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中篇(1937年7月~1941年11月) 1
第五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 1
第一节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
一、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 2
二、日本侵华的战略与政略 22
三、席卷全国的抗日怒潮 28
四、全国抗战爆发后的国际动向 33
第二节 全民团结御侮局面的形成 39
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成立 39
二、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42
三、中国战时体制的确立 46
四、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出现 51
五、持久战理论的系统化及重大意义 60
第三节 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 63
一、华北地区的争夺战 63
二、淞沪会战和南京陷落 80
三、台儿庄大捷和徐州会战 91
四、豫东战役与黄河决口 100
五、武汉会战与长沙大火 105
六、粤闽作战和广州失守 117
七、对正面战场在战略防御阶段的总评价 122
第四节 敌后解放区战场的开辟 127
一、上海、太原失陷后的形势和中共对敌斗争的任务 127
二、华北敌后解放区战场的开辟 131
三、华中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 150
四、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大意义 154
第五节 海外侨胞与国际友人对中国抗战的有力支援 156
一、海外赤子报效祖国 156
二、国际友人对中国抗战的支援 159
第六节 抗战初期日、蒋间的谋和活动 163
一、船津辰一郎与高宗武的秘密会谈 163
二、陶德曼的“和平”斡旋 164
三、宇垣一成与孔祥熙的秘密交涉 172
第六章 抗战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 176
第一节 武汉失守后的抗战形势和国内政局 178
一、日本侵华策略的变化 178
二、国民党当局的政治军事新方针 187
三、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 203
第二节 消极防守的正面战场 216
一、海南岛战役和汕头、潮安的沦陷 217
二、南昌战役 219
三、随枣战役 225
四、日本空军对重庆等地的首次战略大轰炸 229
第三节 战火纷飞的敌后解放区战场 232
一、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正确地制定了相持阶段的战略和策略 232
二、华北敌后解放区粉碎日军的“治安肃正”计划 234
三、华中敌后解放区在斗争中发展 250
四、华南敌后解放区战场的开辟 260
五、艰苦奋战的东北抗日联军 266
六、敌后解放区军民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274
第四节 中国抗战的两个指导中心:重庆和延安 277
一、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的特殊形式 277
二、战时首都重庆 282
三、革命圣地延安 289
第七章 抗战阵营出现妥协、分裂危机,全国人民坚持团结抗战 296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国内外形势 296
一、法西斯德国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97
二、远东慕尼黑阴谋的酝酿和流产 303
三、日本战略政略的新动向 308
四、汪精卫傀儡政权粉墨登场 311
第二节 面临重大压力的正面战场 320
一、第一次长沙战役 320
二、桂南战役 324
三、国民党军队1939年的冬季攻势 329
四、枣宜战役 332
五、日军对重庆等地的第二次战略大轰炸 337
六、日军对中国国际补给线的切断 339
第三节 蒋介石对日妥协及反共阴谋活动 341
一、日、蒋间的香港、澳门密谈 342
二、国民党顽固派在华北、西北地区挑起严重军事摩擦 351
三、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 355
四、全国宪政高潮的掀起和人民抗日力量的壮大 362
第四节 华北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370
一、“百团大战”的战略意图 370
二、“百团大战”的作战经过 374
三、“百团大战”的重大意义 386
第五节 抗战阵营内部关于建国方案的分歧与斗争 394
一、国民党的“一党专政论” 395
二、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论” 403
三、民族资产阶级“中间道路”的幻想 408
一、德军席卷西欧大陆,德苏战争爆发 415
第一节 急剧转变的世界政局和战局 415
第八章 日、蒋联合反共局面的出现,抗战最困难年代 415
二、美、日关系恶化 421
第二节 国共两党在华中的严重军事摩擦 428
一、国民党的法西斯化 428
二、蒋介石反共重心由华北转向华中 431
三、新四军的东进与北上 435
四、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445
第三节 日本对国民党实行以战逼和策略 461
一、日本确定对华“新政策” 461
二、豫南战役 462
三、上高战役 464
四、中条山战役 468
五、第二次长沙战役 477
六、日本空军对重庆等地的第三次战略大轰炸 482
七、日军严密封锁中国沿海地区 485
第四节 敌后解放区战场面临极端困难局面 487
一、解放区战场的严重困难 487
二、华北解放区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 492
三、华中解放区的反“清乡”斗争 509
四、华南解放区的反“扫荡”斗争 514
五、中国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的十大政策 516
第五节 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526
一、对沦陷区的政治统治 527
二、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 535
三、对沦陷区人民的奴化教育 540
四、沦陷区人民的反日、伪和汉奸斗争 547
小结 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