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中国的成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
执政之初的困难和考验 6
以崭新姿态登上国际舞台 10
国大陆的全部解放 15
经济上的“淮海战役” 20
与美国的军事较量 25
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31
国民经济的初步恢复 38
“三反”、“五反”运动 44
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和有计划的建设 49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49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5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55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和通过 60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热潮 62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70
党和军队建设以及外交、文化工作 74
三、对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初步探索 79
以苏为鉴,探寻新路 79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84
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 91
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93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矛盾理论 95
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 98
从整风到反右派的转变 101
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 107
“大跃进”的酝酿和发动 112
四、“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12
农业浮夸和大炼钢铁 117
农村人民公社化浪潮 123
台湾海峡的炮战 127
八个多月的初步纠“左” 131
庐山会议的逆转 136
继续“大跃进”及其恶果 140
五、国民经济调整和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发展 144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及初步贯彻 144
七千人大会和大规模的调整 149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基本完成 153
中苏两党两国的矛盾和冲突 156
工作指导上的分歧和“左”倾阶级斗争理论 162
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65
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批判 170
十年建设取得的成就 173
六、全国大动乱的出现 181
《海瑞罢官》遭批判 181
五月政治局会议对“文革”的发动 187
毛泽东的一张大字报 193
骤然而起的“红卫兵”运动 196
“一月风暴”掀起全面夺权 203
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 205
动乱的加剧和治乱的努力 210
七、“斗、批、改”和林彪集团的覆灭 215
共和国主席蒙冤 215
“左”倾错误理论的合法化 219
“左”倾方针指导下的“斗、批、改”运动 222
“九一三”事件的前前后后 226
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及其成效 232
打开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237
纠“左”工作的中断与党的十大 243
八、全面整顿及其夭折 246
“批林批孔”,“四人帮”“组阁”梦破灭 246
全面整顿的新气象 251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256
伟大的“四五”运动 259
动乱中经济建设的进展 262
科学技术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265
九、历史转折与拨乱反正 268
粉碎“四人帮”华国锋主政 268
邓小平“出山” 272
思想的大交锋 275
国家的安定和复苏 280
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 286
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形成 290
中美建交与中国的和平外交 294
平反冤假错案,调整社会关系 299
重申四项基本原则 304
审判林彪、江青集团 307
总结历史,正确评价毛泽东 310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14
十、改革开放的起步 318
调整国民经济 318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22
创办四个经济特区 325
城市改革的试点和探索 329
提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 332
整顿党风和社会风气 334
十一、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337
有利时机与改革纲领 337
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改革 340
政体改革再上议程 345
精神文明建设与反对自由化 348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350
初级阶段和基本路线 351
国民经济跃上新台阶 354
十二、在政治风浪中抉择 359
治理整顿的开始与结束 359
1989年的政治风波 362
中苏关系正常化与中俄关系 365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形成 368
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 372
改革的继续推进 376
十三、改革攻坚的新阶段 382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382
新部署与新态势 386
理论武装与“两手抓” 389
市场经济:历史的选择 394
整体配套 全面推进 397
宏观调控与“软着陆” 400
“一国两制”与香港回归 405
曲折发展的中美关系 410
跨世纪的旗帜和战略部署 414
经受风险考验 确保经济增长 421
后记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