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1.1 历史 1
1.2 土壤动力学 3
1.3 研究中心 6
1.3.1 亚拉巴马州奥本国立耕耘机械实验室 8
1.3.2 密苏里州维克斯堡陆军机动研究中心 9
1.3.3 密执安州沃伦陆地行驶试验室 10
1.3.4 英国摄尔苏国立农业工程研究所 11
1.3.5 西德沃尔金若德农业工程基础研究所 12
1.3.6 日本鸿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12
1.3.7 其他研究中心 14
第二章 土壤的动力性质 16
2.1 引言 16
2.2 土壤的应力 16
2.3 土壤的应变 19
2.4 应力-应变关系 23
2.5 土壤强度 26
2.6 应力分布 27
2.7 应变分布 34
2.8 土壤的屈服 37
2.8.1 剪切 38
2.8.2 压缩 42
2.8.3 拉伸 43
2.8.4 塑性流动 45
2.9 刚体土壤的流动 46
2.9.1 动量 46
2.9.2 摩擦 46
2.9.3 附着力 49
2.9.4 磨蚀 60
2.10 动态和静态特性的比较 60
3.1 土壤是一个物理系统 62
第三章 土壤动力学性质的测定 62
3.2 动态参数 68
3.2.1 独立动态参数的测定 74
3.2.2 合成参数的测定 106
3.3 总动态性能的测定 116
3.3.1 破裂 116
3.3.2 风蚀 119
3.3.3 磨蚀 124
3.3.4 土壤的运动 127
第四章 耕作部件力学 132
4.1 引言 132
4.2 土壤对耕作部件的反作用 133
4.2.1 耕作部件力学的发展原理 133
4.2.2 完整的土壤耕作部件力学 138
4.3 简单反应的力学 142
4.3.1 倾斜耕作部件 143
4.3.2 垂直耕作部件 157
4.3.3 土壤的切削 168
4.3.4 结论 182
4.4 简化系统中的土壤性能 182
4.4.1 土壤-金属间的滑移 183
4.4.2 贯入问题 205
4.5 土壤与部件的几何形状 217
4.5.1 由于土体的形成及其附着导致部件几何形状的改变 217
4.5.2 磨损所引起的部件几何形状的变化 220
4.5.3 土壤与工作部件的几何形状 224
4.5.4 土壤与部件系统的方位 233
4.5.5 相互影响的部件的几何关系 234
4.5.6 结论 236
4.6 复杂反应力学 237
5.1 引言 239
第五章 耕作部件设计 239
5.2 设计方程 240
5.3 耕作部件形状 249
5.3.1 松土翻垡部件 250
5.3.2 铲运土部件 283
5.3.3 结论 289
5.4 部件运动方式 290
5.4.1 方位 291
5.4.2 部件运动轨迹 296
5.4.3 速度 300
5.5 复合动力工作部件 302
5.5.1 电渗 303
5.5.2 旋转部件 306
5.5.3 振动部件 319
5.6 耕作机具 328
5.7 力的施加原则 337
第六章 耕作部件性能 340
6.1 引言 340
6.2 土壤状态描述 342
6.3 耕作目的 352
6.4 性能测定 354
6.4.1 力 355
6.4.2 土壤状态 364
6.4.3 专门耕作作用 373
6.5 性能评价 382
第七章 牵引和运输力学 389
7.1 引言 389
7.2 牵引装置力学 391
7.2.1 无滚动牵引装置 392
7.2.2 滚动牵引装置 394
7.2.3 运输装置 405
7.3.1 动态应力分布 406
7.3 牵引和运输装置的特性 406
7.3.2 装置和土壤间的变形或运动 414
7.3.3 接触表面的形状 416
7.4 牵引性能的评价 417
7.4.1 性能的判据 418
7.4.2 性能测定 430
7.4.3 性能评价 432
7.5 牵引和运输装置的设计 435
7.5.1 运输装置 440
7.5.2 驱动轮 447
7.5.3 履带 461
7.5.4 辅助装置 467
7.5.5 设计因素的使用控制 469
7.6.1 车辆形态学 473
7.6 车辆的设计、使用和性能 473
7.6.2 车辆的能力 474
7.7 土壤和车辆对牵引和运输能力的相对重要性 476
7.8 预测牵引性能 477
第八章 土壤压实 488
8.1 引言 488
8.2 压实性能方程 489
8.3 耕耘及驱动中的压实 501
第九章 土壤-机器系统中的土壤动力学 506
9.1 系统分析 506
9.2 土壤动力学学科 510
9.3 土壤动力学与耕作 512
9.4 土壤动力学与牵引 516
9.5 结论 519
参考文献 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