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发展传播的新视野 梁衡 1
第1章 绪论 1
1.1 理论来源与本体:一种历史的范畴 2
1.1.1 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理论概念的界定 3
1.1.2 新闻传播概念的界定与使用 6
1.1.3 相关理论的借鉴与指导思想 8
1.2 理论参与的实践:一种实证的范畴 11
1.2.1 实践决定的理论 12
1.2.2 理论指导的实践 14
1.2.3 理论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 17
1.3 理论的中国语境:一种现实的范畴 21
1.3.1 中国传媒实践对理论的贡献 22
1.3.2 新的传媒生态环境的理论应对 25
1.3.3 以传播促进发展 29
上编 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理论概论 39
第2章 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理论的历史脉络 39
2.1 创新扩散:一种主导范式的确立 41
2.1.1 创新扩散的要素 42
2.1.2 创新扩散的过程 43
2.1.3 创新扩散的实践与影响 46
2.1.4 创新扩散理论的缺陷与修正 49
2.2.2 现代化语境:新闻传播与发展话语 51
2.2.1 战后现代化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52
2.2.2 新闻传播与现代化进程 57
2.2.3 新闻传播对国家现代化的贡献 59
2.3 批判与反思:对传播促进国家发展理论的批判 65
2.3.1 对新闻传播促进国家发展的批判 66
2.3.2 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理论中批判学派的观点 67
2.3.3 传媒批判理论对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理论的贡献 70
2.4 全球化与认同:新世界体系中的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理论 75
2.4.1 国际传播新秩序的论战 77
2.4.2 国际论坛的推动 80
2.4.3 全球化与全球传媒帝国 82
2.4.4 民族文化与认同的空间 84
第3章 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理论的学术地形图 87
3.1 新闻传播功能的演变与扩张 88
3.1.1 新闻传播功能的演变 88
3.1.2 新闻传播促进国家发展的功能概括 91
3.2 代表人物与他们的基本主张 93
3.2.1 E.M.罗杰斯与现代社会转型的乡村传播研究 93
3.2.2 丹尼尔·勒纳与现代化社会转型 97
3.2.3 W·施拉姆与国家现代化促进器的媒介观 102
3.2.4 赫伯特·席勒与媒介帝国主义 107
3.2.5 马杰德·泰拉尼安与发展传播理论的新视角 110
3.3 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理论的学派与结构 114
3.3.1 学派的划分与标准 114
3.3.2 学派的结构与主张 116
第4章 主导范式的转变、终结与延续 120
4.1 主导范式的衰微 121
4.1.1 发展理论的历程 121
4.1.2 主导范式的终结 123
4.2 并非理论本身的失败 126
4.2.1 政治控制的原因 127
4.2.2 西方中心论的失败 129
4.2.3 文化对立导致的失败 132
4.2.4 项目操作自身的问题 134
4.2.5 发展层次和媒介管理方法的不协调 137
4.3 经验、教训与价值 139
4.3.1 新闻传播促进国家发展的价值与贡献 139
4.3.2 西方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147
4.3.3 对第三世界国家新闻传播事业的启示 151
4.4 国际范围的最新研究综述 156
4.4.1 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综述 157
4.4.2 第三世界国家的研究情况 158
4.4.3 中国的发展传播研究综述 160
第5章 理论实践的世界视野:权力、自由与发展 162
5.1 全球范围发展传播实践综述 162
5.1.1 发展传播的实践历程 163
5.1.2 发展传播项目综述 166
5.1.3 发展传播的实践规律 170
5.2 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以印度为例 172
5.2.1 印度新闻传播促进国家发展的实践历史 173
5.2.2 印度发展传播项目的实践效果与成就 177
5.2.3 印度新闻媒介在国家发展中作用的启示 180
5.3 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以阿根廷为例 182
5.3.1 阿根廷发展传播的历史回顾 183
5.3.2 阿根廷危机与新闻媒介 186
5.3.3 阿根廷的传媒启示 189
5.4 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新议程的论争 194
5.4.1 新自由主义议程的影响 194
5.4.2 人道主义议程的影响 195
5.4.3 第三世界的两难选择 197
下编 新闻传播与当代中国国家发展研究 204
第6章 科学发展观的传媒话语建构 204
6.1 科学发展观与传媒的新闻价值取向 205
6.1.1 科学发展观是新闻传播促进国家发展的指导方针 206
6.1.2 科学发展观是传媒新闻价值取向的新选择 210
6.1.3 科学发展观是检验传媒关于发展传播效果的唯一标准 214
6.1.4 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新闻改革的重要课题 218
6.2 科学发展观与媒体舆论场的调控 220
6.2.1 媒体舆论场的政治功能 220
6.2.2 媒体舆论场与发展舆论环境的形成 223
6.2.3 媒体舆论场与社会民意的构建与互动 226
6.3 以人为本传播理念的演进:对河南省艾滋病防治报道的分析 229
6.3.1 个人作为新闻事件的传播符号 230
6.3.2 传播的作用与媒体的偏见 234
6.3.3 新闻传播、社会制度与国家控制 240
第7章 大众传播媒介与农村现代化进程 246
7.1 新闻传播在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247
7.1.1 农村现代化的现状与三农问题的危机 247
7.1.2 大众传播媒介在促进农村现代化中的作用 250
7.2 新闻传播功能的缺失与娱乐休闲功能的扩张 254
7.2.1 新闻传播功能的缺失 254
7.2.2 娱乐休闲功能的扩张 257
7.2.3 谁是新闻报道的农村阅听人? 261
7.3.1 现实的场景与想象的农村 264
7.3 传媒的视野与想象的农村 264
7.3.2 大众传播媒介涉农报道存在问题透视 268
7.4 用新的传播理念推动建设新农村 278
7.4.1 加强农村地区新闻传播的基础建设 278
7.4.2 完善涉农新闻媒介的管理制度 282
7.4.3 在新闻报道内容上树立全面发展的思想 285
7.4.4 实现新闻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和平民化 288
第8章 社会公正与传媒价值取向 292
8.1 社会公正的传媒话语塑造 293
8.1.1 实现社会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293
8.1.2 传媒在促进社会公正发展中的作用 296
8.2 社会分层与传播空间 300
8.2.1 社会分层与各个阶层对媒介的使用 301
8.2.2 传媒自身的利益诉求与传媒话语的不公正 304
8.2.3 传媒应是社会主流价值的引导者 308
8.2.4 传播空间所塑造的社会公正 310
8.3 从孙大午事件看社会公正的传媒导向 314
8.3.1 大众传播媒介所叙述或建构的孙大午事件 314
8.3.2 对阳光财富的赞扬是新闻媒体引导社会树立正确财富观的途径 315
8.3.3 对社会财富分配与社会公正等问题的讨论是中国媒体进步的象征 318
8.3.4 富人的社会责任感在于公平地利用机会 321
8.4 传媒作为资本的影像 324
8.4.1 资本对传媒组织机构的影响 324
8.4.2 资本影响传媒社会公正的表现 327
8.4.3 超越资本控制的传媒与社会公正 332
第9章 新媒介的民主空间 335
9.1 新媒介为什么能够成为促进民主的新途径? 336
9.1.1 重新认识新媒介 336
9.1.2 培育民主的新媒介 339
9.2 虚拟空间的真实民主 342
9.2.1 从虚拟的公共领域到真实的交流世界 343
9.2.2 移动博客、社群主义与草根民主 347
9.2.3 中心的消解与民意的重建 351
9.2.4 主流网络舆论与边缘民意的交锋 354
9.3 手拍暴民:民主传播的新场景——关于手机短信传播功能的个案研究 357
9.3.1 手机作为传播媒介 358
9.3.2 手拍场景中的民主构建 361
第10章 作为民族认同的媒介文化 366
10.1 媒介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功能 366
10.1.1 解读媒介文化的三个维度 367
10.1.2 媒介文化促进国家发展的功能 370
10.2 全球化、新闻传播与文化冲突 374
10.2.1 全球传播中的文化流动 375
10.2.2 弱势的媒介与传统文化的困境 378
10.2.3 批判学派视野中的文化主权 381
10.3 构建民族认同的媒介文化 385
10.3.1 加强主流媒介的建设,弘扬主流的媒介文化 386
10.3.2 实现媒介传播形式的多样化,繁荣提高媒介亚文化 388
10.3.3 治理整顿不健康的传播媒体,消除媒介文化中反文化现象的影响 391
第11章 结论与展望:作为软国力的新闻传播 395
11.1 新闻传播作为软国力的发展要素 395
11.1.1 信息力 396
11.1.2 舆论力 398
11.1.3 产业力 401
11.1.4 文化力 403
11.2 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与国家管理 405
11.2.1 提升传媒竞争力,否定媒介决定论 406
11.2.2 加强对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新闻传播要为国家整体利益服务 408
11.2.3 建立不同层次的传播媒介,适应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化的新形势 410
11.2.4 改善国家对新闻传播的控制手段和管理方式 412
11.2.5 重视对新闻传播基础理论研究的国家指导,为国家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414
参考书目和参考文献 416
后记 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