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第一章 农业生产条件 11
第一节 自然地理条件 11
一、地质·地貌 11
二、气候 16
三、水文 23
四、土壤 30
五、植物·动物 37
六、自然灾害 45
第二节 社会经济条件 51
一、人口·劳动力 51
二、耕地 54
三、农机具 60
四、农田水利 65
五、农村能源 67
第三节 农业技术条件 73
一、品种演变 74
二、高产栽培技术 79
三、土壤改良技术 88
四、耕作与施肥 90
五、植物保护 98
第二章 种植业 107
第一节 粮食作物 107
一、小麦 107
二、玉米 112
三、大豆 116
四、水稻 121
五、甘薯 125
六、高粱 129
七、谷子 131
八、杂粮 135
第二节 经济作物 141
一、棉花 141
二、花生 144
三、油菜 148
四、芝麻 153
五、麻类 155
六、蚕桑 158
第三节 园艺作物 165
一、苹果 165
二、桃 167
三、杏 168
四、梨 169
五、葡萄 169
六、枣 170
七、西瓜、甜瓜 175
八、蔬菜 176
第三章 畜牧业 182
第一节 畜牧业生产 182
一、古代畜牧业 182
二、近代畜牧业 184
三、现代畜牧业 184
第二节 资源与饲养 191
一、畜禽品种资源 191
二、饲草饲料资源 200
三、饲料生产与利用 201
四、草地开发与建设 203
五、饲料加工 203
六、饲养 204
第三节 畜禽繁育改良 205
一、畜禽改良 205
二、繁育技术 210
第四节 疫病防治 215
一、疫病 216
二、防治 224
三、畜禽疫病防治体系 229
四、兽药监督管理 232
六、饲料工业管理 233
五、兽医卫生监督管理 233
第四章 农业开发 234
第一节 农牧业分区 234
一、西部黄河故道果树、蔬菜、花生区 234
二、金堤北黄河冲积平原粮食、畜禽区 235
三、金堤南黄河泛滥平原小麦、杂粮、牧区 236
四、沿黄背河洼地稻麦、水产区 236
五、黄河河漫滩麦、豆、牧区 237
第二节 农业开发建设 239
一、背河洼地开发 239
二、丰收计划 245
三、百万亩吨粮开发 248
四、白色工程建设 252
五、黄河滩区治理 257
六、粮食基地建设 262
七、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 265
八、农业产业化建设 271
九、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建设 275
第五章 农业体制 281
第一节 农业体制变革 281
一、封建土地所有制 281
二、土地制度改革 282
三、农业合作化 283
四、农村人民公社 286
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88
第二节 农业经营管理 290
一、农业收入分配 290
二、农村财务管理 293
三、农村劳动管理 294
第六章 机构·成果 298
第一节 机构 298
一、行政机构 298
二、事业单位 301
三、学术团体 304
第二节 成果 313
一、科技成果 313
二、科技论著 318
第七章 人物 329
第一节 领导人物 329
第二节 技术专家 342
大事记 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