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序言 独立研究人学的最新成果 高放 1
自序 1
导论 为什么要研究人的哲学 1
第一节 人类自觉地认识自己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 1
第二节 人的哲学研究在中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3
第三节 人的哲学的研究对象、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5
第四节 人的哲学的研究方法 6
第一章 唯物史观中的人 14
第一节 科学的人本观是唯物史观的一根主线 14
第二节 现实的人的解放与理想的人的生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出发点与目的 21
第三节 人的哲学在中国的历史命运 25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理论证明 31
第一节 作为客体的证明 32
第二节 作为主体的证明 41
第三节 作为主体和客体统一的证明 52
第三章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 62
第一节 人民——人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形态 63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为了人民——人与社会的统一 65
第三节 社会主义建设依靠人民——主体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68
第四节 “以人为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应运而生 73
第四章 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 78
第一节 社会有机体是人的社会与社会的人的统一 78
第二节 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辩证统一的历史进程 82
第三节 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 87
第四节 社会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统一 90
第五章 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动因 94
第一节 几种动力说的比较 94
阶级斗争动力说 9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动力说 95
生产力动力说 96
人的劳动创造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97
第二节 动力与动因 101
第三节 作为动因的人的需要及其客观属性 108
人的需要与人的本性 108
人的需要的客观性 119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与动力开发 133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心任务 134
第二节 生产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物质文化需要 136
第三节 社会主义责任制开发人的需要的动因作用 138
第四节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全面开发 145
动因开发 145
动能开发 147
动力开发 149
第七章 社会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 151
第一节 社会生产方式即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 151
第二节 社会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来自人的需要 155
一个简单的事实构成历史的真正基础 155
手段具有决定性在于它是实现目的的惟一途径 159
第三节 生产方式的社会决定作用 169
社会一般 169
家庭和私有制 172
阶级和国家 174
法、艺术和宗教 177
第四节 生产方式对人的决定作用 180
第八章 人的社会意识及其作用 186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双重作用 186
反映作用与能动作用 188
保守作用与进步作用 192
能动性寓于活跃性之中 进步性寓于矛盾性之中 198
第二节 国家意识、群众意识、阶级(阶层)意识与个人意识 202
社会意识各种成分的区别与同一 203
社会意识各种成分的一般关系 206
完善≠进步 210
第三节 社会意识的完善与进步 210
社会主义社会意识 212
第九章 人的价值与人的责任 218
第一节 什么是人的价值? 218
第二节 盲目的或自觉的自我价值肯定 222
第三节 人们的价值判断 225
第四节 人们的价值追求 227
第五节 人的责任 231
第十章 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234
第一节 社会的全面进步包括三个文明建设 235
物质文明建设 236
制度文明建设 237
精神文明建设 239
制度文明属于关键性建设 240
第二节 三个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240
物质文明属于基础性建设 240
精神文明属于手段性与目的性相统一的建设 241
第三节 精神文明建设是人自身的现代化建设 242
第十一章 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248
第一节 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 248
第二节 人的素质、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 253
科学技术依赖人的素质 253
人的素质的三个最重要方面:创造性思维能力、科学文化知识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255
人的素质的提高:兴奋环境、开发性教育、优生 262
第十二章 人的解放——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271
第一节 人的解放即人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把握 271
人对自然的把握 271
人对社会的把握 273
人对自身的把握 275
第二节 人与自然、社会、自身的和谐发展 276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77
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80
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 282
第三节 三个和谐发展与三个文明建设的内在一致性及其辩证关系 284
第四节 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286
第五节 理想的社会与理想的人的生成 290
结束语 为人类幸福而工作 296
跋(一) 300
(二) 301
(三)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