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对象论 1
第一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理论思维教学法 1
一、课程群体和授课 1
二、理论思维方法 3
三、理论思维教学法概说 6
第二节 理论思维教学法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9
一、理论思维教学法的对象 9
二、理论思维教学法的基本问题 11
三、形式和内容 14
第三节 理论思维教学法的特点 16
一、循繁化简 17
二、缘静识动 19
三、合殊一元 21
第二章 本质论 23
第一节 理论思维教学法的价值 23
一、目标和环境 23
二、面、线、点 25
三、能益和所益 27
第二节 对课程的选择和处理 29
一、对必讲内容的选择和处理 29
二、“旧事重提”的启示 31
三、“熟课”和“生课” 34
第三节 前导与互动 36
一、先决性与前导性 36
二、广义内容和狭义内容 39
三、回归“立人” 41
第三章 方法论 45
第一节 科学的方法 45
一、历史法——继承与选择 45
二、比较法——分析与综合 48
三、融通法——贯通与转化 52
第二节 道德的方法 56
一、定名与虚位 56
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58
三、虚幻世界与现实人生 60
第三节 艺术的方法 63
一、六艺和主题 64
二、六教和适度 66
三、创作和“包装” 69
第四章 关系论 73
第一节 三个系统 73
一、课程主导系统 74
二、教师主导系统 77
三、学生主导系统 79
第二节 差异和矛盾 82
一、现实和理想 82
二、选择和放弃 84
三、才情和事业 86
第三节 开放和接续 89
一、覆盖与贯通 89
二、导向和效率 91
三、互动和验证 92
第五章 课程论 95
第一节 风格和教法 95
一、准确和适用 95
二、观点越隐蔽越好吗 97
三、以使“扣儿”助说“活” 99
第二节 变化和引导 102
一、面对课程变化和把握理论思维 102
二、思辨指向和伦理指向 104
三、开卷有益和读划批注 107
第三节 感受和体认 109
一、把握“裂变”和“聚变” 109
二、生硬、放任和圆润处理 112
三、规范化和灵活性 114
第六章 教师论 117
第一节 信念与习惯 117
一、思想路线和行动路线 117
二、理想信念和行事风格 120
三、学风和教风 123
第二节 功夫与技巧 125
一、实现收放自如的状态 125
二、严谨舒畅的氛围 128
三、自成风格的语言 131
第三节 经验与理论 134
一、问题的“纠结”和思想的“究诘” 134
二、路径、路线和直线、螺旋 136
三、渐进和执著 138
第七章 学生论 141
第一节 灵魂与境界 141
一、青年学生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141
二、育魂和授业 144
三、理头绪和开风气 146
第二节 知彼知己 148
一、精神竞争和战胜自我 148
二、有理和有趣 151
三、因材施教和听课兴趣感 154
第三节 鼓励与警示 156
一、诱导、体认和“三然” 156
二、敬畏和怀疑 159
三、多数和少数 161
第八章 习惯论 164
第一节 见闻与思考 164
一、选看杂书 164
二、辨识民间 167
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169
第二节 关注闲事 172
一、博闻强记和凡事问问为什么 172
二、世风世俗和两个决裂 175
三、“管闲事”和世界观 177
第三节 勤谨修身 180
一、自知和自胜 180
二、人生“四实” 183
三、修身“五事” 186
第九章 课外论 190
第一节 课外备课 190
一、念兹在兹 190
二、向前和向上 193
三、引导与等待 195
第二节 交流在课外 198
一、真诚和技巧 198
二、回归生活和诗意地学习 201
三、光明和曲折 204
第三节 效验在课外 207
一、“卑贱”和“高尚” 207
二、真心喜爱和终身受益 209
三、马克思主义人格化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