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物权思想与物权法立法应跳出传统,着力创新 1
第一节 物权的概念与特征的新释 2
一、物权的概念 2
二、物权的特征及其意义 6
第二节 物权的效力及其释义的突破 17
一、优先效力 18
二、追及效力 19
三、物上请求权 21
四、现代物权法有物权效力弱化的趋势 24
第三节 有关物权的几对关系 25
一、动产物权与不动产物权的关系 26
二、物权与物权客体的关系 28
三、物权与债权的关系 30
四、自物权与他物权的关系 34
第四节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42
一、物权法定原则 42
二、一物一权原则 47
三、物权公示公信原则 52
四、物权行为的无因性 56
五、物权的平等保护原则 62
第五节 现代物权法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物权法立法的思考 70
一、物权法的体系化与适用化 71
二、物权的社会化 73
三、物权的公法化 76
四、物权的价值化 78
五、物权种类的现代化 81
第二章 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应在变革与创新中完善 83
第一节 国外几种有代表性的登记制度及其利弊分析 84
一、不动产登记的概念及意义 84
二、国外不动产登记制度的三种模式 86
三、不动产登记的效力及其登记方式的分类 88
四、国外不同登记模式的历史背景及其利弊分析 92
第二节 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沿革、现状及缺陷 96
一、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沿革 96
二、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现状 97
三、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缺陷 98
第三节 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应在变革与创新中完善 110
一、统一不动产登记的法律规定 110
二、统一不动产登记模式 112
三、统一不动产登记效力 116
四、完善不动产登记范围及登记方式 119
五、统一不动产登记机关 122
六、建立健全不动产登记机关的内部管理制度 125
第三章 物权法应纳入私法体系,拓展私权空间 133
第一节 所有权的配置应纳入私法,体现私权 134
一、私法不是禁区 134
二、私法不应狭隘 135
三、私法不能失衡 137
第二节 物权法应摈弃“三分法”,着力拓展私权,体现公平 138
一、“三分法”的要害——显失公平 139
二、“三分法”的危害——破坏公平 141
三、“三分法”的折衷——还是不公平 143
四、“三分法”搞“特权”——更不公平 144
第四章 改革土地权利配置,在一定范围内建立土地私权制度 149
第一节 我国土地权利配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50
一、我国土地权利配置的现状 151
二、我国土地权利配置在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152
一、滥批土地——形成圈地黑洞 159
第二节 我国土地权利配置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悖 159
二、狂拆房屋——占用城镇土地 161
三、强制征地——吞食农村土地 164
四、土地投机——炒作地产市场 168
五、破坏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169
第三节 适当配置土地私人所有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 172
一、建立社会主义私权制度的需求 174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需求 176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 178
四、培育土地市场的需求 182
五、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需求 183
六、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需求 184
第四节 关于改革土地权利配置最佳模式的构想——建立土地所有权多元结构 191
一、以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土地私人所有为前提,建立土地所有权多元结构 193
二、建立土地私人所有权可能遇到的几个问题 195
第五节 关于土地权利配置渐进式改革模式的构想——以地上权为母体,建立土地准私人所有权结构 204
一、以废除国有土地使用权为前提 205
二、以构建土地准私人所有权为基调 207
三、以设立土地“永续无租”制度为首选 211
四、以推行土地年租制为备选 216
五、以永佃权为母体建立集体土地农地权制度 220
第五章 合理配置房屋及相关不动产权利 223
第一节 定位房屋及其与之相关不动产的所有权 224
一、恢复房地产所有权 225
二、创设房屋独立所有权 228
三、明定独屋所有权 231
第二节 调整大厦所有权 234
一、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为大厦所有权 234
二、有关大厦所有权的难点及其需要解决的问题 236
第三节 扩展房屋及相关不动产方面的役权 248
一、正名地役权 250
二、新设“屋役权” 254
三、发展居住权 258
四、恢复典权 263
五、确立“空间利用权” 271
一、不动产相邻权的定义及内涵 275
第四节 整合不动产相邻权 275
二、不动产相邻权的主要类型 277
三、不动产相邻权与地役权的区别 277
四、不动产相邻权的发展 278
第六章 创设有关房屋及其相关不动产方面的新型物权 285
第一节 推行不动产证券化 286
一、不动产证券化的定义、意义及主要形态 287
二、不动产证券化运作的基本程序及其特征 289
三、不动产证券化的物权属性 291
四、建立不动产信托登记制度 293
第二节 发展不动产期权 297
一、不动产期权的内涵 298
二、不动产期权的分类 301
三、不动产期权的预告登记及其管理 308
第三节 创建“独立空间权” 316
一、“独立空间权”产生的动因和法理 317
二、“独立空间权”的概念和意义 318
三、“独立空间权”的法律性质 320
四、“独立空间权”立法的几个问题 322
第七章 探索、创制新型的不动产担保物权理论 329
第一节 对担保物权的概述和探索 330
一、担保、担保权及担保物权 330
二、担保物权的概念 331
三、担保物权的性质 332
四、担保物权的意义和作用 338
五、担保物权的分类 341
六、我国担保物权制度的局限及创新 344
第二节 对不动产担保物权的概述和探索 353
一、不动产担保物权的概念 353
二、不动产担保物权的性质 356
三、我国不动产担保物权制度的局限及其创新的方向 371
第八章 创建安全、高效、统一、实用的不动产抵押制度 391
第一节 不动产抵押物与其所担保债权的价值之比不应受到限制 392
一、从实际效用分析 393
二、从实际效果分析 396
三、从市场风险分析 399
四、从实践情况分析 400
第二节 不动产抵押期间的设立应兼顾公平和效率 402
一、有关抵押期间的不同立法选择 403
二、设立抵押期间应体现公平原则 406
三、设立抵押期间应追求效率 410
四、建立高效灵活的抵押期间制度 413
第三节 区别处理抵押权的效力与不动产抵押物的从物及从权利的关系 418
一、抵押权对不动产抵押物从物的效力 419
二、抵押权对不动产抵押物从权利的效力 425
第四节 允许在同一不动产上设立再抵押及重复抵押 430
一、不动产再抵押与重复抵押的概念及其异同 431
二、不动产再抵押的效力认定及其实践意义 432
三、不动产重复抵押的效力认定及其实践意义 436
四、限制设立恶意的不动产重复抵押,允许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前提下设立不动产重复抵押 439
第五节 抵押人对不动产抵押物有自由处分的权利 441
一、不动产抵押物处分权的概念及其不同观点 442
二、对“限制说”的质疑 445
三、和谐处理抵押人对不动产抵押物自由处分权与抵押权效力之间的关系 449
第六节 确立不动产抵押权实现顺序的变化原则 452
一、不动产抵押权实现顺序的不同变化方式 453
二、有关采纳顺位固定主义的观点 457
三、有关采纳顺位升进主义的观点 459
第一节 强制推行建设工程法定抵押制度 465
第九章 充分利用不动产特殊抵押制度 465
一、建设工程法定抵押权与不动产留置权的对比与选择 467
二、对建设工程优先权和建设工程法定抵押权的辨析 474
三、对建设工程法定抵押权立法模式的思考 479
四、建设工程法定抵押权与相关物权的关系 486
第二节 完善和推广实施不动产最高额抵押制度 490
一、不动产最高额抵押权的概念、意义及缺陷 490
二、不动产最高额抵押权的特征 494
三、不动产最高额抵押制度的调整与完善 497
第三节 在一定层面上推广运用财团抵押制度 507
一、财团抵押的概念、类型及组成财团的财产范围 508
二、财团抵押的特征及其意义 510
三、浮动抵押的概念、特征及意义 513
四、我国的立法取向 517
第十章 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不动产反担保制度和不动产非典型担保制度 523
第一节 发掘和启用不动产反担保物权制度 523
一、反担保物权及其以不动产设立的反担保物权的概念及意义 524
二、从反担保物权的分类看以不动产设立的反担保物权的重要性 528
三、以不动产设立的反担保与原始担保的联系与区别 530
第二节 总结和确立不动产让与担保制度 531
一、让与担保的概念及其对这一制度的界定与正名 532
二、不动产让与担保的概念、特征及其意义 536
三、大胆实践不动产让与担保制度 539
四、通过立法确认不动产让与担保制度和不动产按揭制度 542
第三节 拓展和推广实施不动产所有权保留制度 545
一、所有权保留的概念及法理 545
二、所有权保留与让与担保的区别 546
三、所有权保留的特征 547
四、不动产所有权保留的界定及其意义 548
五、不动产所有权保留制度的实施及完善 551
六、不动产所有权保留制度的拓展 555
附录 559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全文 559
梁慧星主持完成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 583
王利明主持完成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 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