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的家庭 1
爷爷家族的第一个男孩 1
祁阳刘氏家族渊源 2
爷爷 4
母亲 6
父亲 11
第二章 从私塾到学校 18
私塾没念几天 18
永生难忘清江老师 19
私立崇汉中学和附小 20
高中经历两个学校 23
重返母校 25
陶铸纪念馆 31
重游浯溪 33
第三章 北京航空学院 35
想考清华 35
跨进北航 37
班上的总干事 39
系学生会文化部长 40
差一点儿掉进河里 42
参加十三陵水库建设 42
进了保密专业班 43
全班第一批入党 45
“北航四号” 48
师从宁榥教授 50
第四章 第606研究所 53
不愿蹲机关 53
初识吴大观 54
穿了三年军装 56
“摸着石头过河” 58
第一次到部队调研 60
在部队大熔炉中“蹲点” 62
815甲发动机研制 65
“遭遇起动”研究小组 67
“文革”岁月 69
第五章 第624研究所 75
624所的由来 75
全室迁往四川 77
走进大山深处 78
成为624所一部分 81
山青水秀屋顶漏 84
献了青春献终身 87
苦中也有乐 89
第六章 高空模拟试车台 93
高空台是国家战略性大型设备 93
“八大金刚”之一 94
赴英参加斯贝发动机高空台试验 97
要搞好中国自己的高空台 104
自己动手,缓而不停 107
有时需要点儿“自作主张” 111
数采系统引进费周折 113
参与完成高空台调试和标定 116
“中国人是魔术师” 120
第七章 高推预研和中推核心机 124
开局良好,过程曲折 124
关键时刻接重担 127
柳暗花明又一村 130
中推核心机登上历史舞台 132
领导关怀是无穷动力 135
一次冒风险的决策 139
设计是龙头,人才是关键 143
又好又快完成中推核心机设计 146
最可贵的“中推精神” 148
核心机地面台试验一举成功 151
顺利完成设计状态的高空台试验 155
中推验证机下马留遗憾 162
第八章 高性能发动机研究 167
难忘的884会议 167
完成顶层方案的设计 168
三级高压压气机攻关 170
完成三大高压部件的试验研究 171
荣获“何梁何利”奖 173
调入北航和中航工业科技委工作 175
第九章 对俄科技合作 178
第一次率团赴苏联访问 178
高性能发动机技术合作破冰 181
俄方专家的一次历险 183
中俄合作结硕果 185
几点主要体会 186
发动机流场畸变评定技术的突破 189
荣获俄罗斯科学院荣誉博士学位 191
自主创新是必由之路 195
第十章 为根治飞机“心脏病”鼓与呼 197
《加速发展我国航空发动机的思考》 197
发动机开进“香山科学会议” 199
向吴邦国副总理汇报 202
技术验证计划 206
发动机是推动航空技术发展的源动力 207
促进民用航空发动机的发展 211
现役动力的关键在于提高可靠性 216
航空发动机仿真技术研究中心 217
正确认清新形势,加快动力的发展 220
大力发展我国航空应急救援能力 222
第十一章 中国工程院 227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27
与深圳市政府的合作 228
参与京沪高铁项目的论证 233
院士工作站 236
参加俄罗斯“中国年”活动 241
第十二章 全国人大常委 247
第一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47
一次意外的记者采访 249
出席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 251
拥护宪法修改 252
履行人大常委的职责 253
四度呼吁造中国自己的大飞机 264
建议充分发挥三线军工企业作用 269
四次外事出访 271
第十三章 我与老伴 284
两小无猜 284
前世有缘 286
最简单的婚礼 287
度过艰难的日子 289
随我走进山沟 293
贤妻良母 294
同贺七十寿辰 298
第十四章 人生感悟 303
诚信 304
勤奋 305
团结 306
奉献 308
恩师吴老,胸中丰碑 309
朋友的祝愿 316
不用扬鞭自奋蹄 321
附录 323
刘大响院士的动力情怀 323
动力求索路 航空报国情 331
关注科技前沿 推进动力发展 344
决策支持立新功 349
后记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