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总序 1
一 被踉跄推入近代的门槛——背景:西力膨胀与东方衰微 1
东方的富庶和新航路的开辟 2
西方资产阶级的崛起 8
莫卧儿帝国的衰落 12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征服 17
贪酷的殖民掠夺 28
沉沦原因试析 33
二 同时并兴的民族起义——进位:印度大起义与太平天国革命 54
爆发:蓄积的火药和宗教的导线 55
经过:难免的失误和必然的失败 59
影响:不绝的余波和政策的调整 66
预言:东方的起义和欧洲的革命 72
三 观念更新的缓慢节律——慢板引子:早期思想启蒙 78
发端:传统的离异和西学的汲取 79
媒介:传教士及其新式学堂和报刊 89
结果:新型知识分子的出现 99
四 相谐共鸣的宪政鼓动——呈现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107
国大党的成立准备及经过 108
印度之式与教士之心 116
印度之鉴与志士之心 125
维新派与早期国大党的比较 135
五 相启共发的革命高潮——展开部:资产阶级激进运动 148
此呼彼应的抵制运动 149
四点纲领与三民主义 160
党派离合与武装斗争 172
展开幅度与条件制约 182
肺腑之亲与辅车之依 190
六 甘地主义与新三民主义——再现部: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态势 204
走出低潮及其原因 204
圣雄甘地及其主义 215
甘地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几点比较 225
甘地及其主义在当年中国的反响 236
七 简短的书末余语——尾声:在面临新世纪到来之际 249
后记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