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版前言 1
第一章 系统学的历史发展 1
1.1系统学与系统论 1
1.1.1 科学思想发展的三步曲 1
1.1.2 系统论在生物学上的历史发展 5
1.1.3 系统论在哲学上的历史发展 9
1.2系统学与信息产业革命 15
1.2.1 信息产业革命的“硬件” 17
第一版 前言 19
1.2.2信息产业革命的“软件” 25
1.2.3信息产业革命的“灵魂” 46
1.3系统学史略 49
1.3.1 20世纪20—30年代 50
1.3.2 20世纪40—50年代 51
1.3.3 20世纪60—70年代 52
1.3.4 20世纪80年代以后 54
第二章 什么是系统学 56
2.1系统学的研究对象 57
2.2系统学的研究内容 59
2.2.1什么是同型性 59
2.2.2 同型性的根据 61
2.2.3 同型性的分类 63
2.2.4 同型性的科学意义 65
2.3系统科学的体系 68
2.3.1 贝塔朗菲的体系 69
2.3.2 市川惇信的体系 72
2.3.3钱学森的体系 74
2.3.4我的方案 76
2.4系统科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 84
2.4.1 科学知识结构等级的划分原则 84
2.4.2现代科学知识结构等级 87
2.4.3 数学、哲学、系统学之间的关系 89
2.4.4 系统学的特征 93
2.5系统学的研究方法 97
2.5.1 数学方法与非数学方法的结合 97
2.5.2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结合 97
2.5.3实验方法与科学抽象的结合 98
2.5.4传统方法与系统方法的结合 99
第三章 系统概念 100
3.1什么是系统 100
3.1.1各种系统定义 101
3.1.2系统、要素、环境 110
3.1.3 系统与非系统 117
3.2.1 结构与功能:传统观点 119
3.2结构与功能 119
3.2.2结构与功能:新的探索 132
3.2.3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54
3.3子系统与分系统 170
3.3.1子系统与分系统 170
3.3.2若干实例 174
3.3.3子系统一分系统矩阵 179
第四章 系统分类 186
4.1系统分类原则 187
4.1.1单一性原则 187
4.1.3客观性原则 188
4.1.2加和性原则 188
4.2现实系统的分类 189
4.2.1 天然系统与人造系统 190
4.2.2 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思维系统 191
4.2.3物质系统和概念系统 191
4.2.4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 192
4.2.5 渺观、微观、宏观、宇观与胀观系统 193
4.2.6小系统、中系统与大系统 194
4.2.7硬系统与软系统 197
4.2.8作业系统与管理系统 198
4.3系统模型的分类 199
4.3.1 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 200
4.3.2开环系统与闭环系统 202
4.3.3静态系统与动态系统 204
4.3.4 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 205
4.3.5连续系统与离散系统 207
4.3.6确定性系统与不确定性系统 209
4.3.7 黑色系统、白色系统与灰色系统 212
4.3.8简单系统与复杂系统 214
5.1整体性 220
5.1.1整体性 220
第五章 系统性质 220
5.1.2 系统质与要素的四因素 222
5.1.3 系统与要素之间的三种关系 228
5.2稳定性 232
5.2.1稳定性 232
5.2.2李亚普诺夫稳定性 233
5.2.3输入—输出稳定性 239
5.2.4结构稳定性 240
5.3等级性 247
5.3.1等级性 247
5.3.2若干实例 249
5.3.3等级性与并列性 260
5.4适应性 263
5.4.1适应性 263
5.4.2 可靠性 271
5.4.3整序性 277
5.5历时性 281
5.5.1时间 282
5.5.2变化需要时间 286
5.5.3 时间导致变化 289
6.1.1 系统的三基元 297
6.1系统与信息 297
第六章 信息与熵 297
6.1.2什么是信息 300
6.1.3信息的度量 308
6.2系统与熵 313
6.2.1熵的简史 313
6.2.2什么是熵 321
6.2.3问题与讨论 328
6.3熵与生命·社会·经济系统 340
6.3.1 物质系统的套箱结构 340
6.3.2熵与生命系统 342
6.3.3熵与经济系统 346
第七章 系统进化 364
7.1进化论的进化 364
7.1.1进化论从猜想到科学的发展 365
7.1.2进化论在20世纪的新发展 369
7.1.3进化论发展的新阶段——系统进化论 373
7.2若干基本范畴 377
7.2.1开放性与封闭性 377
7.2.2自组织与他组织 379
7.2.3量变与质变 383
7.2.4渐变与突变 389
7.2.5对称与非对称 391
7.2.6有序与无序 393
7.2.7平衡与非平衡 395
7.2.8 线性与非线性 395
7.2.9 可逆与不可逆 395
7.2.10偶然与必然 397
7.2.11 内因与外因 399
7.2.12协同与竞争 402
7.3系统进化方程及其讨论 404
7.3.1典型现象 404
7.3.2系统进化方程 411
7.4.1 系统进化中的质变 434
7.4分叉与相变 434
7.4.2分叉 438
7.4.3相变 452
7.5系统进化的方向性与周期性 460
7.5.1 层间进化与层内进化 460
7.5.2层内进化的描述 463
7.5.3 系统进化的周期性 475
7.6系统进化的因素与判据 496
7.6.1 系统进化的因素 496
7.6.2系统进化的判据 507
附录 现代系统理论研究概况 517
F.1 以生物学和/或心理学为背景的系统理论 520
F.1.1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理论 520
F.1.2米勒的一般生命系统理论 522
F.1.3艾根的超循环理论 524
F.2以物理学为背景的系统理论 529
F.2.1 普里戈金的耗散结构理论 529
F.2.2哈肯的协同学 535
F.2.3槌田敦的资源物理学 539
F.3以数学为背景的系统理论 546
F.3.1梅萨洛维克体系 546
F.3.2怀莫尔体系 548
F.3.3克里尔体系 550
F.3.4托姆突变理论 552
F.3.5曼德勃罗的分形几何学 557
F.4以控制论和/或信息论为背景的系统理论 566
F.4.1控制论和控制理论 566
F.4.2屈弗缪勒的系统理论 567
F.4.3法乌热与德培罗的系统理论 567
F.4.4卡尔曼的系统理论 568
F.4.5一些苏联学者提出的“系统学” 568
F.4.7其他 569
F.4.6福雷斯特的系统动力学 569
F.5以社会科学为背景的系统理论 570
F.5.1作为管理技术的系统理论 570
F.5.2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新思潮 572
F.5.3巴克莱的社会系统理论 573
F.5.4伽拉捷达吉的社会动力学 575
F.5.5公文俊平的社会系统理论 580
F.6以哲学为背景的系统理论 584
F.6.1拉兹洛的系统哲学 584
F.6.2邦格的社会系统主义 586
F.6.3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系统观点 588
参考文献 594