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序 南炳文 1
前言 1
第一章 南直隶修志兴盛的原因 1
第一节 南直隶行政区域范围 2
一 南直隶区域的变化 3
表1-1-1 南直隶辖域变更情况统计表 6
二 南直隶区划的定型 15
第二节 明朝统治者对方志编修的倡导 17
一 对一统志的积极编纂 17
二 对地方志书编修的推动 29
第三节 南京留都的文化氛围 40
一 南京留都地位的确立 40
二 留都地位对修志风气的影响 47
第二章 南直隶方志编修源流 53
第一节 南直隶方志编修沿革 53
一 宋元时期南直隶方志的编修 54
二 明代南直隶方志编修情况 67
表2-1-1 南直隶各地区方志编修及散佚情况统计表 77
表2-1-2 南直隶各时期方志编修及散佚情况统计表 78
第二节 种类丰富的南直隶方志 79
一 南直隶区域志 81
二 都城志 83
三 卫所志 85
四 关于江防、海防的专书 88
五 乡镇志 92
六 专志 93
一 府志 110
第三节 南直隶方志举要 110
二 州县志 117
第三章 南直隶方志的编纂组织 123
第一节 修志人员的构成及分工 123
表3-1-1 南直隶方志修纂姓氏署名表 123
一 修志人员的构成 131
表3-1-2 南直隶部分文人名士参与修志情况统计表 144
二 修志人员的职责和分工 146
第二节 修志制度与经费保障 153
一 明代对方志官修制度的继承 154
二 南直隶修志经费的来源 157
第四章 南直隶方志的结构 163
第一节 方志的定型化和规范化 163
一 定型方志的出现 164
二 对一统志体例的遵循 166
三 对方志内容的规范 172
附录4-1-1 修志凡例 176
附录4-1-2 纂修志书凡例 179
第二节 方志的结构内容与类型 182
一 方志的结构内容 183
表4-2-1 南直隶部分府州县志体例结构表 187
二 方志的结构类型 192
第五章 南直隶方志的创新与发展 205
第一节 修志理论的进步 205
一 方志与史的关系 205
二 方志的功用 212
第二节 序跋凡例的内容及精华 219
一 方志的序与跋 219
二 方志的凡例 236
三 序跋凡例所提出的要求 246
第三节 方志类型和流派的形成 249
一 尚繁与尚简 250
二 历史、地理与实用 257
第六章 南直隶方志的内容和史料价值 263
第一节 方志的内容 263
一 南直隶地情特点 263
二 南直隶政治状况 268
三 南直隶社会经济 272
四 南直隶军事地位 280
五 南直隶社会生活 283
六 南直隶文化教育 287
七 南直隶人物事迹 290
第二节 方志的史料价值 291
一 与《大明会典》比较 291
二 与《明实录》比较 294
三 与《明史》比较 298
四 与明人笔记文集比较 301
五 地方志专有的资料 306
第七章 南直隶方志的续修 309
第一节 方志续修的名称与形式 309
一 续修形式的确立与延续 310
二 续修的名称 314
三 续修的形式与涵义 315
第二节 方志续修的体例与方法 321
一 增补型 321
二 续志型 324
三 重修型 326
第一节 清代以来学者的评价 331
一 多序之弊 331
第八章 南直隶方志的历史地位 331
二 编纂体例与文风 332
三 繁与简 335
四 清代学者的褒奖 337
第二节 科学评估南直隶方志 338
一 编纂特点 339
二 编纂方法 342
三 编纂弊端 353
第九章 南直隶方志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359
第一节 南直隶方志对后世的影响 359
一 方志编修传统的延续 359
二 编修体例及种类的发展 362
第二节 南直隶方志对后世的启示 364
附录9-2-1 本县申文 365
一 政府首倡是方志编修的前提 365
附录9-2-2 本县牒文 366
附录9-2-3 本学申文 366
二 经济和文化环境是方志兴盛的源泉 368
三 修志者的素质是方志质量的保障 369
四 众手成志是方志编修的有效动力 372
第十章 明代南直隶方志总表 375
总表一 明代南直隶府州县地方志编修情况统计表 377
总表二 明代南直隶专志、山水志、乡镇志等编修情况统计表 465
主要参考文献 501
一 正史、政书类 501
二 笔记文集类 502
三 书目提要类 513
四 方志类 516
五 著述类 526
后记 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