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理位置与区域特征 1
第一节 位置与范围 1
第二节 区域特征 1
第七篇 新疆地区自然地理 1
第二章 新疆地区的地貌与构造 3
第一节 地貌的基本轮廓与地貌区划 3
2.新疆地区地貌区图 5
3.塔里木盆地之城市与绿洲带图 6
4.准噶尔界山黄土分布图 10
5.吐鲁番盆地的剖面图 12
6.鲁番盆地风系及风成地形图 13
第二节 构造单位 16
7.新疆地区构造图 17
8.塔里木地台图 19
第三节 地质发民史与矿产 21
第一节 主要河道与水文特征 24
第三章 新疆地区的陆地水 24
9.塔里木河流域水系示意图 27
11.玛纳斯河及叶尔羌河流量过程线图 31
10.额尔齐斯河流量过程线图 31
12.伊犁河流量过程线图 32
第二节 湖泊 33
第三节 陆地水的开发与利用 35
第一节 气候形成的因素 39
第四章 新疆地区的气候 39
第二节 气温与降水 41
第三节 某些不利的气候条件 45
第四节 区域内部气候的差异性 47
第一节 土壤类型与分布 53
笫五章 新疆地区的土壤 53
13.新疆与内蒙西部土壤分布图 54
第二节 土壤的利用与改造 57
第一节 平地植被分布情况 61
第六章 新疆地区的植被与动物界 61
第二节 山地植被分布情况 63
第三节 有用植物 64
第四节 动物 66
第七章 新疆地区的副区 69
第一节 南疆 69
第二节 准噶尔盆地 70
第三节 天山山地 72
第一章 地理位置与区域特征 75
第八篇 青藏地区自然地理 75
第一节 位置与范围 75
第二节 区域特征 76
第一节 构造与矿藏 78
第二章 地质基础与地貌结构 78
14.青藏高原地质构造简图 79
第二节 地形轮廓与地貌分区 83
15.青藏高原构造——山文略图(西尼村) 85
第一节 河流与湖泊 97
第三章 青藏地区的陆地水 97
第二节 水的资源 100
第四章 青藏地区的气候 103
第一节 大地形与大气环流 103
第二节 气候的基本特征 106
16.亚洲高原雨雪量分布略图(西尼村) 112
17.亚洲高原现雪线位置略图(西尼村) 113
18.亚洲高原现代冰川活动下限位置略团(西尼村) 114
19.亚洲高原古代冰川活动下限位置略图(西尼村) 115
20.青藏高原及其四周年雨量分布图(毫米) 118
21.青菠高原及其四周冬季雨量分布图(毫米) 119
22.青藏高原及其四周春季雨量分布图(毫米) 120
23.青藏高原及其四周夏季雨量分布图(毫米) 121
24.青藏高原及其四周秋季雨量分布图(毫米) 122
第二节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126
第五章 青藏地区的地理地带 126
第一节 概述 126
第三节 草甸与针叶林地带 127
26.青藏高原地理地带略图 128
第四节 半干生针叶林与草甸及草甸草原地带 130
第五节 草原与草甸地带 130
第六节 高寒荒漠地带 133
第七节 干寒荒漠地带 134
第六章 青藏地区的副区 138
第一节 藏北高原 138
27.青藏高原自然地理区图 139
28.藏北高原地形剖面图(尤索夫) 140
29.青藏高原动物分布图 143
第二节 藏南谷地 148
第三节 青藏高原 154
第四节 康南纵谷 159
30.川西北植物垂直分布示意图 160
第五节 祁连山地 163
32.柴达木盆地大地构造轮廓图 164
第六节 柴达木盆地 173
33.噶尔穆植物群落分布剖面图 179
第一章 地理位置与区域特征 181
第九篇 云贵地区自然地理 181
第一节 位置与范围 185
第二节 区域特征 186
第二章 云贵地区的地貌与构造 187
第一节 地貌区 187
第二节 构造单位与地质发展简史 193
34.云贵地区地质构造单位图 194
35.康滇地盾图 195
36.昆明凹陷图 197
37.黔桂地台图 199
第三节 现在地貌形成过程 202
第三章 云贵地区的陆地水 209
第一节 概述 209
第二节 河流径流变化的类型 209
第三节 湖泊 212
第四节 陆地水的利用 213
第四章 云贵地区的气候 217
第一节 环流大势 217
38.云贵地区全年平均气温图(℃) 217
39.云贵地区一月气温图(℃) 218
40.云贵地区七月气温图(℃) 219
第二节 气候概况 220
41.云贵地区全年降水量图(毫米) 222
42.云贵地区七月降水量图(毫米) 223
25.青藏地区积温图(℃) 224
第三节 区域内部气候的差异性 224
43.云南各地四季长短日数图 230
第五章 云贵地区的植被土壤与动物界 233
第二节 植被土壤区 233
44.云贵地区土壤区划图 234
第二节 有用植物资源 236
第三节 动物 240
第六章 云贵高原的副区 243
第一节 贵州高原 243
第二节 滇东高原 245
第三节 滇西山地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