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日本霸权战略》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熊沛彪著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01907167
  • 页数:355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前言 1

序章 近现代日本的对外扩张战略与中日战争 1

一 日本称霸东亚战略始于何时? 2

二 日本称霸东亚战略的展开 7

第一章 东亚国际体制的动荡与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初步展开 14

第一节 东亚国际秩序的混乱与日本 14

一 华夷体制的崩溃与日本的局部扩张政策 14

二 日本对华局部扩张的升级 18

第二节 华盛顿体制与日本 21

一 日本的战略退却 21

二 分割中国东北政策的出台 23

第二章 九一八事变与华盛顿体制的动摇 27

第一节 总体战理论与九一八事变 28

一 日本的总体战理论 28

二 日本军方挑起九一八事变的战略意图 31

三 日本军政当局内部的矛盾 34

四 英美的反应与日本的对策 37

第二节 九一八事变与中国的对策 40

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错误判断与“不抵抗主义” 40

二 南京国民政府的局部抵抗方针 45

第三节 东亚新秩序政策的确立 48

一 日本东亚政策的重大变化 48

二 日本政府与军部的意见分歧 53

一 日本进击热河与中国方面的对策 56

第四节 “满洲国”的战略经营与日本的东亚战略 56

二 日本的经济统治 60

第三章 日本东亚新秩序政策初步展开 65

第一节 “协和外交”与“天羽声明” 66

一 日本的对华“经济提携”政策 66

二 天羽声明 71

第二节 日本的二重外交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对策 75

一 日本的二重外交 75

二 南京国民政府的对策 80

三 币制改革与华北自治 85

四 华北自治的战略意图 91

一 日本的战略处境及其对策 94

第三节 日本的北进战略与“中日悬案”交涉 94

二 “中日悬案交涉”的战略意图 103

三 联德战略 110

第四节 “佐藤外交” 113

一 “佐藤外交”出台 113

二 “佐藤外交”的展开与实质 116

第四章 中日战争初期日本的战争目标与东亚战略 127

第一节 近卫内阁与“不扩大方针” 127

一 近卫内阁的对华政策 127

二 日本内阁的“不扩大方针” 130

三 南京国民政府的对策 134

一 日本局部战争目标的决策 139

第二节 局部战争阶段日本的战争目标与东亚战略 139

二 日本战争目标的升级 143

第三节 日本的对华作战计划与战争目标 148

一 卢沟桥事变时期日本的战争计划 148

二 上海事变时期日本的战争计划 152

三 南京国民政府的对策 156

第四节 日本的战略转换与全面战争 161

一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准备 161

二 进入全面战争阶段 166

第五章 日本的战略调整与武汉、广东会战 177

第一节 日本对华战略的混乱 177

一 日本占领南京后的战略措施 177

二 日本采用“战面不扩大”方针的原因 180

三 台儿庄战役后日本的战略混乱 185

第二节 武汉会战时期日本的战略得失 191

一 日本对华战略的调整 191

二 战术胜利与战略失败 197

第六章 “东亚新秩序”与日本既定战略的进一步展开 205

第一节 日本长期战战略体制的确立 205

一 长期战战略的策定 205

二 对华长期战与北进战略 208

第二节 “东亚新秩序”宣言与战略处境的恶化 213

一 “东亚新秩序”的内容 213

二 多国对日牵制与日本的对策 218

一 日本与德谈判结盟的战略意图 225

第三节 日德谈判的破裂 225

二 日德之间严重的战略分歧 230

第七章 欧洲大战的爆发与日本的战略对策 238

第一节 日本的“不介入欧战”对策与日法谈判 239

一 日本“不介入”对策的实质 239

二 日法谈判 242

第二节 对华战略与东亚、西太平洋战略之间的矛盾 254

一 日本军方内部的战略分歧 254

二 中国军队的反攻与日本的战略困境 257

第三节 “桐工作”与日本的战略企图 259

一 日本“桐工作”的展开 259

二 日本的战略意图与有关各国的动向 265

一 “大持久战”的内容 277

第八章 日本南进的战略措施 277

第一节 对华“大持久战”战略 277

二 日本对华“大持久战”与战略危机的根源 284

第二节 “调停”泰国、法印争端与“和平”进驻法印南部 286

一 泰、法印冲突与日本 286

二 日本决定南进优先的原因 290

第三节 日苏中立条约与日美谈判破裂 298

一 日苏中立条约 298

二 日美谈判 301

附录一 大事记 317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