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荀子之学术背景 1
一、荀子之身世及其风格 1
二、荀子思想之源流暨与思孟学统之异同 5
三、荀子著述与传经 8
第一章 荀子的知识方法论 11
第一节 荀子思想的经验基础 11
第二节 荀子的论理法则 14
一、荀子名实观的基本原则 14
二、荀子论名实之间的关系 17
三、论正名的困惑 19
第三节 荀子论名的定义和功用 22
第四节 荀子论思辨之原则 24
第五节 荀子论谬误的根由 28
第六节 荀子对认识心的探讨 30
第七节 荀子名学思想平议 33
第二章 荀子的天道思想 37
第一节 荀子天道思想的根本立场 37
一、孔孟天道思想的回顾 37
二、荀子天道思想的根本立场 38
第二节 论天之分与天生人成 40
第三节 论圣人不求知天与所志于天者 42
第四节 论治乱在人不在天 43
第五节 破天人相应与灾异说 45
第六节 论卜筮与知命问题 47
一、谈卜筮之不足恃 47
二、谈命运问题 48
第七节 荀子天道思想与儒家传统天道观之比较 50
一、与孔子天命思想之比较 50
二、与孟子天道思想之比较 51
三、荀子天道思想之特徵与批判 53
第三章 荀子心性论的探讨 57
第一节 荀子对人性的基本观点 57
一、性的定义与界说 57
二、性之本质与功能兼论性情欲的相互关系 58
三、荀子言性与告子之关系 59
第二节 荀子论心与性的关系 61
第三节 荀子论性恶之所本 62
第四节 论心知之功能与化性起伪 67
一、论心知之功能 67
二、论化性起伪与趋善 70
第五节 从道德形上学观点论性恶问题 73
第六节 性恶论的根本问题与批判 76
第七节 孟荀心性论的比较 82
一、孟荀心观的比较 82
二、孟荀人性论基本观点的比较 83
第四章 荀子的人生哲理与伦理思想 87
第一节 荀子的人观 87
第二节 论天德与仁诚 89
第三节 群道和人伦 91
第四节 论仁者之勇 96
第五节 论圣境 98
第六节 大儒精神与士君子之类别 102
一、大儒精神 102
二、士之类别 103
三、君子与小人之辨 105
第七节 论礼与祭祀以及孝道之原则 108
一、礼之作用 109
二、孝道之原则 111
三、忠孝的标准 111
第八节 荀子之心灵修养论 112
一、论虚壹而静与大清明 112
二、论治气养心 113
三、论心正形全 114
第九节 论人生之荣辱 114
第十节 论仁者与知者兼论持盈保泰之道 116
第十一节 论五仪 118
第五章 荀子的教育哲学 121
第一节 论教育的主旨和目的 121
第二节 论教育心理与功能 123
第三节 论礼乐在心理教育中的作用 123
第四节 论教育的步骤和方法 126
第五节 论知行之合一 129
第六节 因材施教与问学之道 130
第七节 隆礼与师法 132
第八节 积极有为的入世教育论 133
第六章 荀子的政治哲学 135
第一节 荀子礼治思想的根源 135
一、礼治的心理根源 135
二、礼治的道德根源 136
三、礼治的时代背景及其真实意义 137
第二节 论人治礼治与法治 138
第三节 论国家之治目的与立国之道 141
第四节 论政治之术与统驭原理 143
一、政治之术 143
二、统驭原理 144
第五节 论政治与道德 148
第六节 论富国之道 151
一、欲望与节制 151
二、生养与显设 152
三、分工与专职 153
四、供需之平衡 153
五、交流与调节 154
六、开源节流 154
七、反聚敛与苛税 155
第七节 论法后王之制 155
第七章 荀子礼治思想与法家 159
第一节 荀子思想中礼与法之关系 159
第二节 荀子与法家诸子 163
一、荀子与管子 163
二、荀子与商鞅申不害 167
三、荀子与韩非 169
四、荀子与李斯 173
第三节 荀子之法律思想 175
一、礼为法之大分 176
二、防罪重于治罪 176
三、反报复主义的法律观 177
四、法不能独立存在 178
五、礼法之目的在乎教化 178
第八章 荀子的军事哲学 181
第一节 论国防之基础 181
第二节 论用兵之道 182
第三节 论统帅原理 184
第四节 论将兵之术 186
第五节 论战争原理与治军之道 189
第九章 荀子解蔽精神与对诸子的批评 193
第一节 荀子对诸子批判的基本立场 193
第二节 主知主义与解蔽精神 194
第三节 荀子对孔子之盛赞 198
第四节 论荀子对诸子的评判 200
一、论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有见于齐无见于畸 201
二、论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有见于少无见于多 205
三、论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有见于后无见于先 209
四、论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 214
五、论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 215
六、论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220
七、论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 224
八、论子思与孟轲之过 226
九、荀子对他嚣、魏牟、陈仲、史等的批判 231
十、荀子对子张子夏子游门人的批判 234
十一、论荀子〈解蔽〉精神与〈非十二子〉平议 237
第十章 荀学精神及其在中国学术上的影响 241
第一节 荀学的根本精神及其文化取向 241
第二节 荀子对汉儒心性论的影响 244
一、董仲舒人性论与荀子 244
二、刘向人性论与荀子 247
三、扬雄人性论与荀子 247
四、王充人性论与荀子 248
第三节 荀学对两汉学术思想之影响 249
一、荀子与陆贾 251
二、荀子与贾谊 252
第四节 唐宋学者对荀学之论述 254
甲、唐代学者对荀子之论述 255
一、韩愈对荀学之评述 255
二、杨倞对荀子之评述 257
三、魏徵对荀学之治要 257
乙、宋代学者对荀子之论述 258
一、苏轼荀卿论 258
二、唐仲友〈荀子序〉之见解 259
三、张横渠心性修养论与荀子 259
四、司马光论荀子 260
五、王安石论荀子 261
六、胡安定门人徐积〈荀子辩〉 261
七、石徂徕《读荀子》 264
第五节 荀学与朱子思想 265
第六节 荀学与戴东原思想 268
第七节 清代以来学者对荀学之研究 269
第八节 荀学在我国文化中的价值与地位 272
参考书目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