〕“凤凰”是一种什么样的鸟? 121

17 望着远方 121

〔277〕毛主席用望远镜在看什么?想什么? 121

〔281〕课文中三次写晨雾,各有什么作用? 122

19 曼谷里的小象 122

〔279〕怎样理解文中三个地方名词? 122

〔280〕“窑洞”是什么样子的? 122

〔282〕象用鼻子吸水时,水不会进入肺中吗? 123

〔283〕课文第二段中四个比喻句的内涵各是什么? 124

20 雨 124

〔286〕洛班诺夫有必要这样做吗? 125

〔285〕文中的“哦”是什么意思? 125

21 列宁和卫兵 125

〔284〕“斯莫尔尼宫”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125

〔288〕洛班诺夫为什么感到“不安”? 126

〔287〕“洛班诺夫说:‘列宁同志,请原谅,我耽误了您 的时间’。”洛班诺夫的做法是正确的,为什么他还要请 列宁原谅呢? 126

〔291〕方志敏同志是怎样被捕的? 127

〔290〕“北上抗日先遣队”是什么组织? 127

22  “你们想错了” 127

〔289〕方志敏同志是怎样的人? 127

〔294〕罗盛教是一位怎样的战士? 128

23 罗盛教 128

〔292〕“你骗谁?象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是比喻句吗? 128

〔293〕“哼!不要做出这种难看的样子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要从我这里发洋财,你们想错了!”这句话中“铜板”指什么说的?这样用有什么作用? 128

〔296〕结尾金日成同志的亲笔题词的含义是什么? 129

〔295〕罗盛教两次把孩子救出水面,情况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129

〔292〕课文中两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130

25 鹅 130

24 喜鹊 130

〔297〕喜鹊有哪几方面的特点? 130

〔300〕“打碗碗花”是一种怎样的植物? 131

〔299〕本文四个破折号的用法各表示什么意思? 131

26 打碗碗花 131

〔303〕“更嬴”姓甚名谁? 132

〔302〕“惊弓之鸟”这一成语中各词素的字意、成语的本意和喻意是什么? 132

△草原之歌 132

〔301〕拟人和比喻两种修辞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132

27 惊弓之鸟 132

〔306〕怎样理解“摇尾巴”的含义? 133

〔305〕从哪里可以看出老山羊的特点? 133

28 会摇尾巴的狼 133

〔304〕怎样从狼的四次欺骗中认识狼的本性? 133

〔308〕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叔叔是个好猎手? 134

29 打猎 134

〔307〕狼和狗有什么区别? 134

〔311〕“鳞鳞居大厦”一句中的“鳞鳞”作何解? 135

〔310〕《陶者》与“陶尽门前土”两个“陶”字有何区别? 135

30 古诗二首 135

陶者 135

〔309〕作者采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 135

〔313〕“遍身罗绮者”句中的“罗绮”是一个词吗? ………13?〔314〕“城市”一词怎么理解? 136

〔312〕“归来泪满巾”句中的“巾”字,指的是头巾还是手巾? 136

△蚕妇 136

〔317〕“矛”与“盾”是什么样的兵器? 137

〔316〕《自相矛盾》中那个卖盾又卖矛的人为什么回答不出别人的问话? 137

31 新年礼物 137

〔315〕课文第二自然段详写弟弟贪玩,作业常出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37

32 寓言二则 137

自相矛盾 137

〔319〕《彩霞姑娘》采用了对比的写法课文从几方面对比的?有什么作用? 138

△彩霞姑娘 138

〔318〕怎样理解《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的寓意? 138

〔321〕怎样理解“凝视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的深刻含义? 139

〔320〕“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这句话中的“每当”是什么意思? 139

第六册 139

1 八角楼上 139

〔323〕怎样理解老红军和小红军的形象描写? 140

2 在艰苦的岁月里 140

〔322〕结尾句:“就在这盏清油灯下,毛主席写了许多光辉著作,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是什么意思? 140

〔325〕课后第2题“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有关的词语”该怎样理解和回答? 141

〔324〕怎样理解“笛声”在课文中的作用? 141

〔327〕三个带“才”的句子说明了什么? 142

〔326〕童第周剥掉卵外膜的手术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意义? 142

3 一定要争光 142

〔330〕《大海的歌》中的“码头”与“海港”有什么区别? 143

5 大海的歌 143

4 小水车 143

〔328〕“雨过天晴”在全文起怎样的作用? 143

〔329〕课文是怎样巧妙地安排情节的? 143

〔332〕“色彩”与“彩色”有什么不同? 144

6 富饶的西沙群岛 144

〔331〕课文中“一曲新歌”指的是什么?这里为什么要用“新”? 144

〔335〕“可爱、喜欢、珍爱、疼爱”在意思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145

7 金鱼 145

〔333〕怎样了解句与句的内在联系? 145

〔334〕海龟是怎样一种动物? 145

〔338〕骆驼在沙漠里为什么能找到水源? 146

〔337〕“船”字为什么不加引号? 146

〔336〕为什么养金鱼要在鱼缸中种一些水草? 146

8 沙漠里的船 146

〔340〕写松鼠外形特点对突出它的“小”和“大”有什么意义? 147

9 松鼠 147

〔339〕骆驼为什么具有耐渴的特殊本领? 147

〔344〕《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该怎样理解? 148

〔343〕怎样解释《江上渔者》中“君”与“出没”的意思? 148

〔341〕松鼠在树上互相追逐嬉戏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148

10 古诗二首 148

〔342〕《江上渔者》一诗,题目中的“江上”和第一行中的“江上”是一回事吗? 148

〔345〕《寒号鸟》这课怎样分自然段? 149

△寒号鸟 149

〔347〕课后第1题“说说毛主席棉衣服破了为什么不肯换,为什么坚持不要那件新做的蓝细布棉衣”该怎样回答? 150

〔346〕课题的“一件棉衣”到底指的是哪件棉衣? 150

11 一件棉衣 150

〔350〕《小交通员》一课看重刻画了立安机智勇敢、 随机应变的形象。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的? 151

〔349〕写立安留下王叔叔送的斑鸠有何作用? 151

12 小交通员 151

〔348〕立安为什么感到“委屈”? 151

〔352〕为什么不用“赶牛”作课题? 153

13 捉鱼 153

〔351〕《我的一家》作者的家庭情况如何? 153

〔354〕课文是怎样做到叙事言之有理的? 154

〔353〕课文是怎样做到叙事言之有序的? 154

〔357〕本文结尾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155

〔356〕怎样理解“屋檐上也开了花,有一条蔓还悄悄地把几朵花送到邻居家的院子里了”? 155

14 笋芽儿 155

〔355〕怎样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笋芽儿“自豪地喊”? 155

15 喇叭花 155

〔359〕“浸”字一般指物体泡在液体中,这一课中的“雾”是气体,不是液体,为什么要写“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156

16 美丽的小兴安岭 156

〔358〕喇叭花是什么花? 156

〔361〕怎样理解“我和弟弟好象突然长大,紧握油锯,伴着风雪在林间高歌”? 157

△金色的细雨 157

〔360〕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157

〔364〕怎样观察图画? 158

18 荷花 158

〔362〕课题《金色的细雨》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158

17 送水 158

〔363〕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158

〔366〕怎样理解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的思象? 159

〔365〕第四自然段末尾为什么用上一个省略号?它是不是表示把“小鱼”昨夜做的“好梦”的内容给省略了? 159

〔368〕为什么蜻蜓要点水? 160

〔367〕怎样联系课文展开想象? 160

〔371〕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161

〔370〕为什么在“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呢? 161

19 赵州桥 161

〔369〕课文中有三句话:“赵州桥非常雄伟。”“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其中哪一句是中心句? 161

〔373〕“他们把王若飞拉到旷场上”一句为什么不用通俗的“广场”而用“旷场”? 162

21 视死如归 162

20 参观人民大会堂 162

〔372〕课文的层次结构有什么特点? 162

〔376〕课文里为什么有的地方用“漂浮”,有的地方用“飘浮”呢? 163

23 第一次跳伞 163

〔374〕敌人对王若飞为什么只用假枪毙来威胁而不杀害? 163

22 一个降落伞 163

〔375〕课文里“融化”一词可不可以换为“溶化”? 163

〔378〕课后第2题中的“看看作者是怎样着重写从准备跳伞到着陆过程的。分四步来写,是哪四步?”该怎样回答? 164

〔377〕课文中“我”从飞机上往外看的一段文字,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164

〔381〕从插图看,跳伞人着陆前双腿是弯曲的,这是为什么? 165

〔380〕文中的一个过渡段应划归哪一段? 165

〔379〕课文四次写到了“白云”,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165

〔384〕富尔顿是怎样发明轮船的? 166

〔383〕怎样理解“富尔顿的蠢物变成了富尔顿的胜利……”这句话? 166

24 试航 166

〔382〕“他想,有了轮船,可以高速度航行,把大洋变为海峡,使美国和欧洲成为近邻”这句话中,怎样理解“把大洋变为海峡”? 166

〔386〕文中说牛顿“整天忙着做手工,学习成绩不怎么好”这话是什么意思?有爱好的人学习就不会好吗? 167

〔385〕怎样运用“习惯”一词造句? 167

25 做风车的故事 167

〔389〕第三自然段白求恩大夫说的话中三个“阵地”有什么区别? 168

26 手术台就是阵地 168

〔387〕怎样加深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168

〔388〕学习本课应理清哪两条线索? 168

〔391〕齐会战斗是怎样一次战斗? 169

〔390〕课文中“陆续”“继续”“连续”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169

〔394〕为什么写“青蛙的眼睛”却先写青蛙的“吃”? 170

27 青蛙的眼睛 170

△二虎子 170

〔392〕课文四次写老王镇定,不惊慌,其用意何在? 170

〔393〕二虎子看到孩子们陆续把自家的大人认回去了老王还站在那里,他心里会想些什么? 170

〔396〕怎样认识课文的结构? 171

〔395〕课文为什么三次出现“只要……就……”的句式? 171

〔398〕课文中表达了哪几种情感?怎样理解这几种情感的关系? 172

〔397〕是猎狗害怕麻雀吗? 172

28 麻省 172

〔400〕写壁虎捉虫时爬行的“快”与“慢”有什么作用? 173

29 壁虎 173

〔399〕《麻雀》一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173

〔403〕诗题《小儿垂钓》该怎样理解? 174

〔402〕怎样理解“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诗句的意思? 174

〔401〕壁虎为什么能在光滑的墙壁上爬行? 174

30 古诗二首 174

〔406〕怎样理解“它看看自己周围,不过是些平平凡凡的小草,有的开出一朵半朵小花,也很不惹眼,再没有什么香气”的含义? 175

32 小蝴蝶花 175

31 寓言二则 175

〔404〕那个坐着马车要到楚国去的人三次说“没关系”的话,说明了什么? 175

〔405〕《南辕北辙》结尾句怎样揭示了寓意? 175

〔408〕这课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 176

〔407〕怎样理解“数不尽的名花在斗艳争芳,说不清的花香在空气中迂回流荡”的含义? 176

〔409〕怎样理解课题? 177

△神笔马良 177

〔410〕怎样认识人物与神物的关系? 178

〔413〕“三味书屋”在什么地方? 179

2 三味书屋 179

第七册 179

1 “绿色办公室” 179

〔411〕课题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179

〔412〕圣彼得堡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179

〔416〕文中“东北角上的那张是鲁迅用过的。”一句插图座向方位怎样看才能吻合? 180

〔415〕鲁迅先生书桌上刻的“早”字,很象一个含苞未放的花骨朵,又象一支小巧玲珑的火把。”为什么这样比喻? 180

〔414〕为什么叫“三味书屋”? 180

〔419〕“鲁迅先生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是怎么回事? 181

〔418〕为什么强调“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有时把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 181

〔417〕屋中画的含义是什么? 181

〔421〕书的“珍贵”之处何在? 182

〔420〕书中省略号各省略了什么? 182

3 珍贵的教科书 182

〔425〕什么叫象声词?象声词有什么作用? 183

5 海底世界 183

〔422〕什么是文章的段落? 183

4 我们就从这里出发 183

〔423〕“我们就从这里出发”的结构是什么? 183

〔424〕“我们”指谁?“这里”指什么地方?“出发”指什么说的? 183

〔428〕海参是怎样的动物? 184

〔427〕海底有“森林”吗? 184

〔426〕这篇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联系? 184

〔430〕海藻是什么植物? 185

〔429〕乌贼有什么特征? 185

〔433〕《观潮》一课的观察顺序是什么? 186

〔432〕为什么农历八月十五,地球、月亮、太阳的位置成一直线,而要到八月十八潮水最大呢? 186

6 观潮 186

〔431〕钱塘江大潮是怎么形成的? 186

〔436〕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抓住了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187

7 爬山虎的脚 187

〔434〕“瞬间、霎时、刹那间”有什么异同? 187

〔435〕镇海古塔是怎样一座建筑? 187

〔439〕本课的主线是什么? 188

〔438〕如何理解课题? 188

△一棵苹果树的来历 188

〔437〕这篇文章的叙述顺序是什么? 188

8 春蚕 188

〔441〕蚕将丝吐尽就死了吗? 189

〔440〕春蚕吃进绿色的桑叶为什么能吐出白的蚕丝? 189

〔444〕《赶羊》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这样记叙有什么好处? 190

〔443〕本文为什么要求交待出“小调皮”? 190

〔442〕课文中的“快”和“要”用得对吗? 190

9 赶羊 190

〔447〕《本草纲目》是怎样一部书? 191

〔446〕为什么“那时候行医是受人鄙视的行业?” 191

〔445〕什么是文章的层次? 191

10 李时珍 191

〔450〕怎样划分文章段落? 192

〔449〕船夫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李闯王渡过了黄河?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192

△李闯王渡黄河? 192

〔448〕“闯王一听,十分高兴,马上吩咐大军四更做饭,五更出发”,怎样推算句中的“四更”“五更”是几点呢? 192

〔45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中的“还”字应怎样理解? 193

早发白帝城 193

11 古诗二首 193

〔455〕课文中写瀑布的声音用了两个比喻句:“好象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象阵阵的风吹过松林”。瀑布怎么会有两种声音呢? 194

〔454〕“仰望与眺望、了望”各是什么意思? 194

绝句 194

〔452〕“门泊东吴万里船”一句中的“东吴”怎么理解? 194

12 瀑布 194

〔453〕为什么课文先把瀑布比成“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又比作“一座珍珠的屏”,最后又比作“烟、雾、尘”? 194

〔457〕“如烟,如雾,如尘”中间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呢? 195

〔456〕“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后面为什么又写了“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呢? 195

〔459〕“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十分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句中去掉“甚至”也说得通,“甚至”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196

13 海滨小城 196

〔458〕瀑布宜不宜用“伟大”来形容? 196

〔462〕作者为什么喜欢这八只小猫? 197

△八只小猫 197

〔460〕课题中心词为“城”,课文花了很多篇幅写大海、船舰和海滩,是不是离题? 197

〔461〕小城的“小”,文中有没有反映出来? 197

〔464〕“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少了,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拉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靠着水把船向上托的浮力,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拔。”“和尚让水手们使劲划桨,两只大船终于把水里的铁牛拖回到岸边。”这两段话怎样理解? 198

14 捞铁牛 198

〔463〕作者怎样观察小猫?观察方法不同结果怎样? 198

〔467〕作者为什么这样命题? 199

15 蝙蝠与雷达 199

〔465〕铁牛究竟有多大多重? 199

〔466〕怀丙是什么人? 199

〔469〕蝙蝠休息时为什么倒挂在岩石顶、屋檐下? 200

〔468〕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飞行? 200

〔472〕雷达的作用怎样? 201

〔471〕蝙蝠是鸟吗? 201

〔470〕蝙蝠的眼睛有什么作用? 201

〔473〕文题是《外婆家的新厨房》,开头又不直接写新厨房是什么样子的,而写了别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02

16 外婆家的新厨房 202

〔476〕什么是气垫船? 203

〔475〕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203

〔474〕课文最后一句“惠娴高兴地说:‘太阳灶真好!’”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03

17 一次科技活动 203

〔480〕《揠苗助长》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204

〔479〕《揠苗助长》出自何处?寓意是什么? 204

〔477〕层次和段落二者间有什么关系? 204

18 寓言二则 204

偃苗助长 204

〔478〕“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长高。”这个句子是比喻句吗? 204

〔485〕香炉峰有没有瀑布? 205

望庐山瀑布 205

守株待兔 205

〔431〕《守株待兔》出自何处?寓意是什么? 205

〔482〕《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情节中的因果关系是什么? 205

19 柯里亚的木匣 205

〔483〕这篇课文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205

20 小木船 205

〔484〕“一看见这只精制的小木船,我就好象看见了陈明站在我的面前。”是比喻句子吗? 205

21 古诗二首 205

〔48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写瀑布的气势,这里为什么用“三”,“九”两个数字,而不用别的数字? 206

〔488〕“停车坐爱枫林晚”句中的“晚”字,是“傍晚”还是“晚秋”? 207

〔487〕猿声为什么啼不住呢? 207

山行 207

〔491〕“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一句话中,“也”字应怎样理解?“月夜”和“星天”作者更爱什么? 208

22 繁星 208

〔489〕秋天的树叶为什么变红? 208

〔490〕“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于”字在句中起什么作用? 208

〔493〕“它们不是真的变黑,因为太红了,所以象黑的。”是比喻句吗? 209

23 我爱故乡的杨梅 209

〔492〕“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这里作者为什么不用“暗”而用“昧”呢? 209

〔495〕“但是当我想到那孩子的面孔,想到他那流露出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一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10

24 小珊迪 210

〔494〕这一课的中心思想如何确定? 210

〔498〕“五九七九高地”中的小圆点表示什么?该怎么读? 211

26 黄继光 211

〔496〕“直到今天,谁读了这个故事也不能不深受感动”一句中的两个“不”字起什么作用? 211

25 年关 211

〔497〕怎样理解课题的含义? 211

〔500〕娄山关在什么地方? 212

△旗手的责任 212

〔499〕文中为什么连续用了两个“站起来了!”? 212

〔502〕本课在学文时要注意什么? 213

〔50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这幅画的?观察要注意什么? 213

第八册 213

1 小球门手 213

〔504〕文章描写池边小泉,在“有的……有的……有的……” 之后,用了一个省略号,它只是表示省略写吗? 214

3 趵突泉 214

2 颐和园 214

〔503〕本课的学习重点是什么?怎样完成本课的重点? 214

〔506〕面对美丽的趵突泉,“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便觉得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这是为什么? 215

〔505〕本课的写作方法怎样? 215

〔509〕“古怪”一词应该怎样理解? 216

〔508〕作者怎样妙用“更”字的? 216

〔507〕作者为什么“还是爱原来的那三个”? 216

4 猫 216

〔511〕为什么说古井“对人们的生活,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217

5 古井 217

〔510〕“你”是人称代词,在课文中有什么特殊的用法? 217

〔514〕什么是插叙?本课是怎样运用插叙写法的? 218

〔513〕“孟良崮战斗”在历史上有什么重大意义? 218

〔512〕怎样理解“古井象一位温情的母亲……”这句话? 218

6 钻石 218

〔516〕本课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19

〔515〕什么是皂荚树? 219

7 高大的皂荚树 219

〔519〕怎样理解“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象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这句话呢? 220

〔518〕怎样理解本课最后一个自然段? 220

〔517〕“遮阴”与“遮荫”的意思相同吗? 220

〔521〕本课的作者是赵爽,她是怎样一个人? 221

△女邮递员的信 221

〔520〕本课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呢? 221

〔523〕这两首古诗,都是赞美春天的。怎样理解每首诗的第一句中的“一”字? 222

8 古诗二首 222

〔522〕本课在叙述顺序上有什么特点呢? 222

〔525〕课文用《花潮》作题目有什么含义? 223

〔524〕作者是怎样抓住花潮的特点来描写的? 223

9 花潮 223

〔527〕文中的比喻句有几处?作用如何? 224

〔526〕怎样理解“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 224

〔529〕怎样品味本课的词句,鉴赏本课的语言美? 225

〔528〕本文在写作顺序上有什么特色? 225

〔531〕怎样理解课后练习第3题? 226

△盲童的画 226

10 穆老师的眼睛 226

〔530〕本课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26

〔533〕这篇课文是写人的文章。作者把对赵大叔喂牲口的观察写下来,表现了饲养员赵大叔精心饲养牲口的好品质。那么,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呢? 227

11 饲养员赵大叔 227

〔532〕本课是分哪三部分写的? 227

〔535〕本课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28

〔534〕为什么将同一只鸡时而比为“金皇帝”,时而比为“卫士”? 228

12 今天我喂鸡 228

〔536〕转播突然停止,作者为什么“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229

13 看球记 229

〔540〕《题西林壁》一诗,蕴含着一个什么哲理? 230

〔539〕《寻隐者不遇》是怎样体现“问答体”写法的? 230

〔537〕课文写的是一场怎样的排球赛? 230

△帐篷 230

〔538〕怎样理解课后的练习第1题呢? 230

14 古诗二首 230

〔543〕文中写了西门豹治邺的两件事,为什么前者详后者略? 231

15 西门豹 231

〔541〕“隐者”是个怎样的人? 231

〔542〕“成”字怎样解? 231

〔544〕如何理解《西门豹》一课中的两句话? 232

〔546〕课文中暗示了几个矛盾? 233

16 东郭先生和狼 233

〔545〕魏王是“皇帝”吗? 233

〔548〕彭总为什么要发火? 234

18 在炮兵阵地上 234

17 猎人海力布 234

〔547〕作者是怎样刻画海力布这个人物的? 234

〔549〕“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庚那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小红军“微微一笑”中含着什么意思? 235

19 马背上的小红军 235

〔551〕本课最后自然段,陈庚为什么觉得自己对不起那个小鬼? 236

〔550〕第十一自然段中提到的都是什么样的孩子? 236

〔552〕“腊八粥”是怎样传开来的? 237

20 腊八粥 237

〔553〕怎样理解课后练习第1题? 238

〔555〕毛主席回韶山的情况怎样? 239

〔554〕韶山在哪里? 239

△回韶山 239

〔556〕课文中的“相”和“像”有什么不同? 240

〔557〕课文中写“堂屋靠里的板壁上供着一个神龛”。毛主席当年也信神吗? 241

〔559〕“两个铁球,一个十磅重,一个一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十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一磅重的十倍。”伽俐略是怎样否定亚里斯多德这句话的? 242

21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42

〔558〕本课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42

〔561〕本课在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连接的呢? 243

〔560〕本课的学习重点是什么? 243

22 新型玻璃 243

〔562〕刘家峡水电站是什么样子的呢? 244

23 参观刘家峡水电站 244

〔564〕斯代地给“我”留下了什么样的深刻印象? 245

△斯代地的图书馆 245

〔563〕怎样理解课后练习第三题? 245

〔567〕课文中第二自然段的四个比喻句有什么作用? 246

25 雨中 246

24 劳动最有滋味 246

〔565〕本课的重点段是哪一段? 246

〔566〕为什么说劳动最有滋味? 246

〔568〕本课练习3中的两个句子该怎样理解? 247

26 采蒲台的苇 247

〔570〕本课的出处是什么? 248

△半夜鸡叫 248

〔569〕“苇”是什么植物? 248

〔573〕怎样全面理解两处详写和略写? 249

〔572〕本课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49

〔571〕本课中的“奔”字怎么讲? 249

〔574〕课文中渔人为什么先是“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后来为什么又“忽然站起来”? 250

1 鸬鹚 250

第九册 250

〔575〕课文是怎样交代时间顺序的?为什么这样写? 251

〔578〕《梅雨潭》这篇课文是什么时候写的? 252

〔577〕如何理解课题? 252

〔576〕结束句“湖面上又恢复了平静”这句话与第一、第五段有何关系? 252

2 梅雨潭 252

〔581〕作者是怎样写梅雨亭以及和瀑、潭的方位关系的? 253

〔580〕作者是怎样写从远处听到和看到的梅雨潭的? 253

〔579〕课文中提到“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那么,还有两个叫什么? 253

〔582〕作者是怎样写在梅雨亭看到的梅雨瀑及其背景的? 254

〔584〕课文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255

3 海上日出 255

〔583〕课文中的“之所以”怎样理解? 255

〔585〕这是一日还是多日所见的景象? 256

〔586〕这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256

〔590〕“野旷无低树,江清月近人”中的“低”作何解? 257

5 古诗二首 257

〔587〕“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这话怎样理解? 257

4 登山 257

〔588〕“有是有,就是……”,“走过几次……”两句话里省略号各表示什么意思? 257

〔589〕巴果茨基走那条险路时,为什么“把头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渊? 257

〔592〕怎样理解“返景”? 258

〔591〕孟浩然在写《宿建德江》时,心境如何? 258

〔595〕为什么二十条船在不到二里的地方点火? 259

〔594〕赤壁之战,曹军究竟有多少人马? 259

6 赤壁之战 259

〔593〕赤壁古战场究竟在哪里? 259

〔598〕“春秋末期”是指什么时候? 260

7 晏子使楚 260

〔596〕两个“果然”照应了哪些话? 260

〔597〕本来按事情发展顺序,船上的装载应写在行船之前,文中是插在曹操发现来船以后,这是为什么? 260

〔599〕怎样理解“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一句? 261

〔601〕插叙写法在本文中起什么作用? 262

△唐打虎 262

〔600〕淮南的桔树种在淮北变成枳吗? 262

〔603〕“火舌”和“火网”有什么不同? 263

〔602〕炸暗堡一段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263

8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263

〔604〕如何选用“俩”和“两个”? 264

9 草地夜行 264

〔606〕为什么两次写了“要记住革命”? 265

〔605〕开头“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留下了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与结尾“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这两句是什么关系?作用是什么? 265

〔608〕《草地夜行》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色? 266

〔607〕怎样理解“我抬起头,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一句的结构、修辞方法和含义? 266

〔609〕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故事? 267

△一个苹果 267

〔611〕应该怎样理解“我的喉咙被心中激起的强烈感情堵住了”? 268

〔610〕文中几个“血”字各应读什么音? 268

〔614〕“打破砂锅问到底”是什么意思? 269

12 避雨 269

10 太阳 269

〔612〕课文写太阳的表面温度和中心温度,为何选用不同的动词? 269

11 鲸 269

〔613〕本文各个自然段都有一个中心句,各中心句在本段的什么位置上?各段是用什么方法说明中心句的? 269

〔616〕课文中两处写姑娘避雨时站在草棚“最边上”的细节有什么作用? 270

〔615〕为什么带了雨伞还避两? 270

〔617〕这一课的人物语言描写出现了几种表达形式?为什么要运用不同形式? 271

〔618〕为什么《避雨》这课有的点号在引号以外,而有的却在引号以内? 272

〔619〕《避雨》中“雨”的作用有哪些? 273

〔621〕“在这艘双身船上,高高地竖立着一个铁架,仿佛钢铁巨人。巨人的两只脚,左右伸开,踩在两个船身上。”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74

〔620〕课文中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274

△水晶宫的秘密 274

〔623〕课文中为什么两次提到五壮士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275

〔622〕课文中“战士”与“壮士”交替出现,怎样分辨两个词的差导? 275

13 狼牙山五壮士 275

〔626〕文章开始作者为什么要写天气情况? 276

〔625〕“哭”、“泣”有什么异同? 276

〔624〕狼牙山是怎样的山? 276

14 十里长街送总理 276

〔629〕课文通过三种不同对象,描写了人们在长安街两旁等待周总理灵车的情景,怎样理解这些描写是真实而具体的? 277

〔628〕课文在写群众的装束和表情时,一连用了三个“都”,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277

〔627〕作者怎样写长安街上送总理的人多? 277

〔631〕灵车开来时,哪些词句表现人们的动作是一致的?这说明了什么? 278

〔630〕文章第二段“夜幕开始降下来”这句话起什么作用? 278

〔634〕“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中的“多么”表示什么?时间能停下来吗?为什么要这样写? 279

〔633〕“焦急而又耐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79

〔632〕“红领巾”是借代还是借喻? 279

〔636〕课文哪些地方是详写?哪些地方是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80

〔635〕“歪”、“斜”有什么异同? 280

15 劳动的开端 280

〔637〕怎样掌握“得”字的读音与用法? 281

〔638〕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海娃的机智、勇敢? 282

△鸡毛信 282

〔641〕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 283

〔640〕“寄”、“汇”有什么异同? 283

16 伟大的友谊 283

〔639〕“赊”、“欠”有什么异同? 283

〔642〕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是怎样“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竭尽全力从事《资本论》最后两卷的出版工作”的? 284

〔645〕“温”、“暖”有什么异同? 285

〔644〕课文节选自哪里? 285

〔643〕“这些书信直到现在还保存着”一句是不是多余的? 285

17 再见了,亲人 285

〔647〕如何理解“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这句话? 286

〔646〕怎样理解第一段中“雪中送炭”一词? 286

〔649〕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87

18 心愿 287

〔648〕这篇课文是属于什么体裁的文章? 287

〔652〕周总理为什么要明知故问“可吃得饱”? 288

△一张珍贵的照片 288

〔650〕既然法国小姑娘家里的好多中国人是指“泥人”,那为什么她说:“你象他们”而不用“它们”? 288

〔651〕课文中“小姑娘的天真心灵,不正象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吗?”这句话怎样理解? 288

〔653〕如何理清《手》的叙述头绪? 289

19 手 289

〔655〕“在大森林里,你不能象个客人,得象个主人。”一句是比喻还是类比? 290

20 大森林的主人 290

〔654〕“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一句中的两个“手”各指什么? 290

〔657〕《钓鱼》是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还是记事为主的记叙文? 291

△钓鱼 291

〔656〕“在大森林里,你不能象个客人,得象个主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91

〔659〕第五自然段是怎样突出中心的? 292

〔658〕为什么写“我”钓到大鱼的情况? 292

〔661〕《冬夜杂咏》是怎样进行比喻的? 293

〔660〕陈毅同志到底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冬夜杂咏》? 293

21 冬夜杂咏 293

〔663〕怎样理解课文里的两个设问句? 294

〔662〕怎样理解课题? 294

22 白杨 294

〔666〕三个“只晓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95

〔665〕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295

〔664〕怎样理解“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295

〔668〕“归人”究竟指谁? 296

〔667〕说“天寒白屋贫”中的“白屋”就是“茅屋”有什么根据?诗人为什么不用“茅屋”呢? 296

23 古诗二首 296

什么特色? 297

〔669〕《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写作上有 297

〔670〕“独钓寒江雪”中的“雪”可以“钓”吗? 298

〔671〕如何通过分析人物对待事物的不同态度,加深对课文寓意的理解? 299

24 雕凤凰 299

〔672〕课文采用了什么结尾方法? 300

〔674〕对课文第二段中的四句话应怎样理解? 301

〔673〕图和文的联系与区别何在? 301

第十册 301

1 燕子 301

〔676〕《小站》一文中“甚至、也许、或者、显然”几个词各起什么作用? 302

〔675〕“这喷泉,这杏花,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句中“温暖的春意”指的是什么? 302

2 小站 302

〔678〕他说“你看我个子小吗?干挑山工的,给扁担压得长不高,都是又矮又粗的。象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种活儿。走起路来晃悠。”这个句子是比喻句吗? 303

3 挑山工 303

〔677〕用“这喷泉,这杏花,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为文章的结尾,作用是什么? 303

〔681〕泰山在何处? 304

〔680〕“回马岭”、“五公亭”、“极顶”在什么地方? 304

〔679〕“等你发现,你会大吃一惊,以为他们是象仙人那样腾云驾雾赶上来的。”这个“象”字句是比喻句吗? 304

〔683〕“我们发现那个挑山工就坐在对面……”一句应该怎么读? 305

〔682〕“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305

〔685〕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为什么写两旁的石头房子? 306

〔684〕《大理石街》一课的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306

4 大理石街 306

〔688〕《游园不值》这首诗的意义何在? 307

〔687〕《游园不值》的“值”作何解为妥? 307

〔689〕《游园不值》用现代汉语应怎样译?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