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2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208058768
  • 页数:93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曾获中国图书奖一等奖和首届国家图书提名奖的《中华文化史》的最新修订版。由文化史名家冯天瑜先生主笔,何晓明和周积明两位文化史新锐合力,以宏大的构思、新颖的理论、丰富的内容和严谨而优美的文笔,全景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生成机制和自远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阶段内中华文化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本书既可作为文化史研究者的重要参考,又可为普通读者领略中华文化精髓提供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指引。

第六章 隋唐:隆盛时代 443

第一节 壮阔舞台 443

一、帝国规模 443

二、宽松氛围 446

三、科举实行与寒士崛起 449

第二节 有容乃大 455

一、胡气氤氲 456

二、外域撷英 459

第三节 社会丰采 465

一、帝都的万千气象 466

二、诗的惊采绝艳 471

三、书法的极妍尽美 481

四、画的灿烂求备 484

五、乐舞的盛大欢腾 488

六、文的酣放茂郁 491

第四节 文化辐射 494

一、中华文化圈 495

二、泽被远西 500

第七章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 502

第一节 变更的土壤 502

第二节 从儒学复兴到理学构建 505

一、岑寂后的复兴 505

二、禅悦之风 509

三、两宋理学 511

第三节 宗族共同体的建立 524

一、新的形态 524

二、多元社会文化功能 525

第四节 文人天地 530

一、主意主理的宋诗和以婉约含蓄为主格调的宋词 530

二、品味高雅的宋画 537

三、声气相求的文人书院 541

四、精雅脱俗的文房清玩 544

第五节 市民口味 546

一、京都风采 547

二、热闹的世界 552

第六节 科技华光 556

一、社会温床 556

二、绚烂之花 558

第七节 文化中心的南移 563

一、兵燹逼迫 563

二、南迁征象 565

第八章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 568

第一节 朔方冲击波 568

一、家国忧患 569

二、异族情调 571

第二节 征服者的被征服 571

一、契丹、女真、党项羌族的汉化 572

二、忽必烈与“汉法” 575

三、用夏变夷 577

第三节 大哉乾元 579

一、儒学的重振 581

二、少数民族文化的迅速发展 589

三、科技的承传与进步 591

四、中外文化的相激相荡 593

第九章 明:沉暮与开新 601

第一节 沉暮品格 602

一、多忌讳与明代文网 602

二、灭异端的文化一统 604

三、复古与拟古 608

第二节 别开生面 610

一、越礼逾制的社会风尚 611

二、悖离礼教的社会观念 613

三、主体意识的觉醒 619

第三节 西学流播 626

一、耶稣会士来华 627

二、西学的输入 630

三、晚明中西文化冲突 633

第四节 古典科学技术的总结与创新 641

一、走出经学传统的樊篱 642

二、对外来文化的汲取 644

三、数学语言与实证手段 646

第十章 清:烂熟与式微 651

第一节 明亡之思 652

一、君主制度批判 652

二、实学精神弘扬 657

三、难以挣脱的怪圈 663

第二节 博大与鼎盛 665

一、多民族文化融合的高潮 665

二、盛大的图书事业 677

三、学术文化的大规模总结 681

四、盛世西学 687

五、中学西传 695

第三节 人文思潮的潜动 699

一、对中古禁欲主义的抗拮 700

二、对“圣学”的怀疑论批判 705

三、热衷“治生”的经济伦理观 708

第四节 垂暮气象 713

一、钳制异端 713

二、宗法制的强化 716

三、国门的关闭 719

四、山雨欲来 721

第十一章 近代:蜕变与新生(上) 723

第一节 商品、炮舰与西学 724

一、跨越中世纪的西方世界 724

二、文明与野蛮 728

三、西学的新冲击 730

第二节 道、咸间经世实学 734

一、开“过渡时代”风气之先 734

二、经世实学的内容 737

三、通往近代新学的桥梁 740

第三节 太平天国的文化透视 741

一、皇上帝:中国版的耶稣 741

二、“从番”与“复古” 743

第四节 中华文化肌体中的新质细胞 747

一、书院改制与新学堂开办 747

二、近代报刊的发行及出版机构的建立 750

三、近代图书馆的设置 756

四、近代博物馆的出现 759

五、新知识分子群的形成 761

第五节 洋务运动的文化意义及体用之辨 766

一、洋务派“种豆得瓜” 766

二、“中体西用”说的提出 769

三、体用平议 771

第六节 启蒙时代 777

一、从潜流到洪涛 777

二、旗手与健将 781

三、启蒙大师 790

第七节 跨入新世纪 794

一、义和团:对西方文化的剧烈反应 794

二、“国魂”陶铸 796

三、风暴洗礼与习俗之变 801

四、文坛新潮 804

五、近代民族文化的开拓者 812

第八节 先行者的追求 817

一、“发扬吾固有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 817

二、三民主义 819

第十二章 近代:蜕变与新生(下) 823

第一节 “五四”狂飚 824

一、《新青年》与“德、赛两先生” 824

二、“打倒孔家店” 826

三、文学革命 828

四、科学精神的苏醒 834

五、“北方吹来十月的风” 840

第二节 古今中西大交会 846

一、东西方文化之争 847

二、科学与玄学之争 856

三、社会性质问题大论战 860

四、国民性:思考与批判 869

五、现代新儒家 877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 887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 887

二、文化内涵 889

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指向 896

第四节 生机盎然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899

一、在论战中前进的哲学社会科学 899

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 904

三、面向民众、服务社会的教育科技 908

结语 914

一、文化的自我保持与自我更新 914

二、“古今之辨”与“中外之辨” 916

三、两种文化发展模式评析 920

四、中华文化前瞻 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